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同行菩薩道 家族傳承慈濟情

0觀看次
A- A+

撰文/魏玉縣

媽媽魏玉珍(左)是蘇閱(右)加入慈濟的最大助力。(攝影/蔡麗瑜)

「進來慈濟,是自己想進來的,也是因為有好因緣。」1993年出生的蘇閱,高職畢業後,遠赴瑞士修學飯店管理,在阿布達比的一家飯店工作了一年,於2017年回到臺灣,進入飯店業工作。因為媽媽魏玉珍是慈濟志工,鼓勵他去參加「靜思書軒•青年心靈講座」。

兩天精彩的課程,讓蘇閱的心中充滿歡喜,會後主動去找承辦人蔡青兒,問她:「我可不可以當志工?」蔡青兒非常歡喜這位年輕人的加入,接引他在書軒當志工。有一次上人行腳到臺北,蔡青兒邀約蘇閱到新店靜思堂,跟上人分享他參加心靈講座的收穫。

蘇閱(前)在簡雅嫻的接引下,積極參與慈濟活動並多次參加經藏演繹。(攝影/蔡麗瑜)

事後,蘇閱到靜思堂旁的臺北慈濟醫院吃中飯,他想起媽媽曾經對他說的話,「想做慈濟,進到道場,只要見到慈濟人,就告訴他『我想做慈濟』,自然會有人接引。」於是他開始找人,而他遇到的就是簡雅嫻。簡雅嫻是松山區志工,蘇閱當時正好租屋在松山,於是簡雅嫻就成了蘇閱的「母雞」(資深志工)。

蘇閱隨著簡雅嫻到松山區,參加社區的手語演繹,做環保、加入靜思鼓隊......進而在2019年培訓、受證。

◎加入企劃團隊 南來北往考驗體力

蘇閱(右二)加入經藏演繹企劃團隊後,經常與總導演呂慈悅(左一)到中部,在臺上隨口令示範正確的演繹動作。(攝影/黃宗保)

受證後,蘇閱經常與一群年輕志工,跟著資深志工參加活動,也參與經藏演繹,其中一位資深志工就是呂慈讓。呂慈讓是呂慈悅的姊姊,經由她的接引,蘇閱與幾位年輕人,在呂慈悅的帶領下,一起加入經藏演繹全臺企劃團隊。

2021年5月,慈濟五十五周年慶,在花蓮靜思堂有一場《靜思法髓妙蓮華》經藏演繹,老中青三代志工和四大劇團(優人神鼓、唐美雲歌仔戲團、孫翠鳳藝文工作室、王海玲藝文工作坊)相互配合演繹經藏,蘇閱也是其中一員。2022年7月下旬,上人親自在花蓮靜思堂驗收後,《靜思法髓妙蓮華》正式展開全臺巡演;2022年12月在高雄小巨蛋、2023年7月底在彰化體育館,蘇閱都沒有缺席。

企劃團隊從四月份開始,幾乎每週都南下中部,有時到彰化靜思堂,有時到后里聯絡處,驗收各場次的演繹成果。每次的驗收,團隊成員在臺上隨著呂慈悅的口令示範正確的動作,這樣南北往來,也是一種體力上的考驗。「以中區的八場演繹來說,一趟下來要驗收二天,一天四場,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九點,體力上一定會覺得很累。」蘇閱說,藉由這樣的方式,真正了解慈濟的歷史,也真正的深入經藏。

◎「古錐」的年輕人 用外語說佛法

2023年5月14日,慈濟在中正紀念堂舉辦浴佛典禮,年輕的蘇閱承擔了行政窗口的重任。(圖片來源/蘇閱提供)

年輕志工,在希望世代傳承的慈濟來說,是一寶貴的資產。今年五月,慈濟在中正紀念堂舉辦大型浴佛典禮,蘇閱這群年輕人,就被賦予重任。

當天的浴佛大典,這群年輕志工承擔了行政組。行政組必須對應機動、交通、法師接待等功能組,而蘇閱是法師接待跟公傳的行政窗口。這場大活動,包括法師、來賓、志工、會眾等,大約有二萬多人,所有的需求,由各功能組彙整給他們,他們再進行規畫。蘇閱說:「真的就是在學習,學習如何辦大活動、如何跟不同的功能組溝通,來把各個細節做到更好。」

這場浴佛典禮,蔡英文總統等政府官員、民意代表也都受邀參加。工作團隊在浴佛臺旁搭建一座棚子,棚子裡有一座模擬的浴佛臺,主要是讓參與的官員或民意代表,先在此了解浴佛的整個流程及動作。

在這座棚子中,蘇閱與另外一位年輕志工張薾桐搭配,他負責解說,張薾桐示範,請總統實際練習一次,再引導她上臺。對於接待總統的這份殊榮,蘇閱只是淡淡地說:「就是平常心,像是在教社區的會眾一樣。」

2019年受證的蘇閱(前),在瑞士求學時必備的英文、德文能力,現在在「外語團隊」也都能派上用場。(攝影/蔡麗瑜)

而蘇閱在瑞士求學時必備的英文、德文能力,也都運用上了。他透過英文,向外國人介紹《法華經》、《無量義經》的內容;在中正紀念堂浴佛時,也跟外國旅客解釋浴佛節的意義,並邀請他們來參加。

