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心中常持一字「安」-羅賢宗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朱文姣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羅賢宗在慈濟找到學佛的真義。(攝影:簡淑絲)

靜思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主體結構由專業志工承包,而其他細項,則有來自十方福田志工歡喜承擔。每當接到黎逢時師兄電話,桃園區羅賢宗隨即安排好事業、家業,回到精舍做志業。但此次不是承擔主堂興建,而是增設行政辦公樓頂的隔熱防曬鋼架作業。

由於該樓層沒有架設冷氣,在盛夏烈日的照射下,總讓頂樓的行政同仁昏熱難耐。羅賢宗暫且放下事業,偕同區林永成及社區志工王文華,回到精舍共同進行此項工作。

身為鐵工廠老闆的羅賢宗與林永成雙雙表示:「創業當老闆是為生活所需,回精舍做專業的工作,和在外面賺世間財,二種心情是截然不同的。」

在慈濟,找到學佛的真義
火辣的太陽頂上直撲,羅賢宗一手握電焊槍,一手握防護罩,焊接鋼架的火星四射、熱氣雙面夾攻,但他依然冷靜施作;不一會兒,一陣大雨落下,預期完工的階段不能耽擱,工作夥伴隨即拉起布棚照常施工。艷陽高掛時汗流浹背,雷陣驟雨又全身淋溼,他說:「工作中體驗大自然的無常,心中常持一字『安』,無論晴雨皆能把握當下如期運作。」

羅賢宗與志工爬上辦公大樓三樓屋頂,施作防水隔熱工程。(攝影:辛明春)

羅賢宗勤做社區環保,常以身作則帶領菩薩走入慈濟;如同這次一起來的王文華,當他第一次來到精舍,正值四十歲生日,他有感而發地說:「人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回到精舍豁然覺醒;以往每日抽二包菸的習慣,來到精舍後便戒掉了。」王文華看到羅賢宗身手矯捷地在鋼架爬上爬下,不畏烈日高照帶頭猛做,只希望依進度將工作完成,內心充滿了無比的感動。「期許能和羅師兄學習無所求,做更多慈濟事。」

羅賢宗於1997年開始接觸佛教,他說:「在道場時,看到大家念經、拜佛、趕經懺、做法會,都是在求功德、求福報,所以對佛陀的教育有了疑惑,直到走入社區接觸慈濟,才找到學佛的真義。」

他回憶在關渡培訓時,「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聲聲佛號,以及大家虔誠誦持的情景,讓他深刻感受猶如佛陀時代,走進法華盛會般的震撼;也在一次回精舍時,從靜思小築請購印公導師《佛在人間》一書,用心閱讀後,印證上人所做的事,更篤定慈濟是自己追求的因緣。

羅賢宗年輕時在花蓮服兵役,但對慈濟未有所聞。自九二一地震後,看到「藍天白雲」為國家與社會救災、救難,付出無求的大勇者行徑,他備受感動。因此,花了三年的時間認識與了解慈濟,也從社區環保開始見習、培訓,並於2006年受證慈誠。

體悟因緣果報,認命才會好命

羅賢宗與楊文章(左)敲打三寶明珠銅面,他說:「回到精舍做事,如同在社區一樣,總以平常心做自己該做的事。」(攝影:簡淑絲)

羅賢宗年少半工半讀,1993年與妻子結婚並育有一女;同年在父親的協助下開了一間鐵工廠,成家立業一路順遂。當時的工作雖然辛苦,但錢水活絡;漸漸地藉與廠商客戶應酬之名,開始日日夜歸,為此還養成了小賭的惡習。內向不多言的妻子,看他白天做粗重的鐵作,晚上又呼朋引伴飲酒作樂,內心雖有擔憂與不滿,卻也不形於色,專注在自己從事的電子工作。如此漠然的生活,一直到孩子出現叛逆行為,二人才驚覺人生的意義為何?

「鐵工是粗重的工作,自己身軀瘦小,卻時常要做到超乎體力的工作,因而心中時起怨懟,藉由飲酒、賭博紓解內心的不甘願......」接觸佛教後,時常在道場聽經聞法,羅賢宗略為悟出因緣果報。走入慈濟後,他改掉惡習,並學習不再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女兒身上,而在社區承擔慈少班的隊輔爸爸,學會與孩子的互動方式。他舉上人所說「大人是孩子的模」表示,自己調整好了,孩子也改變了,成為父母之間的潤滑劑,讓家庭呈現祥和安樂。

鐵工的工作危險性頗高,曾經從高處摔下,因而興起轉換工作跑道;但只有一技之長的他,便學著樂在工作中,他說:「知命、認命才會好命。樂於工作就是改變命運的開始,心境的轉折後勤於工作;期許以自己的專長,在千年殿堂的建築中盡一己之力。」

累積的歡喜愈多,煩惱就愈少

連作夢都會夢見回來精舍興建主堂三寶明珠,羅賢宗帶領助手王文華,在協力屋進行法身骨架製作。(攝影:黃盛木)

羅賢宗投入社區,與法親及民眾互動,從中得到更多不同的體會,卻也在人與事的摩擦中,感受到人人習性的不同、處事不一,所以常用靜思語「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處罰自己」、「看別人不順眼就是自己修養不足」來提醒自己。後來他漸漸發覺,凡事觀照自己的心,累積的歡喜愈多,煩惱就愈少;若一次又一次的生氣,積的福也就會消失殆盡。

體悟修行在個人,因而以「隨處養心,藉事練心,繫緣修心」為座右銘,印證「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得大智慧,通達諸法」,羅賢宗表示:「佛法不僅是知道,更要用在生活中,如上人日日叮嚀的,『多用心,對的事做就對了。』」

羅賢宗自覺,事業做得越多,心力就越加束縛憔悴。回到精舍做事,如同在社區,也會遭遇不同狀況的磨鍊;他總以平常心加上善解包容的態度,做自己該做的事,他說:「有時會覺得回到精舍的『家』,像似逃避社會的紛紛擾擾;不過,這也是藉此修練輕安自在的心,再將那一分心帶回家,時時自省又改了幾分。所以回『家』的感覺不是做工,而是充電自省,希望多些動力,回到社區能更精進。」

羅賢宗曾因腰椎痠麻疼痛,經慈院陳英和醫師診斷後,疑是工作摔傷導致神經壓迫。由於身體的不適,讓他體會天地是大乾坤,人體如小乾坤;大地過度開發濫用,導致四大不調。回溯年輕時,總以健康換取金錢,又不知守成,現在小乾坤發出警訊;因此安住身心調整生活步調,必須日日、時時從「心」開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