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許愷玹
現代幼兒教育鼻祖──福祿貝爾,是十九世紀上半葉重要的教育家,他曾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童年因生母早喪而缺愛的他,在進入社會後適應不良、叛逆且霸道。日後,在他的著作《人類教育》一書中揭示他的教育哲學理念,他認為教育如不從幼兒時期做起,是完全沒有基礎的。
大學時期,林華妍的姊姊林華恬(右),帶她進人文學校當志工,開始了她在教育志工這一區塊的堅持。(照片提供:林華妍)
林華妍在未接任布里斯本新創立的大愛幼兒園園長前,是名醫檢師;她隨家人移民澳洲,大學時期,因為姐姐在人文學校當志工的因緣,而開始了她在教育志工這一區塊的堅持。
投入慈濟教育志業區塊長達十三年之久,包括了營隊及人文學校的志工與秘書,林華妍沒有絲毫倦怠感,反而因為年久月深的接觸而更有想法。她覺得,透過營隊來陪伴慈青、慈少與慈幼只是一時的,唯有教育才是長期的牽引;而自身經驗也告訴她,如果可以自慈幼就開始注入正確的觀念與慈濟人文,才會深植在孩子的心裡;即便一時迷惘了,孩子心裡的種子終究會發芽,將他們帶回到正軌。
2011年1月,昆士蘭省因連續豪雨引發洪水造成嚴重水患,慈濟人為此展開救援;慈青林華妍(右)和等待領取物資的民眾互動分享。(攝影:林啟豪)
上人說,教育要十年才能看到成果,從小扎根很重要。林華妍毅然辭去正職,接手大愛幼兒園園長;她知道這是她想要的,同時也可以實現把大愛種子種在幼兒心裡的機會。但十三年的人文學校經驗夠嗎?足以支撐她在教育專業這條路上的能量嗎?
林華妍表示,要成為一位稱職的園長,不僅要有上人對教育的理念,還要有足夠的行政能力與專業知識。她一邊工作,一邊註冊線上課程;歷經了二年沉重的課程壓力,以及實習時遇上疫情而暫停的窘境。但有願就有力,林華妍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取得線上課程的學位。
2022年11月19日,澳洲慈濟人在布里斯本歡度30周年慶和新會所啟用典禮,大愛幼兒園園長林華妍師姊(懿恆,右1)與靜思書軒店長王惠蓮師姊(懿泠,右3)帶著小菩薩讓安琪拉修女(Sister Angela Mary Doyle,前左)抽靜思語。(攝影:施彬彬)
布里斯本慈濟人文學校翁松欽校長說到:「目前在人文學校的學生,都來自華人家庭,因為我們還是採用繁體中文與注音教學,在澳洲算是少數。而幼兒園是獨立單位,同屬慈濟基金會,所以理念都是一樣的。」林華妍則表示,大愛幼兒園會採雙語教學,中文仍舊延續繁體中文,但拼音將取代注音,主要是容易些,同時讓非華人家庭的孩子也能來就讀。至於注音,則會協助輔導及提供資源,讓有興趣的孩子與家長共同學習。
林華妍為了讓大愛幼兒園的教育,能遵循在地課綱外,還能更精準地貼近慈濟理念;為此目標,她也尋求各方管道不斷讓自己與同仁們進修。她透過基金會宗教處清修士靜定及慈濟美國教育志業李瓊薰執行長的幫忙,獲得美國大愛幼兒園幼兒品格教育與靜思語教學系統,用連線開會、學習的方式,帶著布里斯本的老師們了解目標、內涵與使用方式。林華妍很感恩她在人文學校裡首批挑選出來的幾位老師,願意與她共同打拚與成長。
林華妍利用連線開會的方式,帶著布里斯本的老師們學習美國大愛幼兒園幼兒品格教育與靜思語教學系統。(照片提供:林華妍)
林華妍來自一個支持她做慈濟的家庭,媽媽雖不是受證委員,卻是天天在電視機前聽上人說法開示的虔誠佛教徒。林華妍的另一半,是宗教處的高敬堯,也是慈青學長,目前負責慈濟在莫三比克的重建工程。「這幾年因為工作與疫情,我們很少見到面。」語氣之中聽得出分隔二地的思念,也聽得出同修師兄能分擔上人的重擔而感到光榮與欣慰。
上人說:「教育是志業不是職業,要啟發人性之愛,為社會培育希望。」林華妍就是這樣把工作當作志業的慈青孩子,順著自己在慈濟人文薰陶下的心意走,要為慈濟、為社會培育有正知正見,且大愛無邊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