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凡「做」過,必留下足跡-專業鐵作陳阿松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爝娟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斗大的汗珠順著陳阿松黝黑的臉頰滴下,手還來不及抹掉那分燠熱,一低頭,成串的汗水直接滑落地面。被汗水浸潤的雙眼雖然早已瞇成一條線,陳阿松還是努力睜大眼睛,繼續焊接鐵條。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個好因緣,陳阿松說:「只要工程需要,我都會全力以赴。」(攝影:簡淑絲)

趁著精舍主堂興建工程稍微空檔,陳阿松帶著鐵工工作團隊來到精舍「新城小築」後門,準備進行鐵捲門的置換。儘管鐵工工作對陳阿松的團隊而言,早已經是駕輕就熟,但是今天接到的任務卻是團隊第一次的嘗試。

來自板橋的團隊中,簡進是做泥作工程的,林忠庸跟陳阿松一樣,有鐵工工作的專業,再加上一個專門做鋁門窗的林成,號稱「三合一」的四人各自發揮所長,想盡辦法要將這個鐵捲門做好。

長期的配合,讓他們默契十足,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各自都知道要做什麼工作。在炙熱的陽光下忙進忙出,儘管揮汗如雨下,彼此間笑談風生,一點也不覺得累。

看似簡單的工作,陳阿松預計半個工作天即可完成,卻因為鐵捲門材料,都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每一樣器材都面臨零件尺寸大小問題,光是找適合的材料,就花費大半天。不適用的尺寸就想辦法讓它變長或變短;一下子將鐵條熱熔焊接,一下子又發現預留空間不對,又將焊接的部位剪斷、加長、重新焊接。稍微不用心,尺寸大小過了頭,一切都得重來。

每個人的手上好像有一支魔術棒,雙手一揮,就能將物命延用到極致。

腰傷已久的陳阿松(右一),整天都要半蹲站著,從不喊辛苦。(攝影:周秋錦)

「去年九月,精舍觀音殿拆除,我就進來做鐵工的部分。到現在來幾次,已經算不清楚了。」陳阿松露出靦腆的微笑,笑容中醞藏著對精舍每一棟建築物深厚的情感。他指著一旁的慈誠大樓回憶說:「這棟大樓我也有來參與工程,現在站在這裡回想當初興建的過程,心裡很慶幸還好有來!」

原本從事帆布加工及招牌工作的陳阿松,因忙碌事業,一開始是他家師姊先開始接觸慈濟。後來社區環保站的鄭師兄邀約他來幫忙載回收資源,陳阿松參與越多了解也越多,而開始慢慢投入當志工。

1996年賀伯颱風強風豪雨造成台北地區嚴重淹水,很多人面臨停水停電的窘境。為了提供受災鄉親最及時的服務與熱食,慈濟人將聯絡點設在陳阿松家,也充作臨時的廚房。他看師兄、師姊們忙碌地準備熱食與救災,於是協助運送熱食到災區。遇到淹水區,還要將熱食抬進災區,親手發給受災鄉親。看到鄉親感動的眼神,陳阿松第一次體會到「施比受有福」的真正感受,從此積極投入慈濟志工行列,越做越歡喜。

九二一大地震第二天,陳阿松隨著師兄、師姊抵達災區,協助國軍善後,幫忙將大體抬入冰櫃。看到無奈的生離死別,瞬間的無常讓人措手不及;當下,陳阿松真正體悟「能做就是福報」。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戶人家的兒子被壓在斷壁殘垣下而往生,媽媽一直苦苦哀求著:「兒子已經被壓死了,不要再讓這些石頭繼續壓著他。」悲切的神情,深深震撼著陳阿松,讓他至今難忘。也因這樣的因緣,他感恩自己能有健康的身體可以付出,而更積極投入九二一重建工作。

陳阿松表示,邊做邊學,用心就是專業!(攝影:陳春霞)

