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千錘百鍊──「三寶」明珠

0觀看次
A- A+

撰文/李美儒、潘俞臻、邱淑絹

「三寶」明珠莊嚴屹立於主堂,是千秋百世的藝術品。(攝影/邱淑絹)

午後,靜思精舍後方的山頭濃霧圍繞,一陣大雨嘎然落下,幸好這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讓趕工的師兄們鬆了一口氣。

灰濛濛的天空下,大殿山門屋簷上方,有位師兄握著打石機在整修,發出「嘰... 嘰...」的嘈雜聲音。負責鐵作的羅賢宗,拿著約五公斤重的銅製部分三寶,爬上鷹架階梯,直上三樓主堂屋頂,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回頭仰望是百岳群峰的中央山脈,彷彿置身在寬闊恢宏的清澄世界。

感染到這分氣息的羅賢宗,吸了一口氣,小心翼翼地踩著鷹架爬上屋脊,對著鋼架左看看、右看看,套上又卸下,反覆試裝。幾近苛求的用心,只因靜思精舍主堂,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而這矗立在屋脊最頂端的三寶,在發之遠端的凝望時,最先與視線相接,是故肩上扛起的無形重量,遠比那千錘而出的實質銅管,要來得沉重許多。

穹蒼中之一筆

2010年12月10日下午,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三寶明珠安裝,吊車從協力屋將三寶骨架,慢慢吊上正脊屋頂上。(攝影/嚴水里)

靜思精舍主堂的人字型屋頂,鑲嵌象徵「佛、法、僧」的銅製「三寶」,以大面積的單純型式,顯露「諸漏淨盡,無有垢染」的深度意涵,指引一切眾生獲得究竟解脫。

它,穩穩地坐在混凝土施作的正脊上,連通式的圓柱體延展至兩端時,漸次分離出三個獨立管柱,再以微微上揚的優美弧度,擎出於無盡穹蒼。從遠方仰望,它有如三支含融三千大千世界、含融萬法為一的筆,擱在彷若筆架的「如意雲」上,靜寂而無聲。

連通式的圓柱體,以近似燈籠的中空式設計,再包覆以零點八釐米的褐紅色銅板,和著四周屋頂銅瓦的色澤一脈相映。工程總召集人梁昌枝師兄,提起三寶製作的緣由時說:「銅的特質可以千年不壞,經由時日長成銅綠後,可以形成保護膜;設計成中空,是因為重量比較輕,只是銅板太薄不易焊接,太厚又浪費,所以選用零點八釐米的,施工較容易。」

主堂屋脊三寶模型,師兄們合心協力將模型移到互愛屋組裝。(攝影/古敏華)

號稱「燈籠」的三寶圓柱體鋼架,看起來簡單平實,然而施工過程,卻不是那麼平易近人;梁昌枝分析:「三寶的造型,其上面積大、其下面積小,又是彎曲的;包銅部份,需以鈑金的手法來做;然而時下沒有成型的東西可以套用,困難度相當高的。」

首先由梁昌枝負責繪製施工圖後,交由專業木作的李明灶製作,花費近兩個月的時間完成後,再請專長鐵作的羅賢宗施作鋼架部分。

鋼架以每支十二英吋、長十四公尺,重約四百公斤的不鏽鋼鋼管為材,先在高雄製作約一星期後,再運至靜思精舍的工地現場進行彎曲加工和組裝。

三寶圓柱體具備相當的弧度造型,需完全手工打造;羅賢宗初獲這項任務通知時,可是不敢冒然答應,他說:「這是從頭到尾鋼構的東西,我從來沒做過,也很少看到人家做,想說應該有人比我們更專業......」。

然而思及上人曾經開示:「凡事不能說有困難,就覺得不能做。」於是他進一步思考:「也許有些東西,是值得自己學習的」;於是秉持上人的「耐心、信心、毅力」,他勇敢地接下這不可能的任務。

分毫不差細細煉

連作夢都會夢見回來精舍興建主堂三寶明珠,羅賢宗(右)帶領助手王文華師兄,在協力屋進行法身骨架製作。(攝影/黃盛木)

近午時分,精舍後方山脈翠綠盎然,一處極細白淨的煙嵐,綿延至灰濁的天空,天空上烏雲片片,顯得沉重,恍如不同世界。

「吱──吱──」,工地現場,藍色的光與焊接聲不斷,家住板橋的黃登發眼神專注,雙手俐落地焊接著「三寶」不鏽鋼架。

三寶的製作,均需人工精心打造;每個外包的銅片經組裝後,方能成立體的「三寶」。黃登發本身從事不鏽鋼游泳池,幾個月前應黎逢時之邀前來,加入羅賢宗帶領的三寶製作團隊。

以木造的模型樣本,黃登發解說三寶「佛、法、僧」的架構,底部設計的牛角、筆架和如意雲,是用以托住三寶的構造。而此刻,筆架已做好造型的部分,他用沙輪機將它磨平,直到沒有焊接的接痕,且注意兩面組合時的角度與距離,就算只差細微的零點一公分,也要仔細斟酌,修到分毫不差,才算大功告成。

