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守白
圓圓的臉龐,爽朗的笑容,是2023年受證慈濟委員賴曉梅給人的第一印象。那年冬天,十六歲的她在靜思精舍喝了一杯柳丁汁,酸酸甜甜的美好滋味,至今難忘。
◎感念慈濟扶助 母女持續投竹筒
受證慈濟委員的賴曉梅,許下了每年回來心靈故鄉的心願,期許自己承擔更多的志業,走入人群傳承更多的善念。(攝影/羅勇輝)
2001年,十六歲的賴曉梅是馬來西亞馬六甲慈濟慈少班的學員,當年受到時任慈濟馬六甲執行長劉濟雨的贊助,前往臺灣參加「慈少人文營」活動。年少的她,在知道精舍師父不受供養並濟助苦難人,是一個慈悲行善的團體後,期許自己長大也能行善助人。
一天,她勤快的父親在工作時,意外受傷無法繼續工作,使得原本就窘迫的家境雪上加霜。慈濟志工得知她家中遭遇困難,給予生活補助,並長期關懷她的父母。讓當時還在求學的她,得以安心地繼續讀書,並成為護理師。
賴曉梅說:「二十多年了,我銘記著慈濟曾經扶助的這分恩情,自己持續投竹筒,也讓女兒每天投,啟發她的善念。」
賴曉梅(左)說:「這張書籤是鼓勵我,要恆存正念正定,人生道路不偏差。」(攝影/歐明達)
婚後的她,育有一名女兒,她為女兒取名為「念慈」,以感念慈濟當年的扶助。2015年,女兒三歲時,她成為單親媽媽,必須將女兒託給母親照顧,離開馬六甲的家至吉隆坡的醫院就職。她告訴女兒:「妳每天投一個硬幣在竹筒裡,媽媽就每天都在妳身邊。」她將不捨的心情化為對女兒的祝福。
2018年,父親的身體每況愈下,必須截肢保命,且常有精神恍惚的現象。當時已在新加坡醫院任職的賴曉梅,心中牽掛不已,但她因須一肩扛起家中生計,無法隨意請假回家照顧父親。
在無助之下,賴曉梅聯繫以前關懷她家的馬六甲慈濟分會志工黃愛春,央請慈濟人能就近照顧父親。黃愛春除了陪伴腳部受傷的父親到醫院就診,也將她的父母親帶到環保站做環保,更鼓勵賴曉梅在新加坡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
◎做環保不只「撿」 更要「減」
接待志工恭賀賴曉梅(左)受證為慈濟委員,歡迎她常常回來心靈故鄉。(攝影/歐明達)
「我要回來當慈濟志工,不要只當繳功德款的會員。」2019年,新加坡的歲末祝福活動上,她請求慈濟志工林志華接引,成為見習志工。
在醫院上班的賴曉梅,除了秉持白衣大士的慈悲精神服務病患,也改掉急躁的個性,和同事們和睦相處。同事們訝異於她的改變,更認同慈濟的教化,在她上培訓課程或參加慈濟活動時,都樂意和她交換值班的時段。
為了能多做慈濟事,賴曉梅經常選擇晚班或大夜班的工作時段,下班便可立即投入環保回收的行列,或在環保教育站與慈濟人文青年中心值班,與他人分享愛護地球的重要性。
2023年5月,她參加一場淨灘活動,體悟到隨手丟棄的垃圾,對海洋生物和環境造成的汙染傷害相當深遠。沿著美麗的沙灘,她和同行志工一邊撿拾垃圾和塑料,一邊想著誤食塑料的海龜、鯨魚及許多魚兒的掙扎。
為何這些陸地上的垃圾,會漂流到海洋上呢?賴曉梅意識到做環保不只要「撿」,更要「減」。也就是上人倡導的「清淨在源頭」理念,必須落實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
◎窮子歸來 一家三代人同行慈濟路
新加坡佛誕日線上浴佛,賴曉梅在家連線和佈置簡易浴佛台,與臺灣無秒差同步浴佛。(2021/05/09;圖片來源/賴曉梅提供)
「受證時,覺得自己回家了。我常把自己比喻成《法華經》「窮子喻」裡的貧窮子。今天(12月2日),在外流浪了二十二年的我,終於回到真正的家了。」神采飛揚的賴曉梅,與父母、女兒及法親家人分享受證的感動與喜悅。
因為工作關係,賴曉梅無法和父母、女兒朝夕相處,但是母親在環保站付出,十一歲的女兒也在慈濟的親子班成長。賴曉梅備感安慰地說:「我們一家都在慈濟裡,天天都歡喜。」
賴曉梅求法若渴,只要不值班,就會在線上薰法香。而母親雖然識字不多,卻每天參與線上聞法並抄寫經文;女兒也會與同學分享做環保和素食的好處。賴曉梅表示,雖然和家人隔著山海,但只要上線聞法就會覺得如處一室,一家三代人都能在慈濟精進,改寫人生篇章,是非常幸福的事。
「當上人為我授證與祝福時,上人慈祥地看著我,我說:『上人,您的孩子回來了。』上人說:『回來很好,還要更精進。』感恩上人撫慰了我的想師之情。」賴曉梅許下每年回來心靈故鄉的心願,期許自己承擔更多的志業,走入人群傳承更多的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