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玉如(雲林)
「我在慈濟三十年,吃了很多免費的素食便當,哈!哈!可能很少有人像我一樣,吃這麼多素便當。」
斗六慈濟醫院院長簡瑞騰談到吃素,屈指一算,不自覺的呵呵大笑。自1992年到花蓮慈濟醫院任職至今,在慈院已吃了三十年的素食便當。
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之時,雲林縣長張麗善響應證嚴上人茹素防疫的理念,帶動員工每週一素。簡瑞騰院長(濟暉)打開自己的便當,菜香隨之撲鼻而來,雲林縣出產的農產品有機農耕有成,吃的安心,也吃得健康。(攝影/張如容)
由於慈濟醫院只提供素食,許多醫護人員都吃不習慣,而簡瑞騰卻吃得津津有味。
簡瑞騰老家在嘉義大林,從小不怕辛苦地跟著父母親養雞、清雞屎和割竹筍;國中畢業後到臺北念書,三餐只要能溫飽就很滿足。
在花蓮慈院當住院醫師時,開刀房常會剩下十多個素食便當,簡瑞騰很惜福,全部帶回家放冰箱冷藏。
「那時太太還沒有來花蓮,早餐十元就可以解決,午餐、晚餐都在醫院,星期六、日,或是下班沒得吃時,我就微波一下。」
回憶起那段時光,簡瑞騰爽朗地笑著說:「倒掉可惜,撿這些回去吃,惜福又省錢。」
加上上人開示與不斷教導,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不要將自己的肚子,當作動物屍體的墳場。」因此,當簡瑞騰看到許多人大魚大肉拚命地往嘴裡塞時,不但沒有激起他的食欲,反而想起上人的這句話而自我警惕。
2020年6月15日,雲林縣斗六市公所與慈濟共同舉辦「齋戒蔬食弭災疫-愛『疫』起挺過」推素活動,斗六慈濟醫院簡瑞騰院長(濟暉)以自身經歷分享吃素的好處。(攝影/張如容)
太太翁瑩蕙是營養師,也是茹素者,常以天然未加工原形食材烹調,均衡又不失營養,吃素自然成為簡瑞騰生活的一部分。
太太吃素的因緣,是在2011年日本311大海嘯時,她目睹大地瞬間受毀傷及家破人亡,因而頓悟葷食不但直接造成地球暖化,間接也會引起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因此開始全素。
行醫三十年,身為骨科醫師的簡瑞騰,茹素讓他保持好體力。
「我從早上開刀到晚上八、九點,長達十二個小時,體力還是很好。」
談到體力,簡瑞騰想到信仰一貫道的伯父常勸人吃素:「牛每天吃青草,可以拉動幾千斤的東西,比人還要有力氣。」
草食動物力氣大;茹素的運動健將體力更好,身體恢復速度更快,不吃肉照樣很有能量。簡瑞騰長期茹素後,假日還有精力參加縣政府、郵局、市公所及社區舉辦的健康講座,分享自己門診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及手術後的保健。
2022年1月17日,雲林斗六慈濟醫院舉辦寫春聯活動與鄉親結好緣,同時為疫苗募心募愛。簡瑞騰院長(持麥克風者)寫下「蔬食茹素虎眾生」,期勉大家蔬食要像虎一樣有力並馬上行動。(攝影/張國徽)
「我的病人以開刀居多,以為『吃骨補骨』,我都會強調『骨要勇,筋也要強』,不是吃大魚大肉就能長肉,也不是喝大骨湯就會造骨。」
臺語有一句諺語「食魚食肉,也著菜佮」,魚肉吃多、吃膩了,也要青菜、水果來補助。簡瑞騰強調,要長肉、要勇骨,植物性蛋白質,也可提供高品質的營養成分。
「骨頭要健康,補充鈣質可以吃黑芝麻。」簡瑞騰說。
黑芝麻每一百公克的鈣含量高達1479毫克,鈣質含量比牛奶還要高;肉桂粉、奇亞籽、豆花也都含有大量的鈣質,可以多攝取。
簡瑞騰也會提醒患者:「不要吃太補,不好消化,恢復反而比較慢,吃清淡及多吃青菜比較健康。」
「醫生,你是不是吃素?」患者問。
「對,我都是吃素。」簡瑞騰回答。
患者康復後拿禮物回饋,都會帶著蔬菜、水果來感謝。
「自己當一個樣給人家看,患者看到醫生吃素還能夠保持好體力,開刀一站就是十二個小時,用自己本身的例子,就是吃素最好的見證。」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14周年院慶路跑活動,簡瑞騰院長(濟暉,右1)帶著女兒一起參與路跑活動。(攝影/劉志銘)
小女兒從小跟著吃素,在外則隨意,自2018年考上慈濟大學醫學系就讀半學期,便決定吃全素。她透過資料獲知,牛奶與雞蛋為了提供人類食用,需要大量生產,因此壓迫母雞生蛋,以及強迫乳牛製造牛奶,這對動物來說是不公平的;當小女兒一想到這件事,便於心不忍,也加入全素的行列。
簡瑞騰茹素吃出健康,也期待蔬食不只是一股時尚或風潮,更有責任打造一個有利地球永續和動物生存的環境,讓萬物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