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建築體的中樞神經與血脈-李作銘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徐淑靜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李作銘忠厚老實,眉宇間透著一股堅毅氣質。(攝影:簡淑絲)

午后的天空灰濛濛的,烏雲再度籠罩蒼綠的中央山脈;一陣大雨過後,朵朵白雲從山頂悠悠地飄浮而過,讓中央山脈更顯清新翠綠。而佇立在山脈底下的靜思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也正加緊腳步進行著。

中等身材,外表給人忠厚老實的感覺,眉宇間透著一股堅毅氣質,一早,便神情專注地在會客室後方拆熱水器。他小心翼翼地用螺絲起子,轉動附著在牆壁上的螺絲,再將拆卸下來的螺絲、螺帽、墊片放在小桶子內,拆卸下來的管子也分類绑紮。他說:「把上人惜福、愛物的精神落實在工作中,就會發現每一樣東西,都可以回收再利用。」說話輕聲細語,口音蘊含一股濃濃南部腔調。他,是這次精舍大殿興建工程的長駐水電志工--李作銘。

精舍主堂興建工程,隨著進度的推進,全台各地的志工一梯梯回來,又一批批回去,舊有觀音殿也從地面上消失,從深入地基到新建築從地湧現;是志工們以愛接力,共同建造的慈濟人千秋萬世的家。

李作銘手持電鑽,老練地將地面的水泥鑽開後,賣力地用鏟子將泥土挖出一道溝,準備埋水電管路。他解釋著:「最近全世界地震頻傳,我們要興建的是永續不毀的殿堂,為防範地震的損壞,無論是地基或是水電管路等作業,都要用心考慮;除了地基深厚外,所有的管路也都要達到最高品質」。

自2009年9月精舍觀音殿工程拆建起,家住台北信義區的李作銘,為配合工程施作承擔水電工程,每個月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長駐精舍,甚至曾長達28天之久。本身雖為水電公司負責人,自承接心靈故鄉的水電工程,李作銘表示,那不只是「盡本分」,也是身為靜思弟子的使命和責任。

李作銘與楊文章師兄(右)兩人針對樓板配管,進行施工前的研討。(攝影:簡淑絲)

「我兩個孩子都已長大,家裡也有師姊顧得好好的,不用操心;至於公司業務,自開業以來,秉著慈濟人『誠正信實』的精神在經營,有一定的信譽基礎,何況都是老班底、老員工,技術專業上都沒甚麼問題。」他謹記上人「關心,但不操心」的開示,認為沒有什麼放不下的。

「更何況,現在通訊這麼方便,隨時可以電話遙控。」李作銘師兄笑著說:「從九二一希望工程開始加入慈濟建築志工,一路走來,配合工程施作當志工的日子,比經營自家公司更加用心,最近住精舍的日子,也遠比住家裡的日子多。」

配合綁鋼筋工程進度,加緊腳步埋設地下管路,李作銘利用傍晚收工前的空檔,拿著施工規劃圖,再次的巡視模板間的預留水電管道路線,他說:「水電工程在整個建築工程中,雖只佔小部分,但它卻像整個建築物體的中樞神經及血脈,若沒有用心規劃、細心施作,容易造成管路不暢通,或是銜接上的瑕疵。不僅影響整個建築物日後的運作功能,更會造成諸多無法想像的不便和困擾。」

再往前走幾步,低頭繼續巡視的李作銘接著說:「主堂的南側及北側,要事先預留影視專用的管路,它們是將來上人向全世界宣講法音的重要設施;因此施作時,更是要小心謹慎。」秉持這樣的精神與理念,李作銘時時提醒自己要秉持上人慈示:「凡事多用心!」以及黎逢時師兄的叮嚀--「要戒慎虔誠、盡心盡力」,他說:「為全球慈濟人建造出耐久、穩固,永續不倒的祖庭,即使施工再繁瑣,或技術上的困難有待克服,也依然要用最歡喜的心,認真、耐心的付出。」

李作銘(右)在北向管道間,與工地菩薩正在討論電源線路配線槽的線路連接。(攝影:陳正忠)

主堂興建工程的設計,秉持上人環保節能、減碳的理念,與一般建築物不同的是,為了兼顧環保綠建築的功能,水電工程的施作過程中,除了材料盡量以少污染的材質為主外,也考慮日後使用上的節能;如衛生設備採用省水式器具、照明設備及燈具,均以省電型為主。

李作銘表示:增加自然通風管的設置亦能發揮環保節能效果,為減碳盡一分心力。此外,消防設施設備的管路材料,有別於一般建築採用的鍍鋅鐵管,一般使用壽命約十五年後即須更換;精舍建築所採用的,是更耐久的不鏽鋼管(使用壽命大約五十年),可降低往後耗材更新替換的頻率及費用。

除耗材的節源措施,列在重要考量基礎外,分別設置的雨水回收系統,和各項節水設施的污水管路、排水管路,及雨水回收使用循環系統管路等,工程錯綜複雜,細節繁雜瑣碎,卻必須條條順暢無礙。李作銘表示,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接口,不只是要技術專業,更要有耐性的用心施作,才能讓每條水電管路,該通的地方就要通,不該漏水的地方,就不能漏水。

由於各專業的看法、角度不同,意見難免會不一樣,但李作銘以接變化球的心態,隨時準備因應。他說:「很多事情既然要做,就一定會遇到困難或挫折,既然無法逃避,就要想辦法克服。」李作銘表示,「凡事縮小自己,在不影響專業技術下,把持原則,盡量的溝通,在彼此的專業中取得共識,才能完成神聖的使命」。

大家在工地研究水電現場施作說明,李作銘(左三)的「水電專業」,將寸寸湧起的精舍主堂,留下永續的足跡。(攝影:林玲俐)

回憶起與慈濟的因緣,李作銘師兄說自己是個淳樸勤儉的鄉下小孩,自小個性內向拘謹,從十幾歲開始就學做水電。當兵時,因為同袍的媽媽是慈濟委員,在她的介紹下認識慈濟,並加入會員。回想自己平凡的人生,李作銘有感而發的說:「小時候讀書時,遇到不懂的字,老師總是要我們查字典。長大後,才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上,當生命遇到難解的習題時,是沒有字典可查的。」

直到接觸慈濟,深入閱讀上人的靜思語後,李作銘才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人生字典。李作銘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當遇到逆境或挫折時,就會拿出靜思語來翻一翻,從中思考、體會其中的啟示。雖然同樣的一句話,但每次都有不同的人生體悟。」

因為「靜思語」的因緣,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李作銘感悟上人所說:「人生無常,國土危脆」,因而本著自己的專業積極投入慈濟,一頭栽進建築志工的行列。只要黎大隊長或總召梁昌枝一通電話,他一定馬上答應,隨時配合徵召,他的想法很單純,「能發揮專長,奉獻自己的良能,是一件很有福報的事情。」

以這次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來說,雖然在慈濟也有很多志工具有專業水電的背景,經驗也很豐富,卻由於因緣不具足,無法長期回來投入工程進度。李作銘很高興自己此生有幸能恭逢其盛,並得以在精舍長駐。他說:「如果精舍主堂提早十年整建,我可能會因為家業、事業的牽絆,而因緣不具足;如果晚個十年,也可能會因年老體衰而無法參與。」所以,能為慈濟千年、萬年永續的道場,建立水電設施基礎,李作銘感到萬分殊榮:「能夠用自己的專業加入祖庭的興建,是無量劫才會遇到的機會,所以應該把握,藉由這個道場與無數無量的善知識廣結善緣。」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