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為工程釋放動力「水電」-曾繁茂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李美儒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做水電最幸福!工程還沒開始,我們就要先去釐清、規劃,工程中的每個階段,都要檢查與確認管路連接是否正確。」工地裡,焊接火花四起,工人們忙進忙出,曾繁茂不為所動,專心檢查管路,任憑午後落下的雨水打在身上-這是他為精舍主堂工程用心付出的日常。

走過貧困更懂人生

曾繁茂師兄從小身長在窮困家庭,長大後,習得水電一技之長;本著愛心,不斷發揮他的「電」能。(攝影:簡淑絲)

個子不高的曾繁茂,童年時和許多生活在鄉下的人家一樣,打著赤腳上學,做農事、吃地瓜、放牛等......

四、五歲前,家裡算得上是地方上的有錢人,曾繁茂笑笑地回憶起:「我們當時擁有兩部卡車和一座礦坑,田地也很多,只因爸爸幫朋友作保被倒,才淪落到田地、房子和家裡唯一的一頭牛也被法院查封。」

「所以,阿公看著家從大起到大落,對著我千交代、萬交代,口袋有錢借人家可以,但作保,千萬不可以!」

行善因緣繫在心

老家在大溪鄉下,工作機會不多,家裡頭還有負債,繳不起學費的曾繁茂,初中只念了半學期,爸爸就跟鄰居借了五十元,要他到台北找工作,學習一技之長,幫忙家裡賺錢。

沒想到,他這一出門,就在那裡展開新的人生。

1965年,做過鐵工、分色製版、鐘錶修理、印章雕刻、送貨員等各種工作的曾繁茂,深感讀書還是很重要,便利用晚上去讀夜校。哥哥看他很辛苦,介紹他到中華電信去做臨時工。

一大早,曾繁茂師兄來到水電材料間,協助工程裁切慈誠瓦「瓦當」模型。(攝影:簡淑絲)

四年後,好不容易從初中畢業,就學期間認識同校同學,他未來的老婆莊惠嬌。

1977年,二十五歲的曾繁茂與莊惠嬌結婚。不料婚後第二年,太太生下老大後,即被醫生檢查出罹患了乳癌。這宛如晴天霹靂的厄耗,曾繁茂沒有被打倒;他選擇在工作與陪著太太開刀、住院、化療和追蹤檢查中,咬牙將高工學業完成。工作更是從臨時小工、差工、技術士......到高技員。

他回憶道:「那時候太太的住院醫藥費都是跟公司先借支,我沒有時間思考辛不辛苦,常常在公司、醫院、學校、家裡四頭跑。」

訴說著過去的「甘苦人生」,曾繁茂無怨無悔,時常懷著感恩心的他,更不忘行善助人。早在1978年就從國語日報的一小方塊中認識了慈濟竹筒歲月,心想證嚴法師帶領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毛的買菜錢來救人,實在很不簡單。他感動得想要加入會員,只是那時還沒有因緣。

不輕易放棄慈濟

右手食指雖有缺陷,做起事來,卻是動力十足!(攝影:簡淑絲)

「我打算五十歲退休,做我想做的事,不想等到老了想做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1983年,三十歲的曾繁茂,正在規劃下一個十年要怎麼走、退休後要做什麼時,卻在太太的朋友家遇到慈濟的師姊來收善款,霎時六年前深埋在腦海裡的「五毛錢能救人的故事」,猛然湧現。

「師姊,慈濟捐錢救人外,還有做什麼?」

曾繁茂急於想了解慈濟,不等師姊先開口,就主動地問起有關慈濟的一些事情。或許是因緣到了,與師姊聊了一會後,他馬上從口袋掏出錢來給師姊,說全家都要加入慈濟當會員。

捐了錢後,曾繁茂夫妻倆,因為透過慈濟去幫助別人,內心感到有種說不出的快樂。

「奇怪,師姊怎麼又沒有來收?」繳了三個月後,師姊沒有再來收善款,他想捐款做好事的那分歡喜心,一下跌到谷底。

「好不容易成為慈濟的會員,我不能就這樣放棄......」內心經過一番思索,憑著對慈濟的執著,他跑去郵局找到慈濟的劃撥帳號,想自行劃撥捐款,發現手續費一次要三十元,他覺得很划不來。回家後開始邀約朋友、親戚來響應捐款,以提升那三十元手續費的價值。

於人於己都滿意

 曾繁茂師兄(右)與大家討論實驗止水帶黏接。(攝影:謝淑芳)