無常的示現,讓陳阿松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個好因緣,只要有需要,他都會全力以赴。從汐止淹水幫忙打掃環境,到八八水災,跟著團隊到林邊協助清掃工作,甚至在「杉林大愛園區」幫忙鋪連鎖磚;陳阿松都以感恩心,走過每一個災難現場,以感同身受的心去做服務鄉親的工作。歷經這些年來的風風雨雨,看過每一個人背後的心情故事,陳阿松更珍惜身邊的一切人事物。

自1998年受證後,陳阿松就因有專業的鐵工經驗,一分機緣跟著板橋師兄回來參與精舍修建工作。第一次回來參與精舍修建,他覺得很震撼:「想到能奉獻自己的專長,又能在這麼莊嚴的地方留下足跡,那時是感動滿滿的。」這樣的感動,一直延續到精舍主堂興建;也因為這分感動,在工程進行期間,他常常往返於花蓮、板橋間,再累、再辛苦,他都樂在其中。

「只要有付出就有法喜。」這是陳阿松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因而九二一希望工程、大林醫院、精舍慈誠樓、倉儲及感恩樓等工程,他都沒有缺席過,也越做越歡喜。精舍裡幾乎每一棟大樓,都有他留下的歷史足跡。

常常,他走過精舍的每一棟建築物時,會駐足回想當初工作時的情況,再看一看當初用心完工的建物,是否依然堅固如昔。他微笑著說:「做過,就有留下足跡。每次回來看到精舍每一棟建築,心中自然生起一分歡喜,比賺大錢還高興。」

精舍觀音殿拆除工程時期,陳阿松在二樓中庭進行拆除工作。(攝影:王賢煌)

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中,一次,有一處止水帶要完成,鑑於止水帶施工處是一個很長的甬道,每個人都要爬進去工作,工作環境不是很好,光是上洗手間的問題就要克服。但等到完成灌漿工程,看到大家辛苦所做的止水帶非常吻合,就非常有成就感。至今回想起來,陳阿松臉上盡是快樂的表情,他說:「這是用再多錢也買不到的歡喜!」

每次回精舍承擔工程,陳阿松都是鐵作工程總負責人;看到工區裡集結諸多專業志工,彼此分享工作上的心得,分享慈濟路上的種種感動,用時間一點一滴累積法親情誼,讓他非常感恩。

「雖然每次回來的師兄不一定一樣,但是長期下來建立的默契,讓大家每次都是一工作就上手,回去時都法喜滿滿。」陳阿松表示,這些志工回去前,都不忘一再叮嚀:「有工程記得一定要叫我!」溫馨的法親情,是他長期累積的資糧,也是督促自己勇往前進的動力。

說到能與全球慈濟人結下這麼殊勝的好因緣,陳阿松望著興建中的精舍主堂,眼眶泛紅地說:「若沒被上人回收再利用 ,現在的我只能在家看電視,虛度光陰。」陳阿松感恩上人創辦慈濟,給予大家這麼一大片福田耕耘,讓自己的生命能活得更精彩,人生總算沒有白來一趟。

被汗水浸潤的雙眼,雖然早已瞇成一條線,但陳阿松還是努力睜大眼睛,繼續焊接鐵條。(攝影:簡淑絲)

下午時分,「靜思小築」後方裝置鐵捲門的工作依然進行著,豔陽雖然慢慢收斂了光芒,陳阿松臉上的汗水卻從沒停過,忙碌的身影依舊不停走動。看著鐵捲門工作即將告一段落,他舒了一口氣說:「今天大家又學會了裝置鐵捲門,真正印證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陳阿松師兄表示:「其實只要團隊齊心,再多的困難也可以克服。」精舍主堂興建工程是承擔也是使命,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很高興能參與這樣的工程建設,所以,再累也值得!

花蓮精舍是全球慈濟人心靈皈依處,更是大家力量的匯集點。每一個參與精舍主堂興建工程的人,都與陳阿松有著同樣的期待,希望有機會留下歷史足跡,更希望能將這份愛的力量無限期延綿下去;因為這是慈濟人的「千年祖庭」,也是無數人無限愛的延伸。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