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同心一念慈濟行-鐵作四人組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秀雲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即使腰傷也親力親為的陳阿松(左二),帶領鐵作團隊林忠庸(左)、林成(左三)與簡進(右),全心投入主堂興建工程。(攝影:簡淑絲)

「菩薩師兄,您要蹲好,需要什麼跟我講,我來拿就好。」

2010年10月26日,精舍主堂興建工程,為了安裝三樓藏經閣的屋頂銅瓦,正緊鑼密鼓地焊接螺絲;除了將綁好的鋼筋,縱橫交錯成大小的「田」字形,更有直立與彎曲的鋼筋螺絲,將之牢牢固定著。

林忠庸穩穩地蹲在頂樓,左手拿著鐵製面罩遮住臉,右手的電焊機不時地冒出陣陣火花;簡進則在一旁隨時補足鋼筋,兩人專注地看著焊接處。

人生無常 歡喜付出

林忠庸(左)與簡進(右)把握付出的機會,全心投入靜思瓦(銅瓦)施作,兩人合作無間。(攝影:吳萬智)

林忠庸對「焊接」很在行,退休前,公司曾派他進駐砂石場,為機器做定期保養。由於他負責任的態度,得到客戶極好的讚賞,因此將他升任廠長職位。

工作之餘,他會到附近的公園,與人喝喝酒或打打麻將,他稱之為情感交流。在一次飲酒中不慎摔傷,雙腳無法行走,生活起居都得靠父母親照顧;他擔心影響工作進度,為此向公司提出退休申請在家休養。

「我的人生怎麼會由彩色變成黑暗的?」「難道一輩子躺在這裡,接受老人家的照顧?」「孩子怎麼辦?」休養時間,這些問題,不斷地在林忠庸腦海中反覆出現。

為了尚在就學的子女以及不讓父母擔心,林忠庸決定努力復健,誓言要站起來。他由岳父與弟弟輪流扶著學習走路;每走一步,全身的筋骨彷彿被人狠狠地拉扯,疼與痛啃蝕著他的意志力。

他曾經想放棄;「我們不可能照顧你到老!」在家人的軟硬兼施下,再咬緊牙努力做復健,兩個月後,他終於站了起來。回憶起那段經歷,林忠庸有所體悟:「人生無常,在家或出外,勇於配合,凡事多替別人著想......」

重新站了起來,但受傷的右腳板呈彎曲狀,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林忠庸把握付出的機會;一個月內,花蓮與台北來回最少四次,有時為了配合工程進度,上午才到花蓮,下午又搭火車回家。

互相照顧 珍惜福緣

林成蹲在地上,將知客室回收的屋頂,以切石機、砂輪機、大型美工刀三種工具來切割瓦板。(攝影:林如萍)

2009年9月19日,精舍主堂興建工程動工。工程團隊中,有組號稱「I4--鐵作四人組」的鐵工團隊,分別由專長泥作的簡進、專責機器保養的林忠庸、專業鋁門窗加工的林成,以及鐵作專業的陳阿松組成;他們進駐靜思精舍,共同為工程鐵作盡一分心力。

來自板橋的陳阿松,自觀音殿拆除時就負責鐵工的部分;這一回,他帶著團隊回到精舍「互愛鐵皮屋」旁的空地,準備切割拆除知客室回收的屋頂瓦板。這些瓦板經重新裁剪後,再用鋼釘與基架牢牢釘在一起,移作「風雨走廊」的遮篷。

他們準備了切石機、砂輪機、大型美工刀三種切割工具。林成戴上自備的手套、袖套與眼罩,拿起切石機朝空地走去,單腳跪在瓦板上,開始切割起來。他還特地買了一雙厚皮鞋,讓自己的安全多一分保障;工作時,他幾乎不說話,「做任何事都要專心,注意自己的安全,不要讓上人擔心。」林成一字字地慢慢說著,與熟練切割瓦板的速度不成正比,讓人很難相信,眼前的他竟已經七十歲。

