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潘永謙(關山慈濟醫院院長)
回頭算一算,我於2002年從花蓮來到臺東關山,至今已超過二十一年。在關山慈濟醫院同仁的努力下,醫院走向全方位的發展,並持續穩步成長。
潘永謙院長(左)抱持著以身體健康為原則的前提下,為鄉親多做一點是一點。(圖片來源/《人醫心傳第239期》)
2019年成立血液透析室預設的十五床規格,從原本的八床,進一步擴展至十五床,且週一到週六服務洗腎患者滿檔。這項服務,主要由年輕的腎臟內科吳勝騰副院長主治,他帶著護理團隊,完成每月超過七百人次洗腎的服務量。
我們非常希望能再為關山慈院多招募一位腎臟科醫師。在目前難以找到適合人選的情況下,我和急診室的方鍾霖醫師,為了分擔吳勝騰醫師的工作量,主動接受血液透析訓練課程,以利擴大床數與協助照顧透析患者。
疫情期間,關山慈濟醫院贈送N95口罩、防護面罩與隔離衣等防疫物資,至臺東縣天主教聖十字架療養院。潘永謙院長(左一)親自送物資,並提醒修女們留意呼吸道症狀,保重身體。(攝影/陳慧芳)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讓臺東民眾早日得到COVID-19疫苗的保護,感恩關山慈院同仁連日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裝備,與我一同前往臺東靜思堂,為2225位鄉親完成疫苗接種,大家攜手共同挺過疫情的考驗。
期間,關山慈院還額外接下為臺東確診者洗腎的任務。我們快速建置專責隔離洗腎病床及防疫隔離通道;護理師嚴密穿戴多層次的防護裝備,透過厚重又有時起霧的護目鏡,仔細監看洗腎患者的生理指數及身體狀態,一切都是難行能行;在原本的工作中再額外加時排班,也終於度過了疫情難關。
關山慈院急診室24小時開放,讓嚴重創傷或重症患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適當的處置。(攝影/黃筱哲)
有了關山慈院的血液透析室,鄉親洗腎不需舟車勞頓前往臺東市或玉里鎮,減少了許多交通往返時間。由於尚有患者排不到洗腎床位,現在我們正著手擴充血液透析室,期待能讓需要的鄉親,就近在關山洗腎。
關山慈院雖是小鎮醫院,但設有二十二個科別,以及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急診服務,讓嚴重創傷、中風、急性心臟病、呼吸困難的急症或重症患者,能夠在第一時間得到適當的處置,搶救寶貴的生命。同時也特別感謝花蓮慈院的支援,才能做到盡可能全方位的醫療服務。
關山慈濟醫院醫護人員、慈濟志工前往照顧戶家中探訪並了解健康和生活狀況。潘永謙院長(右)關懷案家生活情況。(攝影/楊舜斌)
這幾年,關山慈院配合政府同步拓展長照2.0的業務,走出醫院,進入社區。我們的目標,是做一個沒有圍牆的醫院,並積極推動居家及長照服務、成立關懷據點,以最少的人力,發揮最大的量能。同時承接「池上鄉多元照顧服務中心」,啟動社區式巡迴交通接送,除了關山鎮,池上鄉、海端鄉、鹿野鄉、延平鄉,都是我們的服務範圍。
而「東區風險移撥款─偏鄉整合性醫療計畫」,是與當地衛生所合作,強化池上與海端鄉的醫療品質。由關山慈院的護理師、醫檢師、物理治療師和行政人員走入社區抽血、衛教、追蹤病人回診檢查,利用風險款挹注,補足東區的醫療服務需求,為偏鄉地區民眾提升健檢的便利性,讓有需要的病人,得到連續性的照顧,亦達到社區普篩疾病預防的效果。
颱風接二連三來襲,造成南橫公路嚴重坍塌,關山慈院醫護人員克服困難,前進霧鹿村山地進行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照顧部落居民的生命與健康。(2016/10/11;攝影/陳正邦)
其中,南橫巡迴醫療(IDS)更是我們二十多年如一日的醫療服務;遠至利稻、霧鹿及下馬,解除當地「無醫村」的困境。我們全力配合衛生所,開立流感疫苗門診,以及監理所開辦七十五歲長者換照特別門診。亦承接臺東戒治所(2023年9月改制更名「法務部矯正署武陵外役監獄」)、臺東仁愛之家、關山聖十字架療養院特別診。關山慈院總是以有限的人力,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任務挑戰。
坐落在農田間的關山慈院,為臺東關山小鎮及附近山城部落提供醫療服務。(攝影/黃筱哲)
別看關山慈院是個小醫院,近期一個月有二十幾檯的手術,讓急重症的患者因此得到很好的照顧。而門診、手術、行政管理和值急診,都是我的日常。
能夠為臺東關山小鎮及附近山城部落提供醫療服務,關山慈院的同仁們,都抱持著以身體健康為原則的前提下,為鄉親多做一點是一點。現階段要努力的重點,是希望讓醫院損益平衡,永續經營,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人醫心傳第239期》,靜思園地編輯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