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鐵漢造屋瓦─「慈誠瓦」

0觀看次
A- A+

撰文/葉金英、張小娟、李美儒

靜思精舍主堂屋瓦工程,由北區慈誠大隊長黎逢時召集一群「師傅級」的師兄,製作堅固耐用的水泥瓦。過程中,人人放下身段,克服艱難;過去土法煉鋼,至今運用科技改良,在團隊合作下以純手工製作,雕塑出六千八百片栩栩如真的「慈誠瓦」。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屋瓦藝術品,是由靜思弟子們純手工打造的「慈誠瓦」。(攝影/吳萬智)

黎明時分,大地萬物漸漸甦醒,陽光灑落靜思精舍上方。綠蔭大樹的一旁是主堂工程進出處,水泥攪拌機發出「喀!喀!」的滾動聲,靜謐中彷彿如木魚敲擊,聲聲念茲在茲。

冬日的花蓮氣候陰晴不定,大太陽時,大家揮汗如雨;下雨天時,則穿雨衣工作。每天早晨志工早會後,負責精舍主堂「慈誠瓦」的工作團隊,把握分秒準時上工。

他們來到主堂左側屋頂斜坡上,進行放樣畫線後,沿著屋脊平行下方第一排,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首先,他們將樣板架固定在劃定位置後,負責前段的師兄用鏝刀,將細砂水泥酌量剷至樣板架上勾勒好的位置,再放入木條作區隔,隨後一一扎實地將水泥塗抹,不消幾分鐘,一片彎曲瓦樣焉然成型。

隨後,負責後段的師兄則進行更細膩的表面修飾,他們各個具有二、三十年以上的泥作經驗,但對於「水泥瓦」的製作,可是頭一次接觸。

慈誠造就「瓦非瓦」

因為上人的智慧,1969年靜思精舍大殿(小靜思)屋頂,改以泥作方式一片片塑造而成,創下了慈濟第一代的泥作瓦歷史。( 攝影/白崑廷)

1969年夏日,一場強烈颱風,將靜思精舍大殿(小靜思)屋頂剛蓋好的屋瓦全部吹落;證嚴上人擔心,若再蓋一般的屋瓦,颱風來襲,瓦片又會被吹走。於是靈機一動,找來了一位泥作師傅──侯倉滿,照著瓦片形狀,初次以手工方式,使用水泥一片片塗抹、塑形,將瓦片固定在屋頂上。

事隔二十年後,大殿(小靜思)後方的觀音殿擴建時,為了讓知客室及會客室能與中庭銜接,更有整體感;因此玄關處也加蓋屋頂,為了配合整體造型,有了再次造水泥屋瓦的機會。

這次,承作屋瓦泥作的,是由吳口生、蘇銀石、陳明德及林錦原等四位慈誠隊師兄所組成的團隊,分成二組進行。他們並沒有泥作瓦片的經驗,於是參考主堂上屋瓦的形式製作,日夜趕工,以耐心、耐力,兼以智慧做出細緻雕工的人間至品;上人為感恩師兄們的努力,遂將此瓦命名為「慈誠瓦」。

感念上人的智慧,慈誠師兄們投入泥作瓦製作,上人為感恩師兄們的努力,將之命名為「慈誠瓦」。(攝影/吳萬智)

事隔多年,靜思精舍主堂工程建築規劃時,屋瓦部份延用「慈誠瓦」設計,以南、北兩側屋頂、山門入口處,以及會客室迴廊為鋪設地點。

2010年10月初,梁昌枝為了讓瓦片製作科技化,利用電腦繪圖調整尺寸為長三十公分、寬二十八公分,瓦片之間連接高度為三公分,確定樣式後輸出紙本,並製作完樣品後,開始制訂泥瓦樣板。

樣板由專業木作的曾繁茂與楊文章師兄,將輸出的模板樣式貼在木板上進行切割,再刻畫在四分板上釘上角條作支撐,統一的「模板」於焉成型。它可作為泥瓦的尺寸與塑型上的依據,就算是非專業的志工,也能輕易上手。

模板定型後,工程團隊從知客室拆除下的瓦片,成為材質的參考依據,試做三種不同材質的瓦片;經上人擇定水泥沙加墨綠蛇紋石,磨光後顏色較深灰、不易沾染灰塵為最好。

從過去第一代的土法煉鋼,到二十年前再次製作,如今轉為科技化,不但減短了製作時間,也讓「慈誠瓦」有了歷經三代的沿革。

土法煉鋼 世界獨一無二

慈誠瓦粗石的部分,需再一次的拋光處理,直到研磨出亮麗的石子顏色,才告完成。(攝影/汪秋戀)