當時只知捐款救人,但對慈濟的四大志業不清楚的曾繁茂,這一劃撥就是十年。

1991年,兩個孩子長大了,生活也比以前穩定,他懷念起鄉下的悠閒生活,也想給老婆一個適合養病的地方,所以,全家搬回了大溪老家。

隔年三月,他陪太太莊惠嬌到龍潭參加藝文活動,碰到了慈濟的王艷月師姊。當時他們聊得高興,也對慈濟有更加的了解,於是透過王師姊幫他報名慈誠培訓。

只是培訓了兩、三年後,他才受證。他說:「我覺得自己對慈濟還不夠了解,所以我年年培訓,年年不授證。」

雖說如此,曾繁茂對慈濟的大小事情,從環保到香積等勤務,只要時間許可,從不推諉。每次辦活動,也是走在最前面,做到最後。「做事不是做到別人滿意就好,也要做到自己滿意為止。像活動結束後,把全部的物品歸位,打掃乾淨,那種圓滿,才能得到真正歡喜。」曾繁茂以嚴謹的語氣,表述他做事的態度。

因為態度誠懇與嚴謹,曾繁茂遇到了鄰居或朋友家有漏水、插頭壞了等事情來找他,總會義不容辭地去幫忙。抱著歡喜心與人結好緣的曾繁茂說:「鄰居家漏水來找我,我沒幾分鐘就修好,他們會讚歎說我是萬能、像馬蓋先之類的;其實不是我很行,只是知道開關在哪裡,就先去把它關了而已。」

做水電猶如做人

工務所迴廊走道漏水,曾繁茂(右上)與彭秀章爬上屋頂,協助修理排水溝槽。(攝影:簡淑絲)

六年前,曾繁茂的父親和太太相繼去世,他收起悲傷,調整好心情,於2008年七月間,回到花蓮靜思精舍參與倉儲增建的水電工程。

有願就有力!終於可以回來的曾繁茂高興地表示:「我退休後,有人問我要不要回來精舍參與整建工程。當時考慮要照顧父親和太太也就沒有答應。但我內心默默發願,有一天責任了了,我就會回來。」

為了照顧親人,他從未遠行,對國際賑災更是不敢奢求。2008年九月下旬,四川援建工程需要機電經驗的人才,他說什麼也不願意錯失這個因緣,決定利用精舍主堂興建工程還沒開始前,完成出國賑災的願望,去到四川參與援建工程。

2009年2月,曾繁茂在四川援建工程告一段落,他把握分秒直接趕往花蓮,參與精舍主堂工程搬遷相關的前置作業。他說:「主堂興建工程是千年的建築,每一個施工細節,每一個接點,我都會切實去做,盡量達到零缺點,不但可以省錢,也不會浪費資源。」

「做人、修行也是如此!」在中華電信服務三十四年,執行工程要看圖、施做、水電維修......等,對精舍主堂興建工程,一點都不覺得困難,工作中也不忘修行。

建築軟體如人體

席地而坐,曾繁茂師兄(左)與工地主任陳麗明修理捲揚器。對曾繁茂而言,默默付出,是讓他與別人「結好緣」的法寶。(攝影:簡淑絲)

從泥濕的地面,踩著坑坑洞洞的水泥階梯,來到微暗的地下二樓,上百條密密麻麻的資信、電力、電話、光纖、消防、警報、廣播、避雷、接地等系統的主要管線,都集中在這裡。繞過這些管路,來到天井旁,曾繁茂說:「地下室空氣對流不好,所以有特別增加送風管,讓新鮮空氣送進來,還可使天井的空氣對流更加順暢,我覺得很棒!」

回到地面,屋外的雨似乎更大了。曾繁茂師兄走到牆角,指著架設在高處以利工程照明的六個探照燈,臉上盡是一臉的滿足。接著看看整棟未完成的建築,他有一番見解地說:「機電是整棟建築中的軟體,沒有它等於沒有生命。像警報、通信、給水系統,就如人體中的神經系統;電力系統就像人的血管;排水系統可以說是消化系統,我們必須要用心把它做好。」

每天早上,曾繁茂參與工務會議,掌握工程的進度。他說:「為讓工程順利,開會是少不了的,過程中會因個人立場不同,而產生不同看法,這有如共修,讓我體悟到上人開示『面對人事困難,必定要抱著出世精神做入世志業。一切與人、與事、與世無爭,能一切無所爭,就會將人我是非、困難的環境視作修行的逆增上緣』。」
主堂興建工程總召集人梁昌枝師兄說:「曾師兄熱心、親切,看到有什麼工作就做,不會去分別,做人很圓融,從他身上我學到很多。」

拿著螺絲起子,低頭拆著管線,儘管地下室空氣不好,環境較差,曾繁茂不斷發揮他的「電」能。或許在外人看來,打開水龍頭、關個電燈,是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對曾繁茂而言,事不分大小,默默付出的甘願,才是讓他「結好緣」的法寶。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