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關懷的溫度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秀嫚(彰化)

經營民宿十年,彭瑞珍(左三)幫助過許多人,其中不乏因為她及時雨的陪伴,後來由顧客成為朋友。(攝影:楊文道)

從明廉國小穿過馬路來到富裕十七街,老屋群聚的街巷中,一棟高聳突出的建物,方型的掛燈側邊寫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字句;這間民宿,是慈濟的愛心商店之一。

「哇!你這裡有家的味道。」慈濟志工陳美羿一進屋便與主人打招呼。

像家一樣的民宿,主人彭瑞珍親和、爽朗且熱情;互動中,笑聲充滿整棟屋子。彭瑞珍十年前,將老舊屋子拆除重建,並經營起民宿,以「讓人回家」的心情,歡迎來花蓮的朋友,同時也以《靜思語》讓旅人沉靜心靈。

◎善種子茁壯發光

從客廳一隅拿出一座「金舵獎」獎座,這是教育部對志工最高的榮譽與肯定。從小耳濡目染媽媽的熱心善行,彭瑞珍延續了媽媽的身行,更將它發光發熱。

彭瑞珍在「花蓮家庭教育中心」擔任志工已有十餘年,除了關懷老人、宣導家庭教育、到學校帶動,也深入偏鄉原住民部落,帶給民眾學習成長與歡樂。

她說:「我覺得家庭的教育很重要,媽媽是個熱心腸的人,以前婚喪喜慶,她都會去幫忙;在老人館也當理事,棉被一捐就是二、三十條,給低收入戶......小時候,媽媽到博愛街的據點,拿竹筒回來時說:『有錢就放在這個地方喔!』當時五毛錢很大,媽媽的一個善舉,種下了一株善苗。」

◎靜思語解迷惘

彭瑞珍在民宿房間放入《靜思語》,無形中幫助了許多旅客從迷惘中看見曙光。(攝影:沈祐霆)

民宿剛營業之初,慈濟志工正在推動贈《靜思語》到各飯店及商家;好友潘惠珠徵詢彭瑞珍,是否願意在民宿房間放《靜思語》,她二話不說立刻開心地答應。

彭瑞珍在每間房間的抽屜放入《靜思語》,讓客人隨時都可以閱讀,無形中也幫助了旅客,從迷惘中看見曙光,轉念又開啟智慧的鑰匙。甚至有人告訴彭瑞珍,沒看過這麼好的書,問她到哪裡買?彭瑞珍二話不說還直接送他。

她分享道:「曾經有位客人剛好離家出走,看到《靜思語》其中一句觸動了她,跟我說:『老闆娘,我昨天睡不著,可是我看到一句靜思語,我便從低谷的地方看到一道曙光,上人講的那些話是我要的......』」

「潘惠珠聽說我的客人會索取《靜思語》,就熱心地說她可以提供給我,叫我不用去購買,大善心真是讓人感動。」

◎在地的關懷

經營民宿十年,彭瑞珍幫助過很多人,也有因為及時雨的陪伴後來成為朋友。

有一位臺北的孩子來花蓮參加音樂會,回家途中發生車禍,昏迷指數剩下三。父母親輪流來照顧了一個半月,他們回來民宿時,彭瑞珍都會詢問目前狀況,盡量提供他們所需,陪伴他們並給予正能量,讓他們相信生命會出現奇蹟,孩子一定會好轉。

「孩子喜歡五月天的歌,我孩子就錄製成mp3放在加護病房給她聽。」

終於,在慈濟中西醫醫療團隊合作下,孩子慢慢地恢復健康;在她生日時,彭瑞珍也送花到醫院探望祝福。

她說:「孩子從鬼門關救回來了,他們都說:『還好有妳的陪伴!』現在我們也變成好朋友;四年了,他們每年都會來找我......」

彭瑞珍的真誠關心,也讓她感受到愛的效應,雖然只付出一點點,卻回收到很大的溫暖。

◎竹筒搭起愛的橋樑

疫情期間,民宿生意間接受影響,彭瑞珍拿出竹筒不好意思地說:「真是拍謝,現在沒什麼生意,竹筒沒什麼人投錢......」

愛心商店酵母媽媽黃秀真說:「不在乎多少錢,妳實際助人更多,竹筒只是搭起你我的橋樑!」

彭瑞珍回應:「我會介紹民宿的客人投下零錢到竹筒裡,也提醒每個人時時起善念、行善行,累積點滴善念,日日行善。」

◎旅人墨客

「每日思念你一人,未能得相見......」彭瑞珍想念媽媽時就會聽〈望你早歸〉這首歌,這是媽媽在世時常唱的,也是媽媽的歌。

最好的報恩,是將深深的思念化為永恆的愛,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珍惜每一段的相遇,善用人生使用權,活出生命的價值。

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是彼此的過客;在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付出,哪怕是一個微笑,那些不期而遇的溫度,已凝結成生命的深度。

一如民宿簡介寫著:「是歸人,也是細數每段相遇,凝結成墨的墨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