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蔓延時

0觀看次
A- A+

撰文/簡淑絲(彰化)

「慈濟50無量義」經藏演繹,曾美玉師姊參與輕安區種子彩排,進行隊形和手語演練。(攝影:邱德馨)

慈濟人醫會二十六周年了!

2022年「TIMA人醫年會」兩天的課程,採線上YouTube直播;透過雲端,可看到許多醫師及護理同仁分享自身的收穫。

連線觀看時,出現一位熟悉的身影,那是十三年前(2009年),因採訪靜思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人物──梁昌枝時,認識了當年還烏黑髮絲,現已滿頭銀髮的護理師──曾美玉。

◎不請之師

整座靜思精舍大殿,是由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精神交織建構而成,在做中如在行經。(攝影/陳正忠)

2009年9月19日,精舍主堂興建工程動工,慈濟人絡繹不絕地從各地回到花蓮。

在拆除觀音殿時,有位志工不慎受傷,精舍雖然有醫護站及常備藥,卻無專業醫護人員駐站處理。

上人關心大家,希望「人醫會」進駐精舍醫護站,守護志工的健康。

為此,德悅師父向北區「人醫會」副總幹事曾美玉表達上人的心意,她便抱著一分使命感問道:「請問師父,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呢?」

「後天呢?」

「沒問題。」

曾美玉沒有多耽擱,立刻啟程回精舍值勤,並全面了解安排輪值事宜。做事效率第一的她,大力號召有心人來投入精舍醫護站值勤;就這樣,人醫之愛進駐了靜思精舍。

精舍的醫護站,如同家裡的醫藥箱,但設備更為完整;除了外傷及小疾病的簡單處理外,也固定每日為投入工程的志工測量血壓。

◎隨緣自在

透明瓶身裝著想師豆,經過用心打造,時空膠囊成為獨一無二的珍貴禮物。(攝影:黃宗保)

1997年左右,印尼慈濟人得知上人喜歡相思豆,便送來三大瓶;適巧當時來花蓮參加亞澳靜思營的海外慈濟人即將圓滿賦歸,上人遂送大家每人一小瓶「想師豆」。

每次看到家中客廳櫥櫃裡珍藏的「想師豆」,我的腦海總是浮現曾漢榮校長帶領兒童精進班的隊輔吳槐、陳春來、張秀巒、尤麗卿、許淑輝及我等人,一起回到精舍尋根的情景。

那是1996年1月13日,我們一行人來到觀音殿,當時上人正與資深委員談話;結束後,上人贈送「想師豆」給在場的每一個人。

我掩不住內心的喜悅,急迫的低下頭,看到了「想師豆」瓶中的四個字「做就對了!」

幾年前,曾聽曾美玉分享「想師豆」瓶子的因緣。那是當年她還在臺北市汀州路一家醫院服務時,利用時間到病房一一收集來的;最高紀錄曾收集超過一萬個空瓶。

她利用下班空檔的時間,去除瓶蓋、泡水、撕標籤、洗淨、高壓消毒、晾乾後,裝箱載到臺北分會,再由環保車載回靜思精舍,交由常住師父用心製作完成。

那段時間,她還特別拜託同事,從新加坡帶回相思豆送回精舍。她說那時自己的因緣不具足,每次的營隊活動都承擔隊輔,當上人要親手致贈「想師豆」時她都領不到。

心中一直掛念這件事的曾美玉,曾隨師到臺中,一旁的常住德宣師父看出了她的心思,特地從一大盒的「想師豆」中,拿出一瓶送給她。

曾美玉拿起來一看,瓶子上寫了「隨緣」兩字,她說:「當下看到『隨緣』兩字後,我就真的放下了。」

◎救拔病苦

五歲女孩被木材橫樑壓住,導致骨盆骨折、雙腿受傷,曾美玉師姊給予關懷並安撫鄉親,在祝福的歌聲中,得到信任與情緒的抒放。(攝影:張清文)

2015年4月25日,佛陀出生地尼泊爾,發生了芮氏規模七點八級的強烈地震。地震帶來的傷害,讓原本就已極度貧窮的國家,更是雪上加霜;所幸慈濟醫療賑災團及志工即時出現,並提供醫療與生活物資。

首都加德滿都,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山麓的河谷地區;而「奇翠普」小村莊,則在距離首都二十五公里的一處美麗麥田山坡上。村落山坳裡,擁有美麗的天然風景資源,但此時的鄉親飽受地震威脅,紛紛在田園山間搭起簡陋的帳棚棲身。

5月17日中午時分,人醫會與慈濟志工分成三組走到戶外往診。走訪到巴塔普健康照護中心後方的小巷時,志工發現一位五歲小女孩需要協助;由於地震時,小女孩被橫梁的木頭壓住身體,導致骨盆骨折、雙腿受傷。

曾美玉是專業的護理師,她一面訪視關懷,一面服務鄉親。她細心地翻開蓋在小女孩身上的遮布,露出手術後的支架,以及綁於腳處的紗布,小女孩哭喊著:「好痛!好痛!」

她哄著小女孩:「不痛,不痛!乖乖!我呼呼!」

她不捨地看著孩子術後情形,並告訴家屬要注意尿管,以及雙腳需要動一動等簡單的衛教,並希望能先將X光片,帶回給醫療團的醫師作判斷。

離開前,曾美玉帶著志工唱出對此家庭的祝福,小女孩的阿姨泛紅了雙眼,流下感動的淚水。

◎愛在醫起

照服員依據長輩的能力,將他們分成四組,讓每一位老寶貝都有發揮愛心的機會。(攝影:曾美玉)

甜美的聲音迴盪在雲端,曾美玉在TIMA人醫會上分享「愛在日照中心蔓延」;她形容失智的長輩笑容不見了,是同仁用心、用愛、用善、用誠,一起來陪伴他們。

這幾年投入長照的曾美玉,在一次手作貓頭鷹課程上,看到一位長輩分享:「主任,我們要把貓頭鷹拿來義賣,將義賣所得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上人曾經開示:「不是讓長輩做活動而已,而是要體現人生的價值;讓他們老有所安、老有所用,在慈濟的照顧下,讓他們覺得活得很有意義。」

日照中心都是六十到九十歲失能、失智的長輩,照服員除了帶他們做可以做的事外,也帶動每月一善,獻上募心、募愛所得。

曾美玉與上人分享:「女兒梁欣伶是英國劍橋大學臺灣籍女博士,如願成為英國慈善新芽的她,與英國慈濟人會合,曾兩次前往波蘭斯塞新。長照的老寶貝們也錄了一段影片,祝福烏克蘭的難民早日平息戰爭,回到他們愛的家園。」

上人聽完曾美玉的分享,非常欣喜讚歎。

課程最後,德禪師父開示:「人人都要啟發自己的那分悲心,是重要的一環,念茲在茲的堅定信念。上人就是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希望這過程中,人人能行入菩薩道。」

今年的線上慈濟人醫年會,感恩有此因緣雲端參與分享,看到了許多人醫、仁醫在全球各地行菩薩道的身影;也見證了數十年來,曾美玉師姊一師一志的精神與堅定的願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