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瀅琇(高雄)
當愛心商店,在臺灣各地開枝散葉,有二位年輕世代的慈濟生力軍,也在走入人群募心募愛的同時,多了分生命的體悟,發願要讓愛再多一人。
◎似曾相識 與愛同在
吳湘瀅(右一)表示,她要透過愛心商店,將做志工的法喜,和與人互動的快樂散播出去。(攝影/吳湘瀅)
2021年8月,任職於慈濟宗教處海外事務室亞太會務組的吳湘瀅,懷著既熟悉又陌生的心情,從高雄來到花蓮。
「雖然生長在慈濟家庭,但來到宗教處工作,是全新陌生的環境,一切都要從頭開始學習。」初來乍到,吳湘瀅戰戰兢兢,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職場的和諧氛圍,讓她勇敢走入培訓行列,跟著父母的腳步成為慈濟人。
第一次和同仁走入花蓮愛心商店收竹筒,喚起了吳湘瀅曾經的記憶。「覺得很像小時候參加社區『好話一條街』貼靜思語時和商家互動的感覺;很親切、很自然,也可以跟大眾結好緣。」
循著過去美好的經驗,吳湘瀅穿梭在愛心商店間收竹筒,一次又一次地開口說慈濟,才驚覺到愛心竹筒無處不在。花蓮發起的愛心商店活動,竟有著如此豐碩成果;而她更欣喜地發現,原來自己走過的每一處,都與愛同在。
在收竹筒的這一年當中,吳湘瀅時常和一些固定的店家互動,讓她彷彿多了很多家人,也發覺到,只要緣深,就不怕緣遲;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
2023年,吳湘瀅於花蓮受證成為慈濟人。受證當天,父母親也遠從高雄來到花蓮,一起分享喜悅,她開心地說:「我的法號是懿愷,愷就是樂。我要透過愛心商店,將做志工的法喜,和與人互動的快樂散播出去。」
◎累積善念 愛不孤單
在收愛心竹筒的過程中,練就了葉思岑(右)說慈濟的勇氣。(攝影/黃秀真)
同樣任職於海外事務室,葉思岑隸屬於海外慈善組,她早吳湘瀅一個月進入慈濟服務。兩人雙雙一起做志工、收竹筒,也一起報名見習培訓並一同受證,因此兩人有了更深一層的革命情誼。
「募集愛心商店,是經過店家同意後才放置竹筒,讓店家和顧客可以隨喜投竹筒、隨喜捐款。對我而言,也是一個新的學習,除了可以與外界互動,讓更多人認識慈濟外,也可以讓我勇敢開口募款。」收竹筒的過程,練就了葉思岑說慈濟的勇氣。
在與商家募心募愛的互動中,經常需要學習以智慧面對,否則一不小心,藏在細節裡的魔鬼就現身了。
葉思岑記得有一次收竹筒時,發現竹筒很輕,往裡頭看只有一塊錢,這樣竹筒要不要收啊?葉思岑心中打著問號。
「當然要啊!收竹筒不只是要募款,更要募心。只要店家願意讓我們放竹筒,就代表可以啟動店家的善心,讓他們跟慈濟一同響應慈善理念。」資深志工黃秀真的一席話,點醒了葉思岑,讓她知道竹筒裡面的每一塊錢,都是愛心商店的點滴力量,更是善念的累積。
「愛心竹筒不只是和店家個人收,也可以與很多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顧客結好緣。因為顧客投下了他們的善款,讓我覺得在行善的道路上並不孤單。」葉思岑的領悟,讓她體現在持續推廣愛心商店上,她表示要將愛的種子遍灑各地,要讓愛再多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