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純霞(花蓮)
慈濟修繕團隊的志工們,協助「0918地震」受災戶進行家園修繕工程。(攝影/潘惠珠)
受到輕度颱風「尼莎」外圍環流影響,花蓮近日下起了超大豪雨。
一早,在玉里靜思堂整裝待發的慈濟志工,望著傾盆大雨發愁,想著如果無法前往既定的家戶修繕,時間分秒過,進度將延遲。而花蓮這一頭,早上六點鐘,志工江永發、曾泓程、林陽証及潘惠珠一行人,再度出發前往玉里鎮。
沿著台九縣公路南下,天空從小雨到豪大雨,「我們還是一路開到底,賭賭看玉里的天候吧!」同車志工異口同聲地說;但大家心裡擔憂,若持續下大雨,工程就得延緩了。
十月十六日,江永發及潘惠珠夫妻,邀約了曾泓程及林陽証一同到玉里「領」工作,併入台北修繕團隊來到永昌里協助修繕工程。
一行人來到朱奶奶的日式平房,地震來時,屋簷下整片磚牆被震成了斷垣殘壁;「今天的工程,要把殘破不堪的磚牆打碎整理乾淨,明日才能開始砌作牆面。」江永發說。
志工們將殘破不堪的磚牆打碎並整理乾淨,待隔日能順利進行砌作牆面作業。(攝影/潘惠珠)
配合北區修繕團隊,江永發及林陽証輪流拿起「電動打碎機」將殘餘的牆面打下;曾泓程與潘惠珠則負責搬運殘破的磚塊。這一天下午,雖然鄰近周圍都聽得到「碰!碰!碰!」的聲音,但大家心裡都清楚,這是家園修復的音譜。
江永發是工業社的董事長,也是慈濟慈誠隊員;出勤慈濟事,一向多做少說。年過七十的他,拿起打碎機站在碎石堆上的架勢,專注與專業,有如不老勇士。
同修潘惠珠笑稱:「回家就知道腰痠了!」果真,下工後他靦腆地說:「手舉不起來,腳也抬不起來了。但做好事,還是不能輸人!」說時遲,那時快,潘惠珠立即拿出肌肉鬆弛的擦劑,讓江永發舒緩痠疼感。
「明天還有其他慈濟事要做啊!」江永發似乎對自己喊:「加油!」
「重的磚塊我來搬!」慈濟志工曾泓程,看到團隊中就屬自己最年輕,便搶著搬運大片、量重的碎磚塊。他說:「下周要接父母來花蓮住,所以這個假日,一定要把握時間付出。」原來,他的父親在月前中風,現已好轉;他打算將父母接來花蓮,可以再加強復健治療,「以前曾讓父母傷心,現在更要把握行善、行孝,因為時間不等人!」
永昌里里長趙琦文(左五)和慈濟志工的出現,讓朱奶奶頓時找到了依靠。(攝影/潘惠珠)
而林陽証十天前才開刀置換人工髖關節,前天才拆線,隔兩天就前往玉里幫忙修繕,他說:「需加緊腳步做來補;懺悔,消罪障⋯⋯」
問他:「如此拚命,會不會影響腳的復原?」
「我有問過醫師,醫師說不要超過腳張合及肌肉張合的角度,應該就沒問題了!」沒想到,他竟已問過醫師,並取得「通關密碼」了。
志工潘惠珠,除了拿起大榔頭敲碎磚塊及搬運,還不時安撫一旁的朱奶奶放下心。朱奶奶想到當時的情景,還是心有餘悸,她說:「就是慌亂、害怕、無助。」里長和慈濟志工的出現,讓她頓時找到了依靠,「我心安許多了!以前怕颱風,現在怕地震啊!」
一路陪伴永昌里重建的里長趙琦文,回憶這一個月的心路,「九月十八日,我剛好人在台南,得知家鄉發生大地震後,十九日一早,從南迴公路一路趕回玉里,途經池上就陸續看到災情,一顆心開始往下沉。」
趙琦文語帶哽咽的說:「走過玉里大橋後看到的景象,更加惶恐與不安,腦海裡閃過的念頭盡是『那一戶是獨居老人,對街是一戶長者,人可安好?』」她心裡著實焦慮。
里長趙琦文述說這一個月以來壓抑的心情,頓時壓力與緊繃的情緒找到了宣洩的出口,止不住的淚水直直滾落。(攝影/江永發)
災後將近一個月,趙琦文走訪每一戶,協助了解災損、幫忙申請修繕。這一天她來到朱奶奶家,正逢慈濟志工整修倒塌的磚牆。潘惠珠趨前問候,她述說這一個月以來壓抑的心情,頓時壓力與緊繃的情緒找到了宣洩的出口,止不住的淚水直直滾落。
一個月來,她陪伴鄉親並配合慈濟志工的修繕進度,在每一戶整修的家園中,都可看見她不時為志工遞上茶水及更換濕髒口罩的身影。
每一戶修繕完成,就意味著這戶人家可以安住、安穩、安心了。而慈濟志工在每戶完工後,必定向每戶人家一一合十道感恩。
此景,看在趙琦文的眼裡,令她動容,也雙手合十道:「感恩平安,感恩上人,感恩慈濟志工協助,為我們玉里整理家園;大家心安定下來了,因為我們有慈濟。」
永昌里在震後一個月,慈濟基金會圓滿住戶修繕工程。九月十八日的池上、玉里大震,修繕、重建的工程尚未結束,慈濟人前進的腳步,尚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