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迦耶的歡樂時光

0觀看次
A- A+

撰文/魏玉縣

「Khusi!Khusi!」(印度文,幸福、開心之意)在印度菩提迦耶的鄉村,這是當地孩子與慈濟志工的共通語言。

慈濟志工來到菩提迦耶低種姓的村莊,諸如思龍加村(Silaunja)及牧羊女村的可洛尼(Bakrour Colony)等地。慈濟雪隆分會蘇祈逢副執行長表示,這些地方的孩子,外表看起來比較不整齊,因此慈濟教育團隊來到這裡,期待以教育翻轉當地貧民孩童的未來。

◎大樹下的人文課輔

志工親切的帶領孩童一同參與團康遊戲,並教他們練習用華語說「感恩」。(攝影/陳麗雪)

2023年2月,慈濟團隊剛進駐菩提迦耶,有位老師立即提報一個個案,當教育團隊前往了解時,卻看到一大群孩子一直跟著他們。眼見這麼多孩子前後圍繞著志工,他們念頭一起,「何不帶給這些孩子一些活動?」

由於印度菩提迦耶一般的村莊沒有禮堂,因此唯一及最適合與小朋友互動的場所,就是在大樹下。於是,志工們帶著小朋友玩起《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倫敦鐵橋垮下來)遊戲,並教他們練習用華語說「感恩」。蘇祈逢建議教育團隊的姚雅美:「何不利用下午的時間,到社區跟孩子們互動,帶給他們一些歡樂?」因此,志工將之稱為「歡樂時光」,又因常在大樹下辦活動,又稱為「大樹下的人文課輔」。

透過「歡樂時光」,引導孩子融入人文價值觀,讓他們懂得生活禮儀和生活教育,這就是慈濟教育團隊來到印度菩提迦耶的目的。(攝影/陳麗雪)

一開始,教育團隊教孩子們唱《幸福的臉》,因此「Khusi!Khusi!」就成了團隊與孩子們之間的共通語言。只要一說「Khusi!Khusi!」孩子們便會自動用雙手捧著臉,展開笑顏。

「歡樂時光」,除了帶動團康外,教育團隊也藉此指導孩子們的生活教育,教導他們將指甲保持乾淨,把頭髮綁好。蘇祈逢說:「在團康、互動的過程中,引導他們融入人文價值觀,讓他們懂得生活的禮儀、生活的教育,這就是我們的目的。」

◎手工藝品翻轉生活

慈濟教育團隊的志工們一手拉一個,邀約了一大群人共同參與活動。(攝影/陳麗雪)

2023年9月11日下午3時30分,當地學校的正式課程已結束,十四位教育團隊和本土志工搭乘三輛嘟嘟車前往牧羊女村的可洛尼。一行人陸續抵達時,只見孩子們在路旁嬉戲、玩鬧,又見一群群的婦女坐在屋前,有的手裡抱著小小孩,更多的是半躺在路旁的空地上,她們用呆滯的眼神,望著嘟嘟車停靠在路旁的一棵大樹下。

「去哪裡找人呢?」到達定點後,第一次跟著教育團隊前來的志工詢問姚雅美。姚雅美不假思索地說:「一個一個去叫呀!」其他人彷彿被點醒般,紛紛往人多的路邊走去;沒過多久,每個志工真的一手拉一個,就這樣邀約了一大群人來參加。

團隊集思廣益,帶著回收的碎布和針線,指導婦女們製作髮圈。(攝影/陳麗雪)

姚雅美提到,這些孩子們的媽媽平時沒事情做,於是團隊每週一下午,會帶著她們一起做一些簡單的手工藝。9月4日做燈籠吊飾,但反應並不熱烈,因此團隊集思廣益,決定帶來環保站回收的碎布,經過簡單裁剪後,帶著針線指導婦女們製作髮圈。這個想法,果然引來許多婦女的興趣,就連小女生也跟著動手做;一群人坐在路旁的地上,在志工的解說及幫助下,很快地做好一個個的髮圈。

女孩在志工的協助下,綁上自己製作的髮圈,臉上露出燦爛的笑容。(攝影/陳麗雪)

始終低頭專注地拿針線的Anjlikumari,在她長長的髮辮上,早已紮上志工預先做好的髮圈,她說很喜歡這個髮圈,手上正在縫的,則要送給自己的姊姊,並且回家後,還要再做給其他四個姊妹。

教育團隊之一的施依玲提到,團隊決定做髮圈的用意,是因為髮圈很容易做,而且當地許多婦女都留著一頭長髮,髮圈對她們來說比較實用。再者,這種髮圈除了可自用外,還可與人分享;如果做得好,甚至可以用來販售,換取生活津貼。

志工帶著孩子們摺紙,當一朵朵的鬱金香盛開在手掌中,孩子們稚嫩的臉上,個個露出了開心的微笑。(攝影/魏玉縣)

另一個場景,則是另一組志工帶著更小的孩子們摺紙。孩子年紀小,手指不夠力,志工貼心地幫他們摺好鬱金香,再讓孩子們吹氣;就這樣,一朵朵的鬱金香就這樣盛開在他們的手掌中,孩子們稚嫩、天真的臉上,個個露出了開心的微笑。

可洛尼的路旁,大人、小孩開心地拿著作品展示在志工面前,歡喜地讓志工拍照,來往車輛上的司機、乘客,莫不好奇地張望;陣陣的笑聲自「叭――叭――」的喇叭聲中穿透出來,形成一幅「歡樂時光」的美麗畫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