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翠苓(花蓮)
攝影/蘇育慧、廖琼美
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於1966年成立,十四個月又六天後,四開報紙型《慈濟月刊》創刊,從徵信出發,藉此號召更多善信捐款贊助,並提供佛法訊息。
《慈濟》的創刊,有兩位善女子功不可沒。
✽
靜智師姊當年利用傳播媒體的力量,推廣慈濟功德會行善宗旨及濟世觀念。(攝影:蘇育慧)
當年,臺灣還是一個民風純樸、資訊不甚發達的年代,要如何將功德會行善的宗旨與濟世觀念向大眾廣布,讓更多人響應此一善舉?
一位在花蓮市區經營委託行,並兼任《民聲日報》記者的女子,想到可以利用傳播媒體的力量進行推廣;因此,她向上人提出「辦雜誌」的構想。
在上人的支持下,她與同為慈濟委員的舅母吳玉鳳(靜慈)共同集資,促成了慈濟第一份刊物的誕生。此位善女子即是慈濟第五號委員,同時也是慈濟第347家愛心商店──佛像中心的創店老闆,法號「靜智」的陳貞如師姊。
佛像中心位於花蓮市中華路上,這家店至今已有三十六年的歷史,主要服務的項目有:佛像、佛桌、經書、法器......
「這家店的誕生,其實也是以服務花蓮鄉親為出發點。」當年陪著靜智師姊一同創業的員工賴秀蓮說:「那時要買一個臥香爐,都得跑一趟臺北才買得到。為了方便大家,於是靜智師姊開了這家佛教文物店。」
✽
跟著靜智師姊十八年,走過創店篳路藍縷的賴秀蓮,是讓佛像中心成為慈濟愛心商店的媒婆。
「秀蓮姊是我在花蓮慈院心蓮病房一起做芳療志工的夥伴,也是我的理療師。」愛心商店的推動者黃秀真說:「秀蓮姊會跟我分享靜智師姊待人處事及經營家庭的智慧。聽著聽著,我就好想認識靜智師姊,也好想邀她加入愛心商店的行列。」
透過賴秀蓮的引薦,2020年9月25日晚間,黃秀真在李冠慧師姊的陪同下,拜訪靜智師姊,並邀請佛像中心成為花蓮第347家愛心商店。
黃秀真說:「推動『愛心商店』三年多來,我跟同仁穿梭在花蓮市區、近郊的大街小巷募心募愛。這分熱忱,就是效法當年資深委員們走進市場、商店或親朋好友家,一一說慈濟、募善款的精神。」
推動「愛心商店」的黃秀真一行人,再度造訪佛像中心,並與靜智師姊暢聊心路歷程。(攝影:廖瓊美)
2022年6月28日,店內的二個愛心竹筒投滿了,為此一行人再度造訪佛像中心。
「要帶動客人投竹筒,我們自己一定要先投。」今年八十二歲的靜智師姊說:「只要身上有零錢,我們都會投到竹筒裡。有時候客人看到我們投竹筒,也會跟著把他們身上的零錢也投進去。」
✽
慈濟邁入第五十七年了,慈善足跡遍及全球五大洲一百二十八個國家,而這分愛的力量始於五十六年前,慈濟克難功德會竹筒歲月的「五毛錢」。
最初功德會的成員只有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出門買菜前,投下五毛錢到竹筒裡;一點一滴、日積月累,「濟世救人」的宏願,便從花蓮擴及到全臺灣,甚至遍及全球。
上人殷殷叮嚀弟子:「『粒米成籮,滴水成河』,不要輕視它是一滴水,不要輕視它是一粒米。一粒粒米集中起來,也是有一堆米;一滴滴雨水累積起來,也會成為河水。行善的習慣要細水長流,綿綿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