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經藏演繹現場】彰化八卦山麓演繹 續「骨髓三十」因緣

0觀看次
A- A+

撰文/林美宏

臺灣留學生溫文玲(螢幕右者)拜見上人,希望建立臺灣骨髓資料庫,讓全世界的中國人都能受惠。(攝影/許俊吉)

「我不知道有沒有明天?誰能救我?!」

舞臺上演出臺灣留學生溫文玲,因罹患白血病,唯一的存活希望,就是進行骨髓移植。她焦急地四處奔波,然在茫茫人海中,到哪兒找尋有緣人?除了辦記者會,還到花蓮拜見證嚴上人,上人說:「只要有一絲希望,我絕對不會放棄!」

面對許多人的反對與質疑,上人強調,「救人一命,無損己身。」並說:「臺灣愛心的人這麼多,我一定要呼籲!」

當聲音不斷傳出,「你在那裡?」演繹者用力喊出:「我願意!」「我願意!」「我願意!」

◎經藏演繹 再續「骨髓三十」因緣

「慈濟人在推動,國際骨髓捐贈......」,演繹者將手伸出,做抽血樣的動作。(攝影/王耀正)

「慈濟人在推動,國際骨髓捐贈,這是人類崇高的行為,搶救生命無上光榮......」演繹隊伍中的林雪珠說:「演到這一段我很激動!」

1993年,慈濟在彰化八卦山麓的成功園區舉辦全臺灣第一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當時擔任慈濟臺中分會醫務室志工的林雪珠,理所當然地成為工作人員,從此成為骨捐關懷小組的成員之一。

事隔三十年,2023年7月29日,慈濟在八卦山麓的彰化體育館舉辦《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林雪珠是演繹者,也是工作人員之一。當演繹幕次來到「骨髓捐贈」,對於捐贈者的無私付出,她始終感念在心。

林雪珠說:「那時我們都不了解骨髓捐贈,但是上人說要辦,我們相信他,也支持他。」

經藏演繹前,林雪珠(前中)與738團隊,在彰化靜思堂接受驗收。(攝影/吳芳美)

生命的奇蹟來自骨髓幹細胞捐贈者的無私大愛,讓兩個彼此不認識的個體,因第六對染色體有著相同的基因密碼,經過捐贈與移植,讓受贈者有了重生的希望。

慈濟的首場驗血活動,獲得八百四十位大眾支持,讓「慈濟骨髓資料庫」順利成形。「八百四十個,我就是其中一個!」事隔多年,林雪珠回憶起來仍難掩興奮。

◎救一個人就是救一個家庭 全力以赴

有心就不難,林雪珠分享,剛開始大家都不懂,什麼是骨髓捐贈?光想到「骨髓」兩個字就覺得害怕,唯一的信念就是相信上人,不會因為要救一個人,而傷害另一個人。所以在八卦山的驗血活動,三十幾歲的林雪珠身體力行,勇敢地挽起袖子,參加抽血建檔。

只為患者有活下去的機會,再大的困難都想盡辦法克服,林雪珠說:「我們以前真像是007,吃到好膽藥似的,跑到陌生人家裡、阿兵哥營區、企業公司,還跑到夜市去找人。」

清水靜思堂於2017年舉辦「世界骨髓捐贈者日」宣導活動,林雪珠(右前)授予各區宣導牌,以示宣導活動正式展開。(攝影/陳榮照)

遇到困難及感人的故事很多,以前是患者在哪裡,骨髓幹細胞關懷小組就要陪捐者到那裡健檢、備血。比如說,在中部,就要到臺中榮總;在臺北,就要到臺大醫院。

中部第一例配對到的案例,讓林雪珠印象很深刻。他是苗栗聯合工專的孩子,去備血時,血庫的人問他,「你為什麼要備血呢?」

「因為我要做骨髓捐贈啊。」

「哈,你要做骨髓捐贈喔!哎喲,笑死人了,我們都不敢捐了,你怎麼敢捐啊?」

還好,這位同學很正向,經過骨捐小組的說明及解釋,並沒有因此放棄救人的善念。

慈悲行善之最高境界,誠如《無量義經.德行品》中所述,「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林雪珠很感恩上人的智慧,她說:「當時,我們只服務捐者,想盡辦法去把捐者找出來,然後勸髓。十幾年前,在上人的慈悲指引之下,我們把領域擴展到關懷患者。」

「世界骨髓捐贈者日宣導活動」,林雪珠(左1)做愛的叮嚀並呼籲大家要注意安全。(攝影/陳榮照)

現在網絡發達,醫療透明,如果配對到,捐者可以上網先了解,而且現在抽周邊血,就跟捐血小板一樣,所以反對的人比較少了。林雪珠還提及,在關懷患者的同時,感受到上人的慈悲,「我們關懷患者的時候,也發現許多需要長期關懷的人,而成為慈濟的慈善個案。」

「一路走來,我們陪伴那麼多捐贈者,感人的故事真的多到不行。」但在民風保守的年代,面對反對聲浪及質疑,林雪珠說:「很慶幸自己沒有被困難打倒,沒有在找捐者的過程當中,打退堂鼓。當時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想辦法把人找到。如果配對成功,就能救一個人、一個家庭!」

千言萬語,林雪珠難以一語道盡,但她最想說的是:「我很慶幸能當上人的弟子,更慶幸自己能屹立不搖堅守在骨髓捐贈崗位。我不求掌聲,只求共鳴,做好本分事,逆境增上緣,對的事,做就對了。」

◎髓緣三十 生生不息

演繹者呼應證嚴上人建立骨髓幹細胞資料庫,大聲地舉起手說「我願意!」從一聲、百聲、千聲,到如今的一生無量。(攝影/楊凱誠)

當演繹者不斷呼喊著,「我願意!」「我願意!」「我願意!」坐在觀眾席的林冠色,很震撼慈濟人這分堅定的心念,從一聲、百聲、千聲,到如今的一生無量。他說:「佛陀入四門,看見生老病死,發願度眾生。上人也是一樣,看見人間的苦難,發了大宏願,初發心堅定不移,才有今天浩蕩長的慈濟人和具有影響力的善循環。」

慈濟五十七年來,以《法華經》為主軸,《無量義經》為精髓;證嚴上人以「為佛教 為眾生」為志,落實在四大志業中;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以臍帶血、周邊血幹細胞移植,希望為人類醫療帶來新的展望。

髓緣三十,愛生生不息。在醫護、行政、醫技,捐贈者與全臺志工的努力下,讓善的循環擴大延續,就像我們的造血幹細胞一樣,源源不斷、生生不息。

證嚴上人以「為佛教 為眾生」為志,落實在四大志業中,並於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攝影/楊凱誠)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