「慈誠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全程由靜思弟子純手工打造;共分五個步驟。

第一,從木質樣板開始,至屋頂上畫線固定角度;水泥加上海菜、小石子、黑石子、白泥粉、水等,以石子與水泥約5:1或4:1的比例攪拌。

第二,攪拌均勻的水泥,一坨一坨地傳送給施作的人,再將水泥均勻地放入木質樣板內,將水泥抹平,灑上泥粉固定。

第三,將固定好的水泥,加水抹平粉光定型,讓石子表面做粗待乾,方便磨石子,需重覆二次。

第四,等待陰天兩天,或是大熱天一天後,即可磨石子;一格一格,一層一層地往下製作,待乾後,再拆木質樣板,此步驟與其他屋瓦的施作方向剛好相反。

第五,也是最後的步驟,安裝「瓦當」。

將水管一段段鋸開,灌入泥漿後,用木柄壓上一個圓洞,等泥乾了,圓滿的瓦當即完成。(攝影/汪秋戀)

瓦當,是用來黏貼在慈誠瓦上,使之成為「屋簷」。而圓形瓦當,是經過泥作師父們一改再改,終於想到將水管一段一段鋸開,將一端以膠帶貼上當底,再灌入泥漿,上面則用圓鍬的木柄,壓上一個圓洞,等泥乾後撕開膠帶,圓形瓦當即告完成。

而後用砂輪機,以人工方式將圓弧造型仔細研磨,將表面粗石磨平、磨亮,以顯現美麗的磨石子顏色;粗石的部分也需再一次的磨出亮麗石子的顏色,才告完成。

為永續基業著想,施工前先用電鑽將瓦的底部鎖上粗鋼釘,再用益膠泥將瓦當黏上,方可完成「慈誠瓦」屋簷。每一個細節都馬虎不得,而且需要耐心、用心,才可完成。

屋頂上的雕塑家 跪地求法

「慈誠瓦」片片相連,如緊簇相擁的波浪,在屋頂上曼舞。(攝影/邱淑絹)

為施作「慈誠瓦」,經黎逢時與梁昌枝討論後,召集十多位慈誠師兄前來承擔。他們都是具備三、四十年「土水」經驗的師傅,各個技術純熟;雖然手法各不相同,但目標一致,為圓滿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大家一邊做,一邊協調溝通,彼此建立默契。

第一天,師兄們先進行摸索,因此產量只有幾片;熟悉後,製作速度加快,約莫幾天的光景,放眼望去,偌大的灰瓦片片相連,如緊簇相擁的波浪,在屋頂上曼舞。再近眼細瞧,上下左右對齊、稜角分明,每片瓦的造型一致,層層分明,如同一個模子做出來,很難相信它們是純手工打造而成。

師兄們像是屋頂上的雕塑家,用心做出獨具一格的藝術品。然而由於屋頂是人字型設計,具有高度的傾斜;工作時,他們必須雙腳跪著或彎腰屈膝,亦或是雙腳一前一後地勉力使勁支撐,以防由屋頂滑落,總不用幾分鐘的時間,已腰痠腿麻,必須不斷地變換姿勢,才能繼續。

由於屋頂是人字型設計,工作時,志工必須雙腳跪著或彎腰屈膝,以防從屋頂滑落,總不用幾分鐘的時間,已腰痠腿麻。(攝影/吳玲鳳)

施工過程艱辛,卻沒有人打退堂鼓。為了讓工作早日完成,憑著一股毅力堅持下去;往往到了晚上就寢時,有人透過貼痠痛藥布來減輕疼痛,手指頭也都貼上OK繃,躺著休息時,隱隱感覺身上的痠疼。

二十年前參與慈誠瓦製作的陳明德師兄表示,能把任務完成是最開心的事,腳若痠就踢一踢;腰若疼了,就伸伸懶腰動一動,哪怕風寒頭痛,也用毛巾將頭包住,繼續做下去。

打造永續殿堂 缺一不可

午後,天氣轉陰,拿著鐵鎚、穿上護膝的林世傑,全身沾滿灰塵地來到二樓的南廂房,準備為慈誠瓦屋簷鎖上瓦當。

林世傑師兄用心於當下,憑著一股毅力堅持做下去。(攝影/吳麗花)

