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晏瑜
攝影/陳清香
2023年8月13日,三芝石門人醫會往診後,吳品俙(左)及張晏瑜(右)整理當天拍攝的照片。(攝影/陳清香)
「師姊,師姊,請問這是妳女兒嗎?」週日上午,剛出完人醫往診的記錄回到共修處,瞬間被這一句「問候語」驚醒。
「不是,不是,她是我們社區師姊的小孩。」我趕緊和大愛臺同仁澄清。
「是這樣的,大愛電視臺最近在製作一個節目──《無量義 法髓頌》青年志工的故事,在尋找故事裡的主角。」
同仁接著表示,因為上週某日晚間,在關渡靜思堂講經堂見到女孩拿著相機拍照,之後又在三芝石門往診遇見她拿著相機在記錄;一週內接連兩次看見她的身影,因此觸動了同仁的好奇。
引發大愛臺同仁好奇心的女孩,就是小俙。
六歲的吳品俙,已背起單眼相機拍照。(攝影/謝明晉)
而我與這位「女兒」的因緣,要回溯至2012年底。剛回歸目前居住的社區時,在「人文真善美小學堂」中認識了小俙,她是小學堂的「榮譽班長」,旗下有十多位人文真善美志工。
當時的她,只是一名六歲的孩子,由於媽媽是資深文字志工,只要有勤務或共修,她總是跟著媽媽,做完她「班長」的點名工作後,就靜靜的在一旁玩著樂高或看書。
有天,她發現熟悉的隊伍中有位陌生人,這讓她感到好奇;從那時開始,只要我出現,她總是喜歡黏著我,希望能陪她玩。小時候的她,對人文真善美會用到的攝影機、相機、電腦等,總是感到新奇,並在小小年紀就背起單眼相機拍照。有次,我在整理資料,小俙默默的將小小的身軀滑進電腦和我之間,看著我操作滑鼠,游標在電腦螢幕滑動著,她好奇地問:「可以讓我玩玩嗎?」
2013年,七歲的吳品俙坐在張晏瑜腿上,好奇地玩著筆電。(圖片來源/張晏瑜提供)
一晃眼,十年過去,當年坐在我腿上的小女孩,已是高三的學生。雖然身形變高,可愛小臉更顯穩重,但不變的是,一樣喜歡服務,一樣愛慈濟。
今年暑假開始,社區如火如荼的為今年十月底《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排練,社區人文真善美志工幾乎全員參與,同時肩負著記錄的任務。
原本也想入經藏的小俙,因為某些因素,無法進入經藏演繹的圖騰,她心裡一度感到可惜。當她看見圖像師伯因為要拍照,只能將影像錄回家練習時,「班長」挺身而出;小俙主動和媽媽說,她可以協助記錄師姑、師伯練習的身影,讓我們可以好好專心排練。透過相機,記錄著看著她長大的師姑、師伯,這就是小俙入經藏的方式。
吳品俙(背相機者)利用暑假,參加三芝石門往診紀錄。(攝影/陳清香)
趁著暑假,我們也邀約小俙一起來三芝石門往診記錄。看著以前陪伴我們出班的小孩,頂著豔陽認真的身影,內心真是無比歡喜。
同樣是坐在電腦前的場景,2013年,七歲的小俙是好奇地玩著滑鼠;2023年,十七歲的她,正專注的整理自己拍攝的往診照片。
小俙班長,記錄人間美善的路上,有妳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