端坐屋頂身堅實

工程團隊從安裝前即在每一細節用心,當正脊陳列流傳千秋百世的藝術品時,精舍千年大殿顯得更加莊嚴。(攝影/嚴水里)

經由燒焊組裝後,靜置於靜思精舍協力工廠前,三支共重一千兩百公斤的不鏽鋼鋼管,準備吊上屋頂正脊就定位。

這天,一部四十五噸的大吊車駛入精舍窄小的工地裡,歷經半個小時的位置調整後,先將一些石粉包、細石包、水泥包吊上屋頂,再回頭將鋼管的兩端綁上大麻繩,由兩位師兄拉著控制平衡,緩緩吊上屋頂。

屋脊南北兩側各站三到四位師兄,中間也有一位負責注意中心點位置,協助吊車將鋼管緩緩放下。就定位前,他們必須修飾雙邊平衡高度,再焊接做固定;最難的第一支完成後,緊接著第二支和第三支時,他們已能駕輕就熟。陸續定位後,灌入混凝土使之成為堅實的一體。

三寶鋼架完成後,銅板包覆的工作緊接著而來。由誰來承接,讓黎逢時著實陷入思考:「當總召梁師兄跟我說要找一個會板金的,我就考慮要找什麼樣的人來,可以很耐心,而且技術面夠......」

陳政弘師兄製作屋頂三寶明珠,必須十分用心,弧度才能準確。(攝影/陳正忠)

剎時,一個約在二十歲認識,已二十幾年沒連繫的朋友身影,浮現在黎逢時的腦海裡。曾經是汽車廠負責人,擁有一手好板金技術,現年六十幾歲的陳政弘,自汽車廠退休後,有日本專門修護古董車的廠商看上他的好手藝,想聘請他到日本任職;但因緣際會,時值精舍主堂三寶工程需要人手時,他被找到了,並一口答應前來協助。

有好手前來支援,梁昌枝說:「古董車很昂貴,數量又稀少,不是隨便就可以做的,所以陳政弘算是稀有國寶級的師父,願意發心來幫忙,讓我們非常感恩!」

千錘百鍊細雕硺

政弘師兄專注地在工具室旁,敲打三寶明珠鏡面。(攝影/簡淑絲)

這天,羅賢宗與陳政弘手持成型的銅片板,於午後登上主堂之峰,將具有「軟實力」的銅板試套於不鏽鋼骨架外,羅賢宗邊調整邊說:「好像長度不夠,還得再修喔!」

銅板的裁切及焊接看似簡單,卻一點也馬虎不得;每片銅片大小差不多,卻有其相對位置,既不能左右互相對掉,大小也要測量得很精準,包上圓柱後才不會翹起或不夠服貼。這樣的服貼,就靠著陳政弘兩隻手,千錘百鍊雕塑而來。

工地現場,只見陳政弘手拿一支不甚起眼的鎯頭,一手握著不及手掌大小的實心鐵塊,一手在上,一手在下的隔著銅板,敲啊敲地。一張平整的銅板,要將它塑成圓筒狀,只能靠這麼個「手」法,以讓鐵成鋼的心情,實實地敲,細細地打;遇見該凸、該凹的地方,還得借用扳手,慢慢地「扳」出需求的形狀。

陳政弘表示,銅板質地柔軟好雕塑,加上內層白鐵的三寶骨架,能轉銅柔為鋼鐵堅,展現內修誠正信實之剛,外行慈悲喜捨之柔的佛法境界。

羅賢宗(左)、黃登發及吳文正師兄(右),用心、専心的輥「三寶」筆架側板面銅片的作業情形。(攝影/郭美秀)

陳政弘初接邀請時,得知上人期盼建造的是萬年永續的殿堂,他認定這項「扳銅」工作,肯定要做到名車等級,方能符合上人的要求。認同上人理念的他說:「上人太偉大了!我就是盡量發揮所學,看能否把主堂的頂上做得漂亮一點。」

陳政弘以前開工廠,工作都是師傅在做,自己根本不用動手,打銅板的這項技術,還是年輕時期學來的,多年沒用,正巧讓上人來回收。講著講著,他不拘小節地哈哈大笑:「上人很會資源回收,包括我的技術也是回收來的。」

筆架烘托盡如意

來自桃園的羅賢宗師兄非常用心與耐心畫水平,使銅瓦和三寶流線連接時,能有中心基準線,整體才會平。(攝影/陳正忠)

2011年3月26日上午,稱為「筆架」的三寶托架完成製作,下午進入組裝階段。

首先,要先將「三寶座(牛角)」固定在三寶下端,托住三寶。羅賢宗領著黃登發、吳文正,再請兩位台南來的黃創彥和陳進德師兄幫忙,齊力將「三寶座」搬到水泥台上,再托高與三寶結合,一次又一次確認位置無誤,才焊接固定。

只見他們左看右量,不但位置要對,角度也不能馬虎,力求「三寶座」和「三寶」的緊密貼合;小小的動作不斷反覆,雖然鋼和銅的重量加深了微調的難度,卻不曾看見師兄們臉上稍有慍色。