只見他提著一桶水,迅速跳過圍牆踩在鷹架上,再以海綿沾水擦拭屋簷上的灰塵,接著動作俐落地拿起鏝刀,將瓦當沾上益膠泥,用力鎖在鑲有「喜得釘」的慈誠瓦屋簷上。瞬間,膠泥溢出,他隨即將穿著護膝的右脚跪在鷹架上,慢慢擦去溢出來的膠泥。

這反覆動作,他不知做過幾回,感恩有護膝可戴,免去膝蓋受傷,他說:「慈誠瓦屋頂斜度大,需以蹲、跪才能做,德愉師父知道後,貼心地請常住師父做了二十多副護膝,讓大家套在膝蓋上。」

林世傑在團隊裡,被黎逢時稱之為「班長」。這天,他從泥土攪拌機中,抓一把水泥漿放在手掌中觸摸,感受水泥漿的粘稠,以觸感辨識泥漿的成分;雖然年紀較輕,但經驗卻不輸人。

與林世傑為拜把兄弟,總是帶著笑容的姜智友,三年前做過化療,開了兩次刀,參與慈誠瓦泥作,身手依然矯健。害羞靦腆的他,總是默默地耕耘;他曾告訴黎逢時說:「做死,卡贏死沒做!(台語)」誓言做到最後一刻倒下為止。

蔣慶文師兄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工具要乾淨,才能讓『慈誠瓦』如藝術品般千年不朽。」(攝影/吳麗花)

臉上滿是自信與感動的陳啟鰲,放下自己的工作來製作慈誠瓦,心存感恩領受上人的智慧,他表示「慈誠瓦」非常堅固,往後遇到颱風、大雨,都不用擔心會被吹落;而四個人一組分工合作,就像琉璃同心圓的「四合一」組織架構,一個人做一樣,整合起來就很莊嚴。

負責後段修潤的蔣慶文,鏝刀在他手上有如雕刻刀一般,遊刃之間,如行雲流水;而六十二歲的林易築,經由彼此的技術交流後,體悟沒有誰比較厲害,並在過程中時時提醒自己,不要貢高我慢,注視每一片瓦的弧度,從付出中學會身段柔軟待人,他說:「因為人與人相處,也是一種修行。」

品質絕對不打折

林武雄師兄雖已七十歲,但承擔攪拌水泥任務,仍力道十足。(攝影/吳碧珠)

林世傑的父親,七十歲的林武雄動作俐落,將水泥、碎石子等依序倒入機器內攪動混和後,打開出口讓水泥流進桶子內,再將桶子吊掛輸送到頂樓;一天下來,已不知製作了幾桶。

水泥桶運送到頂樓,幾位師姊輪流在不同時間當助手,負責水泥攪拌,再傳給施作的人。工作非常粗重,但幾位女眾豪傑為了保持水泥的濕度,雙手不停的來回攪拌,每天的量拿捏得剛剛好,控制得宜。

秉持「這是慈濟千年藝術品,不做就沒有機會」,慈誠瓦製作團隊的師兄師姊們,寧可暫時放下自己的工作,也要前來共襄盛舉;就連下雨天,工程依舊沒停,搭起帆布繼續做。

「工程雖然趕,但慈濟人早就將精舍視為自己的房子般,品質是絕對不打折的!」不時在一旁關懷陪伴的黎逢時,心疼師兄們都是上年紀的人,要半蹲彎腰和屈膝,刻畫一模一樣的瓦片很不容易,他有感而發的說:「雖然一開始速度較慢,在辛苦工作中,我就藉由聊天方式,解除他們身體上的疼痛。」

「慈誠瓦」工程自啟動以來,配合工程的進度,已來來回回施作四個多月,師兄們互相學習、協調、扶持,克服艱難,一片虔心,終於如期完成將近六千八百多片一模一樣的屋瓦。

慈誠師兄的心念,持續不動在剎那當下,有如《法華經》經文所云:「心之本源,湛若虛空,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澹泊,適意心柔軟,合掌恭敬禮」,那般的寧靜,唯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心領神會。

專業泥作團隊,近四個多月來,大家同心協力,終於如期完成將近六千八百多片慈誠瓦。(攝影/吳麗花)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