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經藏演繹現場】小志工長大了 成為青年志工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寶滿、林寶蘭

2023年7月28日,唐美雲老師演繹佛陀,唱著「繁花已落莫空過......」歌詞,觸動林學辰的心靈。(攝影/楊凱誠)

2023年7月28日彰化體育館第一場的《無量義 法髓頌》演繹幕次來到「佛陀的一生」,唐美雲老師演繹佛陀,悲嘆地唱著「紅塵異夢,老病纏身,痛苦一生。」

修行道人相莊嚴身形專心在禪,修行路上勤精進,期將四苦盡了斷,人生苦短,無可愛戀。透過佛陀的故事,就讀屏東科技大學一年級的林學辰(小名小乖),再一次看到生老病死之苦,生命是那樣的短暫、脆弱,更應該把握每分每秒付出。

「死苦」的畫面,觸動小乖的心靈。他心想:「在生與死之間,自己能做什麼?爸爸往生後又去了哪裡?」

當幕次來到早期慈濟的「竹筒歲月」,上人請家庭主婦,每天只要節省五毛錢,就可以一起來做善事。這些家庭主婦每次買菜省下五毛錢在菜市場傳開了,這分愛也像漣漪一樣漸漸往外擴大了。「五毛錢也可以救人,我也要參加、我也要參加、我也要參加......」此起彼落的聲音,許多人起而效尤。

行善不落人後,新北市板橋八十多歲賣水煎包的老夫婦,日售千顆,一顆賣五元;三十年來省吃儉用,捐出二十多個榮董,積善之家福滿門。(攝影/游國霖)

「水滴雖微,漸盈大器。」百歲的陳才老先生,在花蓮海邊撿石頭,一公斤賣六毛錢,攢下來的小錢也能行大善。新北市板橋八十多歲賣水煎包的老夫婦,每天晨起賣一顆顆的水煎包,全年無休,三十年來省吃儉用,捐出二十多個榮董,堪稱積善之家。

「還有師公上人不知道錢在哪裡,一心一意,想為醫療資源缺乏的東部蓋一間可以救人的醫院,那種辛苦的過程,我也特別感動他的悲心。」小乖滿滿的感動說不完。

他回想自己三歲時,爸爸意外結束了生命,在小乖幼小的心靈,烙下深深的疑問。媽媽邱麗芬為尋求心靈的慰藉,四處跑道場。有一次跟著媽媽來到豐原靜思堂上大愛媽媽的課,小乖就待在書軒,乖巧又聽話,他跟媽媽說只喜歡書軒的環境,媽媽因此定下心來不再跑其他道場。

三歲跟著媽媽來到豐原靜思堂當小小志工的林學辰(前排左二),一路參加慈濟親子成長班、慈少班,一路學習成長。(攝影/張欽森)

這個家庭在慈濟志工的陪伴下,漸漸走出陰影。小乖和書軒的大姊姊們(劉榆宣是其中之一)打成一片,也參加慈濟親子成長班,直到慈少班。大姊姊們只要有活動就會帶著他參加,慢慢成了小志工。

資深志工的愛讓他感覺家的溫暖,猶記得國小三、四年級,小乖開始跟著薰法香,當時他跟榆宣姊姊說,他知道爸爸是怎麼離開人間的。

榆宣勸慰他,「爸爸一定很愛你們,只是當時沒有貴人、沒有小天使出現。你心裡一定要祝福爸爸,爸爸才沒有牽掛,要用父母給你的身體服務大眾,行孝行善。」一路走來,小乖的活潑、調皮、稚氣在所難免。不過,劉榆宣讚歎小乖很棒,每次的活動都能顧全大局,展現他的穩重。

從小在書軒中長大的林學辰(右),現在有空即回到書軒,幫忙劉榆宣(左)解說靜思文物和帶領小志工。(圖片來源/賴精一提供)

如今他上了大學,因有大姊姊們的陪伴,現在他對爸爸,只有尊重、感恩、祝福。他要用父母賜予的身體,幫助更多需要的人。就像上人說的,「步步踏實,分秒不空過。」小乖在想,每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盡自己所能的付出,就是對爸爸最好的祝福。

像這次經藏演繹,小乖因為需要打工賺錢繳學費和生活費,沒有辦法參加。雖然如此,他認為身為大哥哥應該以身作則,陪伴與支持入經藏的心念,以法供養上人。

小乖從小到大都在書軒中長大:「靜思書軒就是我的家,從以前那個可愛的小志工,轉變成現在的青年志工,我成長也茁壯了!」

在青年志工這個階段,小乖學習如何幫忙解說靜思文物,也學習如何帶領這一群可愛的小志工。在陪伴小志工的過程中,重新省思以前自己曾經犯的錯,曾給別人造成怎樣的困擾,再進而跟小志工分享。這是一個善的循環,也是一種傳承。

林學辰(右)發願:「長大的小志工還在,願意成為師公上人的臂膀,繼續弘揚慈濟宗門、傳承靜思家風,請師公上人放心!」(圖片來源/張錦松提供)

小乖說,「以前的我們總是那樣的可愛、懵懂、思考單純。而現在的我們,了解到圓融的重要。不管是做事與說話,這些都是書軒姊姊帶給我的。」

這些大姊姊們不管在豐原靜思堂書軒待多久,不管現在何處,每一位都是他生命中的貴人。小乖說,「每一位都是陪伴我長大,給我養分,保護我讓我成長、茁壯的關鍵角色。」小乖感恩上人開創的慈濟世界,「其實這些故事都聽過非常多次了,但是透過演繹者的肢體語言,還是非常感動。」

舊法新知的小乖,回眸來時路,看到慈濟一路走來的艱辛,才知道生活在這個時代真的非常幸福。小志工長大了,成為青年志工。他說:「長大的小志工還在,願意成為師公上人的臂膀,繼續弘揚慈濟宗門、傳承靜思家風,請師公上人放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