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是化城 入佛法更了解自己

0觀看次
A- A+

撰文/吳嘉博、陳清香

延續入經藏的好因緣,陳品秀(中帶手套)和年輕志工,利用假日跟著有經驗的師兄師姊,一起到棒球場做環保。(攝影/謝宜珊)

2023年11月12日,中華職棒總冠軍賽最終戰,是全臺職棒球迷最關注的一場賽事。場上球隊競爭激烈,滿場的球迷看得熱血沸騰,場外卻有一群年輕志工,忙著宣導環保和整理球場的回收物。

◎球場環保 號召年輕人

天母地區的慈濟志工,平日在球場內的環保點整理回收物,若遇有棒球賽事,便需要更多的人力。總冠軍最終戰這天,來了十二名年輕生力軍,他們反應快、有效率,做起環保,有如賽事般的快節奏。

臺北場經藏演繹剛結束,正好遇上棒球賽事,於是陳品秀(右三)便邀約年輕人一同做環保。(攝影/謝宜珊)

邀約這群年輕人做環保的青年志工陳品秀表示,臺北場《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剛結束,大家正想著後續要如何接引入經藏的年輕人,正好遇上這場賽事,於是在社群上發出訊息,沒想到共有十二名年輕人報名參加。

「當天,球場附近的停車位一位難求,有人把車停在一公里外再走過來;有人找不到車位,乾脆回家換摩托車再來......」種種不方便,卻沒有阻礙他們想來的心,這正呼應了演繹曲目「垃圾大戰」的內容;透過演繹,年輕人了解環保的重要,進而願意身體力行。

◎與佛對話 以法轉心輪

陳品秀(前)不僅陪伴社區的法親入經藏,同時照顧站在她身邊的年輕人,而這一場演繹,更是她和媽媽首次同臺的珍貴經歷。(攝影/李政明)

陳品秀從小跟著媽媽王淑芬參與慈濟各項活動,在大學時期,她是慈青社的一員,並積極參加慈青社各種活動,研究所畢業後參加委員培訓並受證。而剛落幕的臺北場《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她是社區種子之一,她不僅陪伴社區的法親入經藏,同時照顧站在她身邊的年輕人,而這一場演繹,更是她和媽媽首次同臺的珍貴經歷。

十二年前的《慈悲三昧水懺》演繹,當時還是高中生的陳品秀,只是臺下的觀眾,對佛法一無所知,心中卻有著說不出的感動。多年後,她有參與《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的機會。2020年10月底,陳品秀參與了「優人神鼓╳慈濟」合作計畫,成為「慈優」的一員。一路從花蓮場開始,經過高雄小巨蛋、彰化體育館,直到今年的臺北小巨蛋主場,她都擁有一席之地。

2020年10月底,陳品秀(中)參加了「優人神鼓x慈濟」合作計畫,成為「慈優」的一員。(圖片來源/陳品秀提供)

2023年6月,臺北場演繹正式啟航,而彰化場也準備進入倒數階段。然而,在演繹的準備過程中,陳品秀面臨的眾多挑戰,包括演繹種子、社區共修、慈優鼓課,以及線上語言課。與此同時,她還得應對同事接連離職、家人生病、親人過世......種種壓力及負面情緒,使平日溫順的她,個性開始變得易怒暴躁。

直到臺北場演繹的時間逐漸臨近,陳品秀才驚覺自己每週數次的共修,嘴巴所唱的經文,竟然無法改變自己的習氣。她很感恩法親苦口婆心的引導,讓她透過佛法,慢慢沉澱自己的心,並在排練中把握每一次與佛的對話。

透過這樣的過程,陳品秀體會到,心輪若轉法輪才會轉;心輪若不轉,法流不進心,依然在煩惱中糾結。

◎一張照片 喚醒初發心

陳品秀(右一)大學三年級擔任慈青社社長ㄧ年,碩士一擔任北區慈青合心幹事一年,向上承擔、向下傳承。(圖片來源/陳品秀提供)

近三年的《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雖有工作在身,卻不減陳品秀的投入,很難想像她在大學慈青時期,曾經歷一段「心」的迷惘。

就在即將升上大三時,她接下社長一職,當時的心情卻是「超級不情願的」。她心想社團快倒了,不想讓社團「倒」在自己手上,只想當個快樂的社員。只是在眾所期待下,她只好硬著頭皮接下。

大三課業繁重,陳品秀只能利用空堂時間處理社團事務,扣掉社課及志工活動,剩餘的時間趕去打工。晚上十點下班回家,再繼續籌備社課、剪輯活動影片等,直到半夜兩點才開始讀書、寫報告。這樣的疲累,加上社團人數一直沒有起色,讓她多次想放棄。

「最美的手、法譬如水能洗垢」,陳品秀將入經藏的經文,落實在生活中。(攝影/李政明)

一天,她在社團辦公室翻著歷屆慈青社的活動檔案,一張照片吸引了她的目光,「這小朋友不就是小時候的我嗎?」

原來,小學二年級的陳品秀有些調皮,鄰居是慈濟人,於是向媽媽建議帶她參加親子成長班。當時,她還不懂慈濟是什麼,只覺得那裡的人都和藹可親,看著臺上的大哥哥、大姊姊唱唱跳跳,年幼的她心裡暗自發願:「以後長大,也要像他們一樣。」

一張照片,勾起陳品秀的回憶,也喚起小時候發的願,漸漸地找回想要成為慈青的初發心。陳品秀說:「只要有精進的念,就沒有懈怠的苦;往往因為一時心念沒守好,面對境界,無明煩惱一來,就迷失方向。」以前,常跟著學長姐們喊著要幫師公上人扛天下米籮,現在才意識到,這口號不是喊喊而已,更需要行動,勇於向上承擔、向下傳承。

◎深入佛法 更了解自己

陳品秀(左二)認為經藏演繹可遇不可求,好好入經藏、深入法髓,當個傳法者更為重要。(攝影/李政明)

找回心的方向,陳品秀歡喜且甘願投入慈青會務,畢業後仍持續陪伴慈青社。她從中體會到,承擔是秉持一股傻勁,讓自己不斷成為更豐富的樣貌。

投入經藏演繹亦是如此。三年前,陳品秀加入慈優鼓隊,跟著優人神鼓老師習鼓,媽媽原本希望她能在這次臺北場的演繹中,不要承擔這麼多場的地湧菩薩,將重心擺在慈優,把握與優人神鼓老師們同臺打鼓的機會,但她卻認為,經藏演繹可遇不可求,好好入經藏、深入法髓,當個傳法者更為重要。

陳品秀(左一)在感恩會上分享,提到優人神鼓劉若瑀老師的一句話:「不要在意有沒有人看到你,重要的是隨時看得見自己。」(攝影/吳嘉博)

11月5日的演繹感恩會中,陳品秀以優人神鼓劉若瑀老師的話與大家分享:「不要在意有沒有人看到你,重要的是隨時看得見自己。」近三年的歷程,陳品秀體會到,演繹像一座化城,走過這座化城,更理解佛法,也更了解自己。透過演繹,深入佛法的感動,讓她自我提醒,用心及把握每一個當下,做個有溫度且善良的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