文.張麗雲
「我讓媽媽等了四十幾年,終於受證了。我很慚愧,讓上人等這麼久!」紐西蘭唯一的志工陳曉瑩,談起過去懵懂無知的歲月,忍不住的淚水與哽咽。
紐西蘭志工陳曉瑩,談起過去懵懂無知的歲月,含著淚水哽咽不已。(攝影/葉唐銘)
臺灣出生的陳曉瑩,是個在慈濟家庭長大的孩子。1979年,上人呼籲要在醫療資源缺乏的花蓮蓋醫院,當時年幼的陳曉瑩,跟隨慈濟委員號二四六的媽媽陳美玉,前後奔走四處募款。
蓋醫院是件龐大的工程,也是上人憫念苦難眾生的一片悲心。資深慈濟委員個個拳拳服膺,緊隨上人的腳步募款募心。陳美玉更是見人說慈濟,不放過任何一個因緣,甚至到陳曉瑩就讀的學校向老師募款。因此,在陳曉瑩小學到高中的成長過程中,不僅看到媽媽在慈濟所做的種種善行,也聽聞許多慈濟感人的故事。
1994年,在全家移民紐西蘭前,上人囑咐陳美玉,要在世界各地播下種子,讓慈濟就地開花;上人也叮嚀陳曉瑩,會講英文就能向外國人說慈濟。但她年少不更事,習性難改,總嫌房子不夠漂亮、衣服不夠多......
紐西蘭分會佛誕日浴佛典禮,陳美玉(左)攙扶長者進入會場。(2010/05/09;攝影/蔡沅志)
二十六歲時,陳曉瑩曾隨著媽媽回到花蓮,一同訪視照顧戶。她從上人開示中,逐漸體悟到自己其實擁有的很多,不應再抱怨,而媽媽也一如從前,時時耳提面命,鼓勵她盡早參與培訓。然而,陳曉瑩總是找藉口:「慈濟的規矩多,壓力太大。」反倒是自己的孩子,總是拿《靜思語》提醒父母。
之後,陳曉瑩隨著先生回臺灣成大教書,讓孩子也進入慈小、慈中就讀。當她到學校擔任志工時,受到家長會長,同時也是慈濟志工的王智民夫妻不斷的鼓勵,開始參與見習。隨著孩子們回紐西蘭讀大學,陳曉瑩也陪同回去,而由七十七歲的年邁母親獨自扛起照顧八十歲,漸漸失智的父親。面對時間不等人的現實,陳曉瑩反問自己:「『行善行孝不能等』,我還要這樣蹉跎下去嗎?」
陳曉瑩利用前半年待在臺灣的時間進行培訓,並在隨後的半年回到紐西蘭,圓滿完成培訓之路。(攝影/童茹棠)
因此,她下定決心接受培訓,「至少我要做給孩子看,我不應該讓媽媽再等下去了!」於是,她利用前半年待在臺灣的時間進行培訓,並在隨後的半年回到紐西蘭,圓滿完成培訓之路。
「我很開心完成了這麼一大段四十幾年未竟的路。」自從開始培訓並投入慈濟活動後,陳曉瑩漸漸體會到過去所欲求的盡是虛妄。她說:「山珍海味其實也沒有什麼,然後素食也很可口。人就是這麼簡單,只要全家人健康平安聚在一起,我們看得到、顧得到,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到花蓮參加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營,陳曉瑩在課堂上聽到陳阿桃師姊廣招志工的勇猛心,給了她許多啟發。「我覺得阿桃師姑很敢對人表達自己是慈濟人,牽引很多人。我一直沒有辦法開口,甚至有時候會不好意思,現在我應該要讓更多人知道慈濟、認同慈濟。」
陳曉瑩(左)的父母專程來花蓮觀禮,也為女兒祝賀。媽媽陳美玉慈悲地說:「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攝影/歐明達)
受證是人生旅程的另一個里程碑,也是增長慧命的起點,為人父母者,怎不歡喜安慰呢!2023年12月2日受證這一天,陳曉瑩的父母專程從紐西蘭回來觀禮。雖然爸爸的言語不如從前順溜,幸而行動依舊自如,看到女兒穿上慈濟旗袍,不斷地微笑點頭。
父母、親朋好友都給予陳曉瑩無限的祝福,畢竟未來的人生路,要靠自己精進耕耘。陳美玉說:「只要緣深,不怕緣來得遲!」她希望兩個女兒也能跟上姊姊的腳步。「我本來就很希望普天下都是慈濟人,每位慈濟人都是慈悲喜捨,我們跟著上人走這條路,是我們今生最大的福報。」
陳曉瑩歡喜又愧疚:「非常喜悅,非常激動啊!但也很慚愧讓上人等很久!很久!上人,我來接棒了!」
(2023年,第三梯「慈濟海外培訓委員慈誠精神研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