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江柏緯、謝明錦
圖/臺中慈院社服室提供
醫院人來人往,交織著不同人生故事,其中不乏缺少社會連結和家庭支持的弱勢病人。社工師穿梭在門診與病房間,為他們拉起一張防護網,並適時阻斷他們負面沉淪的情緒和想法。
一名資淺社工師接手了阿芬這起特別又複雜的個案,陪著她在醫院奮鬥了三個月,並串起慈濟與社會大愛的資源,幫忙這家人轉上正軌。
百公斤重 四十多歲的特大號小孩
臺中慈院社工師蔣慈孟,陪伴阿芬一家人的生活重回正軌,看到阿芬從臥床(左)進展到可以坐(右),開心不已。
「阿芬坐起來了!」臺中慈院社工師蔣慈孟看到家屬傳來的照片,興奮得不禁在辦公室歡呼起來。
旁人不知道,阿芬是蔣慈孟處理的第一位複雜個案──「四十多歲、體重一百公斤、極重度智能障礙、臥床」,沒有極大勇氣,很難面對這棘手的挑戰。
蔣慈孟說:「雖是第一次處理如此棘手的個案,但這不會是最後一次,未來一定會遇到更多類似的,所以當成寶貴的經驗。」
阿芬自小被收養,是養父母的心頭肉,卻在二十五歲時精神疾患發作,成為「特大號的孩子」。面對中風的妻子與臥床的女兒,對年逾七十的老父親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
阿芬精神疾患發作後具攻擊、暴力行為,因而造成鄰居的困擾;這時,父親只能扮「黑臉」,綁住女兒約束行動,母親則扮「白臉」,在女兒哭鬧、焦躁不安時,給予糖和食物,因此造就了她百公斤的體態。
阿芬多次被強制就醫,早期是中區各醫院身心科病房常客,但父親不忍女兒被禁制在醫院,往往住院一小段時間,便主動辦理出院。因此,「發病、強制就醫、自行出院、回家」形成迴圈劇本,二十多年來不斷重演。
蔣慈孟分析,阿芬是家中的生活重心,養父母四十多年來為了照顧她而忙碌,視如己出、無怨無悔。養父原在小工廠工作,養母則在家照顧阿芬,生活雖然辛苦,但三人省吃儉用都還過得去。近年養母因慢性疾病積勞成疾,中風後腳趾截肢而需臥床;養父為此辦理退休照顧妻女,但因退休沒有收入,生活拮据;儘管如此,老夫妻依然繞著阿芬團團轉。
門診護理師連繫社工 住院又啟動照會關懷
2021年九月,臺中慈院社工師蔣慈孟第一次與阿芬見面。
2021年九月,父親推著躺床的阿芬來看診,但破百的體重要移到診療床便是一大工程。門診護理師看見老父親的無奈與困難,主動聯繫社工師來關懷,這是蔣慈孟第一次看見阿芬與父親。
月底,阿芬又因嚴重褥瘡住院,她疼得大聲哭鬧;蔣慈孟看阿芬父親那無助的眼神,頓時覺得自己的心都揪了起來。醫療團隊安排整形外科進行清創,而神經外科檢查發現,阿芬的第十節脊椎骨壞死是無法走路的主因;由於阿芬無法聽從指令動作,要恢復走路的機率很低,研判復健幫助不大。
然而他們家的波折並未因阿芬住院清創而平息。意外的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病房防疫限制;老父親只能住家、醫院兩邊跑,平時則由社服室安排看護協助照顧。此時,阿芬成了病房頭痛人物;剛住進病房的她經常整夜吵鬧大哭,讓同病室的病患無法休息,而白天累了又開始呼呼大睡,日夜顛倒讓護理站接到許多抱怨,連照顧的看護都吃不消而頻頻更換。
住院期間遇到新冠疫情,父親不能一直在醫院陪伴,阿芬因此常哭鬧,蔣慈孟探視時也想辦法安撫。
但混亂中,蔣慈孟也看見了溫暖。護理長與幾位護理師拿出兒科病房連哄帶騙的本事,卸除阿芬的心防;當她焦躁、吵鬧時,便給予食物讓她白天保持清醒,晚上乖乖休息。當夜間哭鬧時,護理師便將她連同病床推到治療室,在獨立空間安撫她,待情緒穩定再送回病室。
更可貴的是,阿芬對面床的病患阿姨雖然被吵得受不了,但了解情形後反而很憐惜阿芬,適時地像個媽媽般哄她。
延續慈善的關懷 醫療接手到安置機構
有時,蔣慈孟手上還有其他個案要處理,阿芬的狀況百出讓她不免覺得心累。翻開資料了解,原來阿芬一家人早期是慈濟照顧戶,而後轉為居家關懷戶,甚至長照單位與照服員的費用都是慈濟基金會協助。蔣慈孟不想虛擲社區慈濟志工們一路陪伴關懷的緣分,覺得自己該堅持一下。
她很清楚,就算解決了醫療問題,「如何安置與照顧」的問題依然存在。她看見父親「對醫療的不安與無助」與「一位老人照顧兩個病人」的癥結,轉念想想,這不正是醫院設置「社會服務室」為弱勢病人拔苦予樂的目的嗎?