每一個螺絲都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羅賢宗(右)與陳政弘師兄為千百年的歷史建築用心,更為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用心。(攝影/陳正忠)

「角仔(台語)頂著。」羅賢宗指揮若定,拿起木槌敲敲敲,「好!再合看看。」仔細端詳推敲,時而拿筆劃記號,時而拿工具丈量,為了完成任務,除了用心,還是用心。

固定好「三寶座」,接著就是筆架的部分。除了要撐住「三寶座」,正面還要組合裝飾用的「如意雲」,水平和垂直非常重要。好不容易架好後,發現正的垂直不對,向內偏;而內偏的關鍵在「三寶座」,黃登發沒有二話,將原本焊接的點用機器切開,這意味著重新再來。

有了先前的經驗,這一次速度快了許多,但每一個關鍵仍得再三審視。黃登發拿起捲尺確認再確認後,扶著的師兄屏住呼吸不敢動,直到一一將關鍵點焊接固定了才敢鬆手。

「明天把筆架的側面焊上,再裝上如意,南側的三寶就完成了!」羅賢宗點著頭接著說:「再把北側完成,就可以放榮譽假了。」成就感讓他看起來精神奕奕。

雲端踏實盡順應

泛著閃閃發亮的紅銅色大小如意。(攝影/陳麗明)

「三寶」的製作,進行到兩側筆型托架包覆時,波浪型不鏽鋼加銅板的組件,要一波一波密合在「大如意雲」邊緣,再延伸密合在筆架這端,水平和垂直都不能有偏差,否則波浪板就會歪斜,失去莊嚴度。

施工現場,吳文正將波浪形銅板和不鏽鋼焊接的點一一敲平;那些點因為經過焊接,再加上輥壓成型,使得焊接點有凹陷的現象,將來組裝上筆架時,就會影響焊接的貼合度,所以要先將它敲平。

吳文正說:「因為銅的金屬特性和不鏽鋼不同,而且較不穩定,所以剛開始的時候要一直試,要有耐心,才不會起煩惱;把它的熔點抓好,才能成功。」

本身是職工的吳文正,被黃登發徵調前來,四個人的團隊製作三寶時,一貫的細心比量、挪移、點焊,來來回回、修修整整,調的不只是組件的位置,更大的感受,是磨練著眾人的心性。

吳文正(前)與劉柏松師兄合力固定銅瓦與垂戢面銅板。(攝影/盧有福)

靦覥的吳文成,工作時總是默默地聽著佛經,認真、溫和、不多話,投入的過程中,他有深刻的體會,「順應銅的特性,焊起來就不會失敗;就像人與人之間,知道個性才好相處。」

托架尾端,設計為裝飾作用的「如意雲」,由不鏽鋼材質砌成八片,組成四組。以粗糙的手砌切如意雲的羅賢宗說:「這焊接好的如意雲,之後也是要包銅,銅片質量輕、耐久、抗風、抗震,不要看它樣式簡單,卻是要經過砌料、計算角度,和構思它的結構性等多道程序才能完成。」

事事講求品質,羅賢宗為了「三寶明珠」工程,連做夢也在想怎麼做會比較好。羅賢宗深有體悟的說:「接到一個工作,一定要符合品質要求;若遇到困難,就要堅持突破,這樣才算圓滿達成。以前碰到困難時,都會想說那麼困難怎麼做?在進入慈濟後,聽了上人說:『事不做,才困難。』我就把它運用在工作上,一步一步去做,發覺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的困難。」

內外瑩徹覺行圓滿

黃登發(右)、羅賢宗(右二)、陳政弘(左二)與職工吳文正師兄(左)於屋頂上合影,他們說:「我們是慈濟四寶,回來精舍做靜思『三寶』」。(攝影/簡淑絲)

力求工程品質達到最好,羅賢宗說:「我們要把最好的工程品質呈現出來,遇到問題要看是不是有改進的空間,還是已經極限,沒有辦法再修改。」

承擔「三寶明珠」工程,從安裝前,即在每一細節用心,經由專業、半專業,工於雕塑、捶打、焊接,型塑而出永垂不朽的「三寶」藝術品。在因應主堂興建工程,而臨時「組團」的四人團隊打造下完成,合和互協間,歡喜笑意顯現於眾人臉上。

當正脊陳列流傳千秋百世的永續藝術品時,顯得更加莊嚴,工作團隊也更有成就感,大家開心的就地合影留下歷史榮耀的一刻。黃登發有感而發地說:「參與主堂最醒目的『三寶明珠』工程,雖然累,卻是法喜充滿。」

法入心,法入行,勇於承擔樂於配合的團隊,很高興能為亙古永續的殿堂建築,盡一點微薄之力。從中,羅賢宗體悟到「鐵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成鋼,人也要歷經磨練才能成長。」因此,在施作三寶工程時,雖然面臨許多的困難,但他運用智慧一一克服,並期許自己要如千錘百鍊的「三寶明珠」,內外瑩徹,覺行圓滿。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