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靜 淇
穿著綉有姓名的台大醫學院制服的小熊寶寶,極具紀念價值,是吳弘斌主任形影不離的好兄弟。(圖片提供:吳正牧)
在台中慈院耳鼻喉部主任吳弘斌醫師的追思籌備會上,當下才知道,他是老同事的兒子。
那天在會議室看到應邀出席的名單,有個極為熟悉的名字,竟是弘斌的父親;他是46年前在花蓮縣政府的老同事,當時的吳爸爸身為教育局督學,彼此雖然隸屬不同處室,因為辦公室緊鄰,業務往來也很密切,所以非常熟稔。後來他調任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歲月匆匆,一眨眼就過了46年。期間,未曾謀面。
待我趨前致意時,吳爸爸馬上叫出我的本名。原本「他鄉遇故知」應是人生一大樂事,尤其是相隔近半世紀的老友重逢,更是因緣難思議。只是萬萬沒想到,在慈濟道場見面時,經常愛開我玩笑,總是師姑長師姑短的弘斌,同為台中慈院研究倫理委員會成員的吳主任委員,會是老同事的兒子。
吳爸爸和吳媽媽的叮嚀,弘斌做到了。極具樂觀開朗親和力的他,慈濟人喜歡他,病人更愛他。(圖片提供:吳正牧)
這幾天,吳爸爸跟我分享了很多弘斌的小故事,他是個貼心的兒子,膩在吳媽媽的身邊,母子無話不談的場景,時時可見。且在如此充滿愛和正向家庭長大的他,也是一個戀舊惜情的孩子,例如那隻具有紀念價值的布偶小熊寶寶,過去不僅隨時帶在身邊,連開刀住院期間,也日夜不離。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吳爸爸在1998年6月19日,弘斌自台大醫學系畢業時,送他的兩句話「視病猶親,醫人醫世」;而媽媽也祝福他「願你常保一顆快樂幽默的心」。
吳爸爸和吳媽媽的叮嚀,弘斌做到了。極具樂觀開朗親和力的他,慈濟人喜歡他,病人更愛他。
吳弘斌醫師與會眾感性分享,醫療技術進步,背後更具有不同的意義,眼耳鼻舌身意,是我們的六識;聽覺是其中一識,六識不可缺一,所以聽覺也相當重要。(2018/06/21攝影/劉本介)
週四(十月十二日)晚上,接到吳爸爸的訊息「因緣做了這樣巧的安排,我心中充滿感恩,後天上午弘斌的追思會,有他老爸結緣近半世紀的李阿姨全程擔綱陪伴」,反覆的看著看著,不禁淚崩。
對弘斌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剛來台中慈院不久,當時台中靜思堂尚未竣工,所有活動仍在民權分會,有一年的歲末祝福結束後的下午,上人與中慈同仁座談,幾位年輕的大醫王在上人面前玩起走秀節目。弘斌一向注重服儀,喜歡穿著合宜的衣褲。那天,他特別穿起一套裁剪流行,顏色亮眼的合身西裝,有模有樣的走台步,真誠的赤子心流露無遺,不僅笑翻全場,連上人也笑得要搖頭也不是,要點頭也不是。
而身為台灣最年輕的人工電子耳微創手術權威醫師,在台中慈院已完成超過300例的人工電子耳微創手術,且百分百成功;受惠的聽障者,從11個月大的嬰兒到85歲的長者,讓他們都能「聽見世界,說出希望」。
2017年第十九屆國際慈濟人醫年會開營,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醫師與學員長──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弘斌,一起向上人分享。(攝影/楊文道)
外表溫文儒雅的弘斌,那雙救人的手,也是精通繪畫,彈琴的手,更是鐵人三項的高手。林副總靜憪師姊不捨他的離去,重新為他定義新三鐵:「鐵定行菩薩道,鐵定做慈濟人,鐵定是大醫王。」我想,這就是對他乘願再來最貼切的祝福。
不捨他英年早逝,只能相信,遠方有更重要的任務要去完成,所以先行告別。即便弘斌醫師今生的門診停了,但他終將帶著精湛的醫術與視病猶親的悲心再來。因為,他用醫德醫術交織成永恆的醫病情;用誠與情築起閃爍溫暖的大愛火炬,是不會被遺忘的。
慈濟志工和台中市聯合計程車運輸合作社合辦「靜思好話滿街跑,書香淨心靈」活動,同時結合台中慈濟醫院醫療團隊,提供司機朋友口腔義診及量血壓的服務。圖為鼻喉科吳弘斌醫師為為司機朋友做口腔檢查。(攝影/林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