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上加親 法華路上有妳真好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漃樺、陳清香、陳淑娥

「對不起,今晚約八點十五分開始......」每周五晚間七點多,陳淑娥固定代替姊姊陳漃樺,在「迷你品書會」群組中,通知其他共讀法親上線品書的時間。

◎長期品書 法水入心田

每周五晚間,是陳漃樺(中)、陳淑娥(左)與幾位法親一起品書的時間,從2020年至今,已持續三年多。(攝影/張晏瑜)

品書會於2020年成立至今,起初是由呂慈悅師姊於全臺推廣《靜思法髓妙蓮華》遍地開花品書會而起。這朵「迷你小花」,初期僅有四人,除了陳漃樺兩姊妹,還有張晏瑜及陳清香,四人皆為上班族,同時也是人文真善美志工。

原以為大家工作忙碌,加上假日還有勤務,品書會也許很快就會不了了之。沒想到這朵迷你小花生命力強,不僅未曾中斷,甚至從四人「長」到近十人;其中,陳漃樺及陳淑娥更是週週不缺席。

今年七月進入《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排練,陳漃樺(左)、陳淑娥(中)承擔社區種子。(攝影/陳清香)

工作忙碌的陳漃樺,經常要和國外客戶聯繫而晚歸,她為了準備自己負責帶讀的段落,時常在下班開車回家的路程中,先以手機聽一遍上人開示,再利用午休及晚間回到家時,再細讀書本內容。

陳漃樺說:「能堅持下來,是因為當時要照顧臥床的母親而無法早起薰法。更要把握品書會因緣,自我督促,認真讀書。」法,點滴累積,不僅讓陳漃樺及陳淑娥用在生活中,今年七月進入《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排練時,承擔社區種子的姊妹倆,更能迅速掌握法髓重點。

◎求好心切 轉念再前進

2011年,陳漃樺(右一)與陳淑娥(右二)一起參加慈濟委員培訓,當年適逢《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這是她們第一次入經藏。(攝影/吳明靜)

2011年,陳漃樺與陳淑娥一同參與慈濟委員培訓,當年適逢《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她們透過入經藏進一步理解佛法意涵。今年《無量義 法隨頌》經藏演繹訊息一出,姊妹倆毫無懸念的報名參加,並同時承擔社區種子。

「種子沒有比較厲害,只是比大家提早練習。」陳漃樺表示,因為要陪伴法親及會眾練習,對所有的拍點、肢體動作都必須非常熟悉,才能即時回應大家的提問。

「演繹是法會,不是表演。」總導演呂慈悅的提醒,讓陳漃樺(左)對肢體動作細節較為要求。(攝影/張晏瑜)

面對第一次驗收結果不如預期,求好心切的陳漃樺、陳淑娥及另一位種子鄭百容,決定為陪伴的近二十位法親加練。「演繹是法會,不是表演。」總導演呂慈悅的提醒,讓陳漃樺對細節較為要求,過程中難免讓部分法親不開心,再加上多數法親年過六十,甚至已七十多歲,學習較緩慢又忘得快,不免讓她感到洩氣。

陳漃樺思考著,種子的使命,不就是陪伴大家?想著自己的承諾,她轉變自己的心念繼續往前。除了來自法親的考驗,和妹妹陳淑娥也會因想法差異而不開心,讓她深深體會到修行的困難與重要性。

◎此生姊妹 同師又同道

陳漃樺(中)同時要面對家庭的大小事及慈濟事,讓她倍感壓力;幸有妹妹陳淑娥一同撐起照顧的重擔,讓她有多餘的時間可以休息及調配行程。(攝影/李政明)

回首過往,陳漃樺深感與陳淑娥結的緣分很深。二人不但是姊妹,從小受到父母的身教影響,對人要和氣,對事要盡責,所以職場受到老闆的信任及賞識,在同一家公司當同事近三十年,後來還一起投入慈濟。

父母親晚年生病臥床,在忙碌工作中,同時要面對家庭的大小事,以及慈濟事,讓身為長女的陳漃樺倍感壓力。陳淑娥和姊姊一起撐起照顧的重擔,利用假日回娘家幫忙分擔,讓陳漃樺有多餘的時間可以休息及調配行程,甚至於2022年先退休,照顧臥床的母親。

陳漃樺(左)及陳淑娥(右)此生為姊妹,更有因緣遇見證嚴上人,同心做慈濟,讓她們的人生充滿意義。(圖片來源/陳漃樺提供)

過去,她們平日一起上下班,每周五晚間一起品書,假日一起做慈濟。無論是負責記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或是靜思堂的打掃、大寮的洗菜與打便當等勤務,都可見到姊妹相伴付出的身影。她們是血親,是法親,親上加親,相互陪伴。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音樂響起,陳漃樺及陳淑娥抬頭望著螢幕中的宇宙大覺者,內心無比感恩。此生為姊妹,更有因緣遇見證嚴上人,同心做慈濟,讓她們的人生充滿意義。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