蔣慈孟的計畫,是由臺中慈院醫療團隊著重在醫療,讓阿芬達出院標準;社服室則多方尋求社會福利資源,縫補家庭缺口;另一方面,必須解決阿芬的安置問題。
社服室主任林怡嘉說得直接:「臺灣要面對老人照顧老人之外,像阿芬這樣多重障礙的個案,最終還是得轉介機構照護。」
蔣慈孟的計畫獲得主管支持後,她積極配合臺中市社會局社工師,期望透過社會福利方式尋找解決方法。而因阿芬多重障礙、傷口照護與精神疾患的照護難度,再加上經濟條件,可選擇的安置機構非常少,尋遍中彰投五、六十家安養中心屢被婉拒。
蔣慈孟與阿芬的養父商談,看到他已盡力照顧阿芬,安慰他不需要自責。
隨著阿芬褥瘡復原良好,出院準備在即,卻遲遲找不到適合且願意照顧的機構,在壓力倍增下,只好商請主治醫師寬限,多爭取時間媒合;蔣慈孟逐步解除阿芬父親「沒照顧好女兒」的虧欠自責後,再繼續為機構照顧的經費著落傷腦筋。
透過單位主管協助與社會局指引,蔣慈孟終於盼來好消息,安置機構找到了!她透過申請獲得院長室主管支持,啟動社福機制補助醫療費用三十多萬、政府低收入戶補助申請通過,再加上慈濟基金會的關懷金額,填補每月生活所需,而機構長照費用的缺口,也在辛苦洽詢蘋果基金會後,獲得社會募款一百五十多萬,專款專用足以支付每月機構安置費兩至三年。
經費有了著落,開始推動安置。蔣慈孟告訴阿芬父親,機構離家近,探視方便。2021年十二月初,晨光灑落九B病房檢查室,光影打亮了阿芬父親的滿頭白髮,和他靜靜等待辦理出院手續的身影。
辦理完出院手續,阿芬先由救護車載到長照機構,老父親則拎著行李走出病房,緩緩走了幾步,回頭對照顧阿芬的團隊誠懇地說:「謝謝你們的幫忙。」蔣慈孟覺得,老父親的背影似乎沒那麼駝了。
養父帶著養母到安養機構探視阿芬,享受天倫之樂。
迎來2022年初春,社服室針對「阿芬的故事」進行個案討論,所有社工師的心都暖了起來。蔣慈孟表示,現在阿芬越來越習慣在機構裡生活,養父也經常帶著太太去長照機構探視。
即使阿芬已經在機構,但蔣慈孟的關心一直沒斷;機構轉達讓阿芬坐起來的期望,恰巧臺中慈院收到善心人捐贈的全新高背輪椅,便托運過去機構。
阿芬老父親傳來阿芬坐著的相片,她氣色不錯,還能自己飲食。這天,透過和阿芬老父親的視訊與照片傳遞,蔣慈孟感受到這家人的生活終於轉上正軌,她說:「每次看到阿芬的笑容,一切都值得了。」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人醫心傳第224期》,靜思園地編輯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