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痛快」的水電專業志工-楊文章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朱文姣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時序農曆十二月,依節氣來說已是「冬至」。年長者說:「吃過冬至圓,減一歲」囝仔嬰:「歡喜等過年,多長一歲。」照理說,冬至過後應是厚衣裹身的冷天氣,花蓮的天空卻湛藍無比,陽光普照,烈日高溫猶如盛夏,讓人不禁想起老人家常說的:「人哪無照天理,天就無照甲子。」

氣候的反常,讓靜思弟子更加謹記:「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水電技術為專業 佛心師志為志業

楊文章擁有數十年的水電技術,以專業做志業,全心一志投入主堂興建工程。(攝影:簡淑絲)

靜思精舍主堂興建工程如期施作,周邊景觀工作同時配合進行,菜園生態溝陰井,埋設水管後,砌堆石崁。大大小小的石頭堆砌,都需人工挑揀搬運。楊文章彎拱著身軀,俐落地挑揀著大小石塊,有次序地排列著。火辣辣的太陽,曬得他滿臉通紅,他卻氣不喘地埋頭幹活。

年過一甲子的楊文章,生長在台北縣坪林茶鄉,是四兄弟中的老大;茶農的清苦生活,造就了他一生吃苦耐勞的性格。十四歲當起學徒做水電,經過三年多的學徒生涯後,他進入水電公司工作十二年,因忠厚肯學習的精神,贏得老闆的讚賞和無私的教導與信任。

僅有國中學歷的他,眼明手巧,學東西特別快。當年從人家厝仔(台語,民宅)、公寓、公家機關水電做起,至今隨著鋼骨大樓建築,水電的施工越加繁瑣,理論日新月異;他以實做累積經驗,看設計圖依圖施作,從中發現缺失,均能及時完成工作,並予以指導修正。

2009年精舍主堂興建,進行觀音殿拆除,楊文章參予拆除重建團隊,承擔水電監造工程。具備專業「水電技術」且懷持「佛心師志」,以專業做志業,全心一志投入祖庭興建工程。

克服身體病痛 虔心全程參與

水電組楊文章(左)與曾繁茂師兄在簡報室側邊加裝洗碗台,為帶動工地人文做準備。(攝影:林如萍)

回憶當年精舍興建慈誠樓時,楊文章一心想回來參與,卻因脊椎疼痛無法承擔工作。此次祖庭的興建,他心想一定要克服身體病痛全程參與;幸有同修邱秀珀師姊一路相伴鼓勵,讓他安心無憂。

提起同修,楊文章說:「秀珀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若不是她的一句話『將看醫生的錢,不如捐出去蓋醫院。』現在的我不知道會是怎樣。」

從學徒生涯至成家立業,楊文章拚命努力賺錢,想過優渥的生活,卻因身體時常痠痛不堪,以為是工作疲累造成的筋骨痠痛。到處尋醫覓藥,發現生活品質並沒有因為賺錢而改善,卻常因脊椎疼痛無法工作;幸有同修經營美髮業補貼家用。

夫妻二人同甘共苦,雖然兩人都沒念過多少書,卻很重視兒女的教育。省吃儉用讓孩子讀私立小學;直到兒子讀國一性格出現偏差時,秀珀師姊毅然結束美髮營業,陪伴孩子成長。秀珀師姊分享:「當孩子叛逆時,我聽好友建議,有所求的誦持《地藏菩薩本願經》而學佛,因緣聚足到台北分會做福田志工。」

當時,上人每月一次北上開示,秀珀師姊如同找到今生的母親,開始禮拜『法華經序』,並鼓勵孩子加入慈青。一對兒女跟著母親一起參加親子營隊,秀珀師姊也每年為楊師兄捐病床植福。

化暴躁易怒 轉而心開意解

工程夜間刨光,楊文章在雨中準備夜間照明燈具設備。(攝影:簡淑絲)

由於身體疼痛,楊文章脾氣暴躁易怒,但看到妻子兒女歡頭喜面(台語:歡天喜地)做慈濟,也不障礙他們,予以充分的自由。耳濡目染中,看到一群「藍天白雲」的身影,自動自發的付出又做得滿心歡喜,自己也開始投入。

1997年受證的楊文章,以水電專業「做中學,學中覺」,從希望工程、慈濟中小學、北區志業體、榮星花園義賣,一直到精舍菜園的水電,他都愉快地勝任。

至於脊椎的病痛,在花蓮慈院看了陳英和醫師的門診後,才知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陳醫師一句:「做慈濟麥煩惱,與病好好相處。」讓他心開意解,疼痛次數減少了。加上幾次志工行中得到上人的祝福,他漸漸將病痛視為修行,收斂暴躁的脾氣,改變與人談話的口氣,唯處事的態度還是堅持原則。

他說:「這一生做水電行業,沒有賺大錢但不造惡業,秉持的是職業道德,非分之財不取。」工作品質要求第一,不偷工減料,凡事以利他為先,楊文章表示:「水電管路如同血脈神經,人體血脈暢通,才能運作自如;建築管路若不順暢,也會影響整個建築物日後使用品質。」

標準的慈濟人 不會理直氣壯

楊文章雖然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多年,但他克服身體上的病痛,虔心全程參與精舍主堂興建。(攝影:陳春霞)

承擔精舍興建水電工程的監工很有壓力,但楊文章表示,有壓力才能成長:「我年紀大不懂電腦,只能看圖加上實做經驗,予以工程施作建議。而現在做的是佛門千年永續道場,水電通風管道更需謹慎小心,管路出口、排氣架設,避免穢氣散發等都需事先了解,用心規劃施作。」

總稱呼楊文章是「標準的慈濟人」的工程總召梁昌枝說:「他自我要求品質高,對工地水電施作要求亦是如此,但不會理直氣壯,總是循循善誘,甚至傳授專業技術。」

梁昌枝表示,楊師兄因負責維護精舍水電管線,因此對管線的要求與管路的使用習慣較為熟悉;也因配管科班出身經驗豐富,對施工技術如管路、水流、排氣角度等「眉角」都能掌握,讓他負責精舍水電施作,既放心又安心。

黎逢時師兄亦讚歎他,有專業的水電經驗,心中更有上人的法。「工程環扣時常有變數,但變數中考驗智慧,他以法相印,行在法中;工作中嚴肅,工作結束後,就會像赤子般地和大家玩在一起。」

和楊文章一起負責水電的曾繁茂師兄,用「功夫到家、負責任」來形容他,「水電工程是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楊師兄是真功夫實做派,對維修率及障礙率降低的要求,在年輕人眼裡簡直是吹毛求疵。」

痛痛的做 吃苦方能了苦

以模型不斷模擬討論,楊文章(左二)的專業與細心,大家給他的最佳評語是「功夫到家、負責任」。(攝影:顏明輝)

然而,楊文章也懺悔,未進慈濟前偶爾小賭,假日更是開著吉普車和朋友一起遊山玩水。幸好有同修接引做慈濟,才知道那是享福消福。身體雖有病痛,但做慈濟,痛痛的做,吃苦了苦,他愈來愈以平常心投入志業。

往昔,楊文章曾許下心願,六十五歲退休後,回到坪林鄉村歸隱山林享清福。現在,他分分秒秒想的是,身體還能做,就要趕快做;不知明天先到,還是無常先來。他說:「做慈濟的三個條件:有心做、身體健康、家人認同,這些自己都具足了,怎麼能懈怠呢?」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