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吳品俙(臺北)
師姑、師伯們是我想入經藏的理由,所以我拿起相機,努力記錄下每一刻,更要做好「大愛之光種子」的角色。(20230723攝影/簡聰田)
「也許,我是『大愛之光』最年輕的喔!」看著報名《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大愛之光」的菩薩們,個個和我相差六、七十歲,我卻有些哭笑不得;因為十七歲的我,擁有一副七十歲的身體。
◎ 好想入經藏
吳品俙(右)和媽媽郭采熹(左)一起參加2023年《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20231007攝影/謝明晉)
暑假期間,媽媽邀我一同出班,在《無量義 法髓頌》排練的雙和靜思堂,從六樓使用手機協助錄製所有彩排段落,供社區作為演練時的改進參考。從七月底開始,看著大家一段段排練,過程中的手忙腳亂、找不到地標、動作不同步......都是常有的事。
8月12日,來到第三場演繹的第一次驗收。慈悅師姑在六樓邊看邊跺腳,站在一旁幫忙驗收錄影的我,只能偷偷忍住笑意。這次的驗收,雖然還看不太出圖騰的樣貌,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菩薩加入,圖騰的樣子也逐漸地明朗了。
就這樣持續看了幾個月,隨著演繹日期的到來,終於有了要到臺北小巨蛋正式演繹的感覺。幾次在觀看彩排時,都覺得很感動、很震撼;尤其是看到「大醫王」段落,聽到五艘人形法船齊聲喊著「ㄟ厚」,都好希望自己也是其中一員。
吳品俙(站立者)承擔大愛之光種子,負責在拍點提醒志工的肢體動作。(20231007攝影/陳清香)
◎「A+白」的遺珠之憾
看著那群「A+白衣」的哥哥、姊姊們動作如此到位,令我好生羨慕,也曾有過「去試試看」的念頭,並在家中努力練習和他們一樣的動作。
「為什麼我十七歲,卻比他們二、三十歲的能力還弱?」有時想著想著也很糾結,不知道此次入經藏缺席了,下一次是否又要等十二年?
很想進入圖騰演繹的吳品俙(右),因無法久站、盤腿坐陷入兩難,她仍把握因緣,跟著大家一起練肢體動作。(20230819攝影/謝明晉)
十二年前的我五歲,無法跟著大人們一起入經藏;十二年後我長大了,卻因為先天性關節的毛病開刀,既無法久站,亦無法盤腿。
難道真的要錯失這麼好的因緣?最後,我只好和自己妥協,報名不需任何走位、配合圖騰變化的「大愛之光」入經藏!雖然覺得有點「沒挑戰性」,也有點不甘心,但為了不讓自己因久站或跑不到定點,而破壞了圖騰的莊嚴,幾經思量後,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決定。
◎不甘心的「感心」決定
吳品俙從小跟著媽媽一起參加真善美志工共修,連周歲生日當天依然在精進。(20070310攝影/陳倪旺)
媽媽說,我還在她肚子裡時,就跟著她在真善美功能組;後來,我也跟著她一起上課、共修、出班,就連真善美志工的培訓課也全程參與。當時,在媽媽的「掛保證」下,我也簽了「著作權人同意書」,成為小小真善美志工。
受到疫情影響,慈濟這兩三年幾乎沒有大型活動,這次的《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見到許多位看著我長大的師姑、師伯們,我心中突然感傷:「大家怎麼都老了這麼多,頭髮白了......」
師姑、師伯們是我想入經藏的理由,也是我拿起相機,努力記錄下每一刻的原因,因為不知道還有多少機會,能和他們同框,並在活動中記錄下他們的身影。所以,我要把握因緣,做好真善美志工記錄歷史的使命,更要做好「大愛之光種子」的角色。
在媽媽肚子裡就深植人文紀錄DNA的吳品俙,小小年紀站在錄影機前,顯露專業架勢。(20120729攝影/郭雪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