家中從事鋁門窗加工的林成,1999年因參與了九二一希望工程,便開始投入慈濟做志工,並於2003年受證慈誠。2009年,他與新埔同區的楊師兄,一同至精舍參與主堂興建,因而結識陳阿松師兄,從此成為鐵工組的固定班底。

承接任務時,林成從不挑工作,諸多剪料、上緊螺絲、鑽孔、清鐵渣......等,他一概不拒絕,他說:「出門在外,互相照顧,都是一種福報,捨不得不來。」

記不清楚來回搭火車有多少趟,林成慢條斯理地說:「祖庭是咱們的家,來這裡親近常住師父,接受上人的法;心歡喜,就不會碰到逆境。」

守護道場 工地為家

簡進(前一)、林成(二)、陳阿松(三)與林忠庸「合和互協」,齊心協助靜思瓦的瓦當固定片鑽孔。(攝影:林玲俐)

同樣來自台北板橋的簡進,是四人中最晚接觸慈濟的。「培訓時回到花蓮尋根,看到精舍在進行拆除工程,在心中發一個願,自己絕對不能缺席,有機會一定要參與。」

2010年初,簡進受證為慈誠後,終於如願地回到花蓮參與精舍主堂興建。「來這裡,沒做到什麼,倒是向阿松師兄學習到怎麼樣與人相處;他都是身體力行給人家看。」個子高大的他,說起話來草根味十足。

「阿松師兄,這一支要跨在哪裡?」「阿松師兄,這片要怎麼裁?」只要有需要,在工地裡常常聽到「阿松師兄......、阿松師兄......」

陳阿松師兄,鐵工組的頭,黝黑的臉頰永遠帶著靦腆的笑容,任何事都親力親為。他於1998年受證慈誠,因緣際會參與了精舍的修建工作;花蓮從此成為第二個家。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陳阿松,在投入主堂興建時,正好在治療膝蓋,一週必須到醫院打一次針;但他並沒有因此延遲工程進度,因為能和大家一起工作,讓他格外珍惜這些相處機會。他說:「感恩上人給我機會,有健康的身體付出,做得很高興。」

他最高興的,是人家願意和他一起工作,珍惜相處的機會,陳阿松說得雲淡風輕;問他在花蓮最愛吃的是什麼?他的回答卻是非常地純真:「麻糬!」

把握分秒 步步踏實

陳阿松帶領專業鐵作團隊,協助靜思瓦(銅瓦)固定Z型條的螺絲安裝施作;他們把握每一個付出的當下,步步踏實地在慈濟歷史的大藏經裡,留下永雋的足跡。(攝影:杜進添)

2010年11月1日,主堂工程進度已到三樓屋頂灌好水泥漿,鐵作四人組應工程之需,進行屋簷鋼構焊接。陳阿松、林成與林忠庸三人,踩在鷹架的木板上勘察施工點。

陳阿松丈量置放鐵筋的固定處,林忠庸手拿電焊機,電源線隨著移動蜿蜒數十尺,就待陳阿松說一聲「好!」林成眼晴注視尺寸是否丈量過頭,而簡進則拿了一根木頭橫跨鷹架與鋼樑間,隨時注意大家的安全。

在炙熱的陽光下忙進忙出,儘管揮汗如雨,休息時彼此說說笑笑,看不出身心的疲累;長期配合下來,這四位「鐵人」已默契十足,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明白各自要做些什麼,可以說是「孟不離焦,焦不離孟」。

天未亮,精舍後門的「定點站」,早有慈誠師兄駐守在此,負責進出人員的安全,招呼所有經過的人;「師姊早!」雙手合十,穿著西裝筆挺的,竟是林忠庸師兄。

這些慈濟人口中的「護法金剛」,在家做環保,在精舍工地做鐵工;空閒時,又穿起西裝,護法莊嚴道場。只要腳走得到的地方,他們把握住每一個付出的當下,步步踏實地在慈濟歷史的大藏經裡,留下雋永的足跡。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