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秀淑
儘管準備的時間匆促,李典錕(前二)仍然要求自己要努力做好每個動作,藉由演繹說法感動自己,也感動會眾。(攝影/賴廷翰)
「這比大學聯考還緊張!」
〈爐香讚〉、〈開經偈〉、「慈濟家風」,喔不,是「靜思家風」......一連串不太熟悉的名稱,在他腦海裡不斷擾動。在演繹前一個月,他在忙碌的醫療工作間,不得不挪出腦海裡的部分空間,讓這些幕次跑過一遍又一遍,以熟記每個移動的位置。
大中區《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的日期越來越近,臺中慈濟醫院的醫護與同仁,利用每天中午、晚上,短暫時間加緊練習。血液腫瘤科主任李典錕白袍上掛的是醫師識別證,他要陪著病人在生死間拔河;而練習時,襯衫上夾的是演繹位置名牌,短暫的練習時間,他如行醫一般專業,全神貫注。
李典錕醫師自製武功秘笈,依照幕次順序編排,可以放口袋,幫助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跟上彩排進度。(攝影/林秀淑)
「妳有ㄅㄧˇ嗎?」這天回診時,李典錕主任突然問了這一句,我還以為抽血報告有什麼問題,趕緊翻翻包包裡有沒有筆。「妳有ㄅㄧˇ嗎?」他又再問一次,我趕緊拿出筆來,而他拿出的是自己特製的武功秘笈;原來他想問的是,「妳有『比』嗎?」嚇得我一身冷汗,也忍不住笑了出來。
是的,我是他的病人。
2017年底,我得了淋巴腫瘤;確定病因並沒有讓我難過,至少半年多下來,好不了的感冒症狀找到真正的答案。直到開始化療後,頭髮隨著吹風機飛落,圍著我一圈的落髮,才瞬間將我擊垮;索性將幾根還沒掉的一次理個乾淨。以前總覺得要梳「慈濟頭」很麻煩,看看「圓頂」後的自己,忍不住懷念起那樣的麻煩。
經過一次標靶治療與八次化療後,療程告一段落。半個月後再度復發,頑強的腫瘤在每次的化療之後,很快又長出來,終於我必須面對骨髓移植。為了能夠做到自體移植,李典錕主任幫我安排了一連串的療程,在化療與加強自體免疫功能之間,這些強效的藥劑不斷地加到我身上,終於在完成移植後,治療也暫告一段落。
治療期間,「把身體交給醫生,把心交給菩薩。」因為這趟意外的旅程,我真心體會上人的教誨,也才能度過種種治療的不適。
2017年底,林秀淑得了淋巴腫瘤,身體恢復健康後,她把握機會,參加2023年在中區舉辦的《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2023.04.24攝影/張志生)
生死一切都有命定,但陪著病人與死神拔河,讓李典錕更能體會上人所說的,只要能吃得下,只要隔天能醒來好好地呼吸,就又再賺到一天了。在疾病面前,就算家財萬貫,又如何?
「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拚到移植,也不是每個病人都有能力負擔醫療費用。」來到血液腫瘤科的病人,要面對的是自己的生死課題,而這些回應到醫師的身上,除了要不斷吸收新知來幫病人找尋生機,還要有團隊的共同努力。李典錕謙讓地說,「那麼多病人能治療得好,不是我的功勞,是團隊的用心還有病人自己。」
「就像我們演繹一樣,也是很多人的共同成就,為了一起達成目標,我都願意配合。」正式演繹的時間超過三個小時,為了安心在當下,演繹人員如果生理方面無法應付,必須包尿布上場;對一般人而言,這是沒辦法想像的境地。李醫師說,「這很正常呀!妳知道很多醫生開刀動不動十二小時,都要包尿布的。」大醫王為眾生拔除病苦,辛苦的程度真的不為人知。
參與演繹,在每個當下靜心體會佛法,李典錕也從病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幸福。(攝影/賴廷翰)
收治的病人,分秒間都是生命的關卡,將近演繹前二週,李典錕才開始抱佛腳。「妳都會嗎?」他問我。
「我偷瞄!」
「不行,院長說不可以。」
演繹時,李典錕站在簡守信院長的後方,看著院長弓著身仍然跪坐得沉穩,以身作則帶領著全院醫護與同仁行入經藏,李醫師自己也不敢放鬆,背經文、練動作,雖然辛苦,但看到所有人共同努力,演繹出佛法的「成住壞空」與慈濟五十七年來行過的歷史足跡,能成為七百三十八分之一(演繹人員數目),我們都會感動於其中的每一個時刻。
在造血幹細胞捐贈這一幕時,志工手舉骨髓相見歡的溫馨舉牌,進入演繹隊伍中,讓觀眾看見救人一命的感動。(攝影/曾富春)
七月三十日的第七場演繹,舞臺上,在各自的位置上我們一起說法,當畫面上播放著受髓者家屬的心聲,那也是我的心情――感恩主任,感恩醫療團隊,讓我還有機會。
從忙碌的工作中,還要抽出時間練習,練到最後已經放空的李典錕,在演繹完畢後,留下來當第八場的觀眾。看著「慈濟小行星」幕次,細心的李典錕觀察到,慈濟每兩三年就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那種強大的執行力,讓觀眾席上的他佩服不已。「上人的執行力超強,他交出來的成績,就是那種『百年樹人』的概念。」
是呀,當年上人從政府手中接手泰北的扶困計畫,拚經濟、蓋學校,近三十年來,從慈濟學校畢業的校友,已經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
想要做好一件事,不僅在付出很多努力外,還要有執行力。除了將醫療與非醫療的領域整合在一起,還要有給職和無償志工的付出。李典錕的體悟是:「更大的考驗,是來自於很少數人的批評責罵,這些聲音隨時挑戰著想要做事的人。」他體會到,做任何事情不可能討好所有的人,即使是發大願想要做善事,也有可能換來批評、辱罵和挫折。
身為血液腫瘤科醫師,他更能理解「骨髓移植」的重要。「這件事若不是慈濟來做誰來做,沒有人做!」非親屬的骨髓移植,為收治的病人帶來更多的生機;多年下來,李典錕也體解到想要做善事的不容易。
看著舞臺上志工分成三大層次的同心圓,有時盛開、有時收合,一個人的動作整合成為一群人,開出燦爛的花朵,這是靠時間累積、汗水浸漬而來的。慈濟事不也是這樣嗎?在上人的慈悲帶領下,一個人,一點一滴,匯集起來就是大愛包容的地球村。
舞臺上志工分成三大層次的同心圓,有時盛開、有時收合,一個人的動作整合成為一群人,開出燦爛的花朵,是靠時間累積、汗水浸漬而來。(攝影/楊凱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