事後,團隊回到靜思精舍跟上人分享,他們承擔功能的心得,蘇閱也跟上人提到一些與法師互動的小故事。上人得知他與張薾桐負責接待總統,特意讓他們二人來到面前,要他們拿下口罩。看著面前的兩個年輕人,上人說了一句,「哎唷,這麼古錐(可愛)喔!」一旁的人都笑了。

◎生活中的困境 從經文中得饒益

蘇閱(中跪者)參加過多場的經藏演繹,在演繹過程當中,他更能了解許多自己未曾參與過的慈濟事。(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提供)

2021年在花蓮場演繹時,很多資深志工都參加那場演繹,「你真的會看到他們的身形,就像上人講的『為佛教,為眾生』。」蘇閱提到,他們有的不能跪,記經文的速度也沒那麼快,但還是願意跟大家一起練習,對他來說都是一種學習。

經藏演繹,是以《無量義經》為主。蘇閱提到,一開始入經藏時,他們年輕人會相約一起抄經、分享。他一天誦一遍《無量義經》,接著一天誦一品《法華經》(共二十八品),在這當中,他感受到,「有時候覺得,經文好像是在對我講一樣。」

蘇閱說,記得那時候,他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工作上也不順心,心情陷入混亂。可是當他讀到《無量義經•德行品》中的經文,「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淡泊,無為無欲。」他說,這好像是在提醒自己,試著去感受「恬安淡泊」、「無為無欲」,做到「顛倒亂想,不復得入」,不要讓心情陷在低迷當中。

中區的演繹在7月30日晚上圓滿。之後,企劃團隊就要將重心移回北區,準備10月20日起,連續三天在小巨蛋的演繹。屆時,又是企劃團隊的另一場硬仗。

◎母子同師同志願 慈濟道上齊精進

蘇閱(左四)的家族中,除了媽媽魏玉珍(左三),還有五位阿姨都已受證(左二,魏玉縣;右一,魏順妹;右二,魏淑美;右四,魏秀玲;右五,魏秀雲)。(攝影/蔡麗瑜)

出生、成長都在臺中,蘇閱隨著企劃團隊到中部驗收成果時,臺下演繹的志工當中,可能媽媽(魏玉珍)、阿姨們(魏淑美、魏秀玲、魏秀雲)或姨丈(林昌生)就在其中。「就是多了一分親切感跟熟悉感!」蘇閱說,念國小、國中時,媽媽忙於事業,是五阿姨(魏秀玲)、六阿姨(魏秀雲)接力帶他上完親子成長班;如今自己在慈濟路上前進不懈,是她們早為自己種下「想做慈濟的因」。

有這樣認真做慈濟的兒子,魏玉珍感到欣慰。其實身兼社區組長的魏玉珍,在各項的慈濟勤務上,也是盡可能參加,看在蘇閱眼裡,「媽媽要兼顧工作跟做慈濟,真的很不簡單。」

這次經藏演繹地點在彰化體育館,從中投港苗到達體育館,搭車時間至少要四十分鐘。為了讓前往參觀的會眾,能對演繹內容有進一步的認識,各社區紛紛安排領車人員,希望把握時間,為會眾導讀演繹內容。

魏玉珍(左)身兼組長,還要經營事業,是兒子蘇閱做慈濟的典範。(攝影/徐金生)

許多人因擔心無法勝任,而不敢答應承擔領車人員,這讓魏玉珍十分困擾。她想,自己長期薰法香,又入經藏,對於靜思法脈跟慈濟宗門自然有深刻的體會,自認應該可以試著錄一段三十分鐘的影片,讓領車人員用來導讀。

一旦決心要做,她也猶豫,「我真的可以嗎?」念頭隨之一轉,「做,就對了!」魏玉珍於是回溯每一個演繹的橋段,緊扣慈濟的法髓,著手製作導讀資料。

要做,其實也沒有那麼順利。「靜思法髓那麼浩瀚,要在三十分鐘之內講完,談何容易?」魏玉珍想到演繹當中有一句話,「我不知道錢在哪裡,但我知道愛在哪裡。」依著這樣的啟示,她花了三個星期時間,反覆錄了一、二十次之後,終於錄製完成。她請志工楊家維幫忙剪接後上傳,方便需要的人下載運用。

有些人在面對複雜性問題時,難免會退縮,魏玉珍認為應該替大家解決這個問題。所幸看過影片的人都覺得很受用,這讓她忍不住歡喜地說:「真的是把事情做對了,也讓自己從中獲得了很多的法喜。」

◎在繁複的地標中 讓身動心不動

魏玉珍(左一)參加演繹時,心中常想著,「我該如何在身動、心不動的狀況下,很穩、很踏實地走到每個定位?」(攝影/王秀吟)

「天啊,這錯綜複雜的地標,這麼震撼,這地標組的師兄師姊們,到底是怎麼辦到的?」

回想第一次彩排演繹時,看著地面上貼滿黃色、紅色、藍色以及灰色、黑色的,如蜘蛛網般的地標,魏玉珍的心中浮現想法,「我到底該如何在身動、心不動的狀況下,很穩、很踏實地走在這些線上?」她思考著,自己從出生的懵懂無知,後來到臺北念書,之後工作、認識慈濟,這每一個角色的轉換,自己是不是能夠在轉換的當下,讓自己的心歸正,好好的扮演這個角色呢?

她說:「這是我在這次入經藏時,最大的體會。」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