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玉縣
三位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演繹出拿著設計圖勘察地形的情景。(圖片來源/許俊吉拍攝連線畫面)
舞台上出現了三位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正拿著設計圖在勘察地形,其中一位是李朝森。有測量專長的李朝森,在1994年卸下中區慈誠隊長後,和梁安順、蔣科尼到了泰北,目的是改善當地的道路,和蓋大愛村及學校。
慈濟與泰北的因緣,起於1995年1月。當國民政府於1949年撤退後,遺留在當地的孤軍及其後裔,成了「華人難民」。僑務委員會在照顧他們長達八年後,1994年底因預算停止無法繼續援助。1994年1月,時任委員長的蔣孝嚴先生,前來拜會上人,希望慈濟伸手援助。1995年1月,慈濟正式啟動「泰北三年扶困計畫」。
1995年3月,慈濟在泰北清萊省以不到一百天的時間,分別在回賀村興建56戶、滿嘎拉村興建35戶大愛村。圖為各界來賓參與回賀村大愛村奠基,李朝森師兄位左四。(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看著大螢幕上出現了李朝森的照片,讓參與「大愛之光」演繹區的遺孀高麗雪感慨良深。她回想當初李朝森到泰北時,她必須帶著三個孩子,而且還有慈濟事要做,所以就沒有跟著去。當時通訊不方便,她與先生之間的訊息往來,只能靠傳真。一向顧家的李朝森雖然遠在泰北,但天天和高麗雪聯繫,他會告訴高麗雪,這一天他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事;高麗雪則告訴李朝森,這一天家裡有什麼事,她又出了什麼勤務......
高麗雪說,泰北荒涼、交通不便,飲食習慣又與臺灣不同。怕坐飛機的李朝森,每次搭飛機,都會帶著上人開示的錄音帶跟書籍,才能克服搭飛機的恐懼;為了達成上人交付的任務,他也是克服了很多障礙,最終不負上人的託付,甚至在當地帶出許多慈濟人。他們在李朝森追思會時,也專程從泰國前來,追思這位故人。
李朝森師兄及同修李高麗雪師姊牽手做慈濟,各自在不同的志工領域付出,彼此分享經驗及法喜。(攝影/周士龍)
「我很感恩我家師兄,把我帶進慈濟。」李朝森在2017年2月往生後,三個孩子各有自己的事業,高麗雪一人住在臺中。委員號七〇五號的高麗雪說,她三十八歲時在先生的帶領下進入慈濟,當時年輕、體力好什麼事都做,現在雖然上了年紀,但是一開始活動組邀約她入經藏時,她也答應了。只是後來因為人數需求變少,她才改到「大愛之光」。
她說,2011年慈濟辦《慈悲三昧水懺》經藏演繹時,李朝森擔任總協調,很多事情他都參與規畫。今年的《無量義 法髓頌》經藏演繹,看到李朝森的影像出現在畫面中,她幽幽地說:「他這次也沒有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