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林勝勝、撰文/陳麗勳(林勝勝的長女)
◎ 苦難是道場
大安區人文真善美志工進行北區資深委員慈誠訪談,透過林勝勝師姊(靜宥)分享口述歷史,留存慈濟文史記錄。(攝影/黃淑琴)
曾經有人問我:「妳生病了,對『做慈濟』有沒有影響?」
我說,完全沒有影響!這都是因為「一念心」;想到上人吊著點滴為大眾開示,就是最好的身教。
早期,我們從花蓮回臺北時,和上人依依不捨的再見。當時上人的願很大,但是「同道各處」支持的力量還很小,為此,我們都非常不捨上人。
上人要我們不要哭,並告訴我們,眼淚不要向外流,向外流的眼淚,風一吹就乾了;眼淚要往裡吞,才會轉化成勇氣與大愛,來救天下苦難蒼生。
行在法中沐和風,道堅,心更堅;苦難是我們的道場,並長養我們的慈悲。
◎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的四十八大願
有一次我到大陸賑災,回程時,被當地警察攔下要扣留我們的照片、紀錄。
我們和警察商量,如果需要扣留便扣留,但請他們考量,我們是帶著許多人的愛心捐款來幫助當地災民,因此必須帶一些資料回去,才能向這麼多的愛心人士交代,也讓他們相信,這些愛心真的有送到災民手上。後來警察審查了之後,就讓我們過了。
之後有師姊問,為什麼當時我不怕,可以這麼自在地和警察交談?
我說:「我們也是尊重警察、尊重災民,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我們一團四十八人,就像菩薩的四十八大願,也就是多年來慈濟人所學習的『信己無私,信人有愛』。」
◎ 一念心
全臺灣有很多間慈濟醫院,而這次我以病患的身分去體驗,真的讓我看到了,慈院不但有硬體,還有很棒的軟體!
上個月,我因為輸尿管結石而產生大量血尿,必須開刀治療。當我被推進開刀房時,看到許多病患等著開刀,以及醫護人員認真、專注地搶救每一個生命。
醫護們都是大醫王、白衣大士;當下我忍不住哭了,我抓著一位陪伴在我身邊的行政同仁的手說:「我真的看到了!」我看到「一念心」這三個字浮現在我眼前,讓我想起四十年前,上人說五毛錢要蓋醫院救人,當時大家都覺得「有可能嗎」?
想到上人說早期的弟子要「犧牲享受」,以後才能「享受犧牲」;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我終於親身體會到,五毛錢真的可以救很多人,不但可以救別人,也可以救自己。
真的不要小看五毛錢的力量;現在上人發大願要翻轉非洲,這「一念心」一定可以將非洲變成「綠洲」。
◎ 媽媽改變了
大愛劇場「生命圓舞曲」劇中人物林勝勝師姊(靜宥,左)與演員方季惟分享人生歷程。(2008/9/12攝影:蔡長盛)
佛法是無形的,可是慈濟就是把無形變有形,讓大家有機會親身入苦去感受。
最近,大家提到「盤點生命」的價值,而我這輩子何其有幸能走入慈濟,跟隨上人行菩薩道,開拓了自己的視野,也讓我能親身入苦去感受。
想當年,大愛劇場要拍我踏入慈濟的歷程,訪問女兒時問:「媽媽進入慈濟以後有什麼改變?」她說:「媽媽進了慈濟世界以後,整個生命狂熱了起來。」
為什麼會狂熱起來?
因為,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還有生命的價值。我的小女兒說,媽媽進了慈濟以後,除了身材沒改變,其他都變了!
◎ 國際賑災
有一位教授很好奇,為什麼兩岸有這麼多的不同,卻可以接受慈濟去賑災?
「是不是因為你們的耐心、......?」
他說我們哈佛大學什麼課都有教,就是沒有教「耐心」。
我們回來跟上人說,上人說:「不是耐心,是誠心!我們秉持著宗教人道立場的誠心,看到災民就去做該做的事。」
◎ 天下的孩子,都是我們自己家的孩子
有一回,我參加華西志工培訓一個禮拜,在最後一天要圓緣時,一位師兄請大家閉上雙眼。我覺得很納悶,為什麼圓緣要把眼睛閉起來呢?
待張開眼睛後,看到一個大蛋糕,我問:「欸,今天是誰生日?」
大家說:是妳生日呀!當下我驚呆了,卻也很感動。
回來後,我和孩子們說:「你們都沒有幫媽媽過生日。」
孩子回答道:「媽媽,您不是說,天下的孩子,都是我們自己家的孩子嗎?」
是啊!慈濟人說,天下的家人,都是我們自己的家人。
感恩慈濟造就這麼大的菩薩團隊,讓我們學習心量大,便可以結很多的緣;很感恩我在教育志業,從第一屆的慈誠懿德,到現在有這麼多的家人孩子;感恩這「一念心」可以堅持到現在。
1994年,慈大創校起就承擔慈懿會的林勝勝師姊(靜宥,右)、蔡邵照馥師姊(左)和施啟智師兄(中)卸下幹事工作,傳承經驗與合心團隊。(2019/9/27,圖片來源:慈濟大學提供)
◎ 開墾社區
資深志工林勝勝師姊(靜宥)妙語如珠說著慈濟的「笑道」、「柔道」,學員們各個聽得法喜充滿笑開懷。(2012/03/24攝影:吳慶和)
建北慈濟巷,是臺北最早期的社區推展,實際上就是從沒有到有,讓人把佛法的無形變有形,讓迷情變成覺有情。「藉事顯理」,只有理而沒有事來顯理,理很快就會被遺忘。
推動醫療與教育,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接引;慈濟法門很活,展現具體的東西,自然而然就能讓人明白:哦!原來佛法是這樣生活化的。什麼是菩薩?會救人的人,當下就是菩薩;佛法就是生活化,佛法離開生活,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 同登上彼岸
中山區資深志工林勝勝師姊(靜宥)、林雅美師姊(慈婉)、潘廖葉師姊(慈懌)、陳雪子師姊(慈旋)與大家談古說今話慈濟。(2013/02/17攝影:鄭貽真)
上人常說:「要有共同的願景」。群體共識、群體領導、群體運作、群體商量,這樣才能圓滿。
為什麼能做到群體共識?是因為大家有共同的願景,跟緊上人的腳步,生生世世行人間的菩薩道。
清修士黃思浩師兄講得非常好,他說:「有朝一日,師公上人如果不在人間的話,師公上人的正法不可以不在人間。」
害怕有斷層,才會有危機感;我們要前仆後繼,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才不會攤在沙灘上;而後浪也要感謝有前浪,才不會消失在海上。
前浪後浪用「愛」相激盪,才能同登上彼岸;雖然我們這些資深慈濟人的年齡較大,但是精神不老,有愛慈濟的這分心,就永遠不老。
人間成佛,一定要行人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