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何姿儀
圖/慈濟醫療人文月刊提供
曾經連任四屆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帶領美國走過經濟大蕭條危機和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一九四五年四月,在他就職後七十三天,因腦溢血而突然逝世。兩個月前在雅爾達會議時,醫師測得他的血壓為二六〇/一五〇毫米汞柱。
絕大多數現代人,都能輕易推斷出羅斯福長年罹患高血壓;然而他長年信賴的私人醫師卻說:「羅斯福總統是健康的,這只是這個年齡的正常狀況。」
在那個時空下,醫師的說法與普世認知並無矛盾。直到上個世紀中葉,科學家對於動脈粥狀硬化的斑塊、血栓成因,依然存著各種不解和疑惑,儘管心導管手術持續在進步,心肺機也已展開研發,終究只能處理已然發生的病徵。
一九九五年,林俊龍醫師自美返臺,擔任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及心臟內科醫師,假日經常參加義診。
一九四八年,杜魯門總統簽署了「國家心臟法案」,成立國家心臟研究所,在麻州佛萊明罕(Framingham)展開大規模流行病學世代研究,針對五千名三十到五十九歲的健康人士,進行長達二十年的追蹤。
研究成果陸續發表,不但證明了高血壓與心臟病、中風的關聯,更辨識出心血管疾病的諸多危險因子,例如吸菸、肥胖、糖尿病......繼而有各種公共衛生政策(例如:菸害警示標語)的推動。
而研究團隊所發表的公式「佛萊明罕風險分數表(Framingham riskscore)」,能簡單計算出人們未來十年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項研究對世人健康影響至深且鉅,也為日後大量的醫學研究帶來了啟發。
毫無懸念改變飲食
二〇二二年初,接受完肺動脈手術,在加護病房剛甦醒不久的林俊龍,忙著與國際科學期刊《Nutrients》的編輯聯繫。由於截稿期限在即,他急於把握有限的時間,完成相關刊登程序,以向學界提供研究團隊的發現。
這份追蹤超過十年的研究論文指出,素食者相較於葷食者,有較低風險的失智症罹患率。
長年以來,他引領團隊運用科學方法探討素食與健康相關議題,在國際期刊發表的論文中,陸續說明了素食者有較低風險的心血管疾病、痛風、膽固醇和膽結石、憂鬱症、糖尿病等罹患率,也與降低健保醫療支出有關。
他吃素四十年,也深入素食相關醫學研究,除了基於對佛教信仰的虔誠,背後更有一個啟動他的故事。
在美國加州擔任心臟內科醫師時,一位義大利裔美籍病患來到他的辦公室。這位病患重度肥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經常胸悶、氣喘吁吁,上樓梯時尤其辛苦。由於症狀很典型,林俊龍很快診斷出他罹患狹心症,再進一步詳問家族病史時,發現一個讓人心驚的巧合。
「你的爸爸幾歲去世?」
「五十九歲。」
「哥哥呢?幾歲去世?」
「五十九歲。」
「你今年幾歲?」
「五十九。」
「不用談了,這是緊急情況,我要馬上安排你住院!」
心導管檢查發現,病人的三條冠狀動脈全部阻塞。由於當時醫界尚未發明氣球擴張術和血管支架放置術,因此立即會診外科進行開胸手術,接通三條血管。之後,病患也順利出院返家。
有一天,這名病患回到林俊龍的辦公室,並告訴他:「你知道嗎?我是我們家中第一個活過六十歲的人。」為了紀念這意義非凡的時刻,他帶了一盒巧克力感謝林俊龍。
作為醫者,及時挽救病患於看不見的危機中,又能看到他們因此提升生活品質,是很令人欣慰的。但林俊龍心想,對治心血管疾病,除了手術、藥物之外,應該還有更好的方法,也還有更多醫師能做的事。他試圖尋找心血管硬化的根本原因,在圖書館的文獻中,發現答案早已存在。
中國老祖宗說「病從口入」,西方人則說「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醫學論文指出,素食者的心臟病發生率明顯低於葷食者,可見飲食對健康影響甚鉅,這觸發了他深入研究素食的好奇。
自此,他毫無懸念地改變自己的飲食型態,成為素食主義的奉行者,也努力向人介紹素食的好處,讓世人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倘若不改變生活型態,那些辛苦開完刀復原的病患,遲早會再因同樣的症狀回到診間,甚至重回手術檯。
蔬食行動推向國際
一九九八年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林俊龍擔任召集人至今。圖為二〇〇〇年九月,人醫會年會於剛啟業的大林慈濟醫院舉辦,林俊龍醫師也力行推素至今不輟。
《雜阿含經》經文:「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王之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醫師的知識專精、技術高明,還能運用方法對治,是患者之福;然而疾病得治之後,如能探索前因,防患於未然,將能造福更廣大的群眾。
現代人盛行的三高與慢性病,有許多是古代少有的文明病,成因多數有跡可循,其中飲食的影響甚鉅。
二〇二〇年,臺灣素食人口已來到百分之十二,宗教因素之外,有更多人因健康、環保減碳、愛護動物、個人意識而選擇素食;但時間回推三十年,這種飲食型態非常不主流,甚至存在各種偏見。
為了說服廣大群眾,需要提出更多科學證據,才能使大眾正確行動。
林俊龍在大林慈院展開一場研究計畫,統計一萬兩千份有效問卷後,發現素食者的罹癌比率高於葷食者,乍看之下並不符合正常邏輯;進一步分析後才發現,許多患者是在確診罹癌之後,才選擇改變飲食型態。
林俊龍執行長(右)帶領各家慈濟醫院投入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促進醫院計畫,全面提升醫療品質,提倡蔬食,促進全民健康。
這是橫斷面研究的局限性,在特定時間點所呈現的特定現象,無法反映出背後原因和長期趨勢,因而他決定啟動長時間的前瞻性世代研究計畫,與家醫科林名男醫師合作,從二〇〇七年起兩年內收案超過五千人,詳細訪談記錄他們的病史、飲食、健康、生活型態,並展開長期追蹤。
至今,各項研究還在進行,並且持續下去。
他也進一步催生「臺灣素食營養學會」,在健康意識逐漸覺醒的時代,積極為醫界和普羅大眾提供容易運用、解讀的資訊,也將蔬食行動一步步推向國際,終於獲得健康促進醫院國際網絡的認同,並於研討會中全面供應蔬食。
蔬食在國際逐漸成為潮流,然而在推動的路上,少不了阻力與刻意攻擊,對此林俊龍:「素食有三大好處:健康、環保、心靈。當他了解後,依然不在意這些,那就選擇尊重。」
佛教講求「信、願、行」,年近八十歲的他深信、發願,也親身力行有益健康的素食,背後也有一分「敬師」的表達。
在全球氣候變遷不斷的年代,證嚴法師不斷疾呼素食的重要,在學術研究和大眾衛教上盡心力。現在世界上致力於素食研究的學術機構,首推美國加州羅馬琳達大學(Loma LindaUniversity),其次是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而臺灣慈濟近年的論文發表量,則躋身世界前三大。如同佛萊明罕研究影響世人健康般,他們仍在持續提升素食研究國際影響力,為佛教和醫界推動健康飲食作強而有力的後盾。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人醫心傳第227期》,靜思園地編輯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