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 安全與品質的守護者-工地主任劉慶煥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詹大為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忙碌的精舍主堂興建工程現場,吊車正銜吊著飛簷鋼樑,發電機隆隆作響、鐵槌敲打著鋼板,夾雜著電鑽去除焊屑的尖銳震裂聲,聲聲刺耳,令人想趕快遠離現場。

靜思精舍後山門,一個身影,一腳抬高踩在鋼軌樁上頭,兩手靠在臨時扶手上,雙眼緊盯著現場。沒多久,只見他邊走邊脫下外套,隨手掛在扶手上;一轉眼,他已沿著梯子來到地下室工地,這邊看看,那邊瞧瞧,指導著現場的師兄們,有時還會大聲吆喝注意安全。

走近一看,黝黑的臉上有一對長壽眉,慈眉善目的面容,散發著一股親切感;但一談到工程,自信得令人不敢置疑:「『安全第一,品質不打折』不是口號是原則,一定要做到。」口語中帶著堅定的語氣,眼神充滿百分百的自信。

「來這兒,三合一被我罵得最多,不守規矩啊!為了搶鏡頭,就常忘了安全。黎大(黎大隊長)說我不像慈濟人,在這兒只有我會罵人。」全心的投入,以直心守護著安全與品質,以真心關懷著每一個人;他,就是工地主任----劉慶煥師兄。

典範家庭

劉慶煥師兄全心投入,以直心守護安全與品質,以真心關懷每一個人。(攝影:簡淑絲)

1950年,劉慶煥出生於新竹湖口鄉,鄉下人家無恆產,父母親靠打零工維持全家生計。劉慶煥排行第四,有三個哥哥、兩個弟弟和三個妹妹,一家十一口,生活清苦;國小畢業後跟著大哥學做水電,從事建築業。

十四歲開始就在工地進出,劉慶煥說:「我從學徒小工做起,當過監工、包頭,一路做到主任;之後開營建公司當老闆,蓋過透天厝,也蓋過大樓、公寓,一直做,做到退休,哈哈......四十九歲就退休了!」累積了三十幾年的工地經驗,劉慶煥卻在退休後賦閒下來。最後閒不住了,才在妹妹的牽引下,進入慈濟大家庭。

劉慶煥的妹妹是慈濟委員,在這個因緣下,媽媽覺得做慈濟很有意義,並在八十六歲那年決定參加培訓。為了成就媽媽的心願,劉慶煥和同修葉桂珍一起陪伴照顧。「那時候妹妹『設計』我負責開車接送,將媽媽接到台北一起培訓,三個人同年受證。家族現在穿這件衣服的,已經有八個人了。」講話帶著草根味的劉慶煥,指了指身上的衣服說。

有了家人的全力護持,劉慶煥得以全心投入慈濟,發揮營建的功能與良能。

專業的用心

劉慶煥師兄以他的專業,在二樓為鳳尾模型灌漿做準備。(攝影:陳玫君)

本著自己的專長,劉慶煥自培訓起,就開始參與各地的慈濟工程。首先在桃園靜思堂景觀工程做了三個月,結束後來精舍當梯次志工。那時候,新講堂上方飛簷要打掉,黎大隊長一看到他在做,便問他:「喔!你曾做過喔?」就這樣,劉師兄留了下來。

他一年超過兩百天在精舍做工程,無論是擴建工程、倉儲的興蓋皆有參與;他也曾到四川蓋活動中心,持續了兩個梯次共八十幾天才回來。現在,只要精舍有工程要做,他就會回來。

劉慶煥的工地經驗豐富,凡事親力親為,長期志工廖年亭師兄形容他:「好像是萬能的,我們都說他的字典裡沒有『難』字,好像甚麼都會,而且很有衝勁。不小心手受傷了,找個東西綁起來再做。請他去擦個藥,他會回說:『免啦,小傷,沒關係啦!』又繼續做。」

總召梁昌枝對劉慶煥做事積極的態度也有話說:「他做事很有衝勁,常想說一年的工作,是不是一個月就可以把它做完的那種心態,就是有這種企圖心,所以他都會事先去想,先準備好。」

用心再加上這股拚勁,工地裡許多安全措施,都是劉慶煥的傑作。地下工程進行時,迴廊邊的土方有崩落的可能,當大家不知如何處理時,劉慶煥馬上找來工地鷹架的腳踏鐵板,作為第一道擋土設施,並用十分的鋼筋來橫向焊接保固,讓周邊設施得以安全維護住。他果斷的危機處理,確保了工地的安全。

建築過程中,有不少的專業創意,是應時、應地、應需要的;劉慶煥總能臨機應變,來個小小的創意發明。例如裝設小吊車,方便物料與廢料上下搬運,節省了許多人力;為了清理地下室中心樁拔除後,樁洞底下的泥漿硬塊,由於電鑽的鑽桿不夠長,便自己焊接鋼管加長電鑽頭,讓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溝通的創意

劉師兄熟練地使用自己組裝的吊車,方便物料與廢料上下搬運,也節省了許多人力。(攝影:林昀萱)

劉慶煥對於專業技術有著相當強的自信心,但是工程中,不同的專業領域是需要相互配合的,他也道出其中的小小難題:「技術是沒問題啦,比較大的挑戰是溝通。」為了讓施工進展順利並確保品質,清楚溝通是必要的。

有感於精舍主堂興建工程是一個非常神聖的使命,動工前半年,劉慶煥一拿到建築圖,就開始製作地下室模型,以利工程進行。他說明製作動機:「本來用意是水電工程,因為地下室高低差很多,和一般地下室不一樣,管路會不會通,都沒有實體可以看......」於是,由平面圖轉化為實際建築間的一個溝通橋樑,就這樣因應而生。

依照平面圖和剖面圖,利用時間自己動手做模型,劉慶煥說:「自己用木材一塊一塊鋸,比例為五十分之一,做了三、四個月,除了在這裡做,也載回家做。」每天,看著圖,每一個尺寸仔細推敲,模型做出來了,尺寸藍圖也都在腦海裡。「圖面尺寸如果筆誤,也可以馬上修正,避免實際施工時再來修正,可以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浪費。」

主堂興建工程未動工前和初期工程中,地下室模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劉師兄說:「每天的工作說明,能讓大家很快的了解要做什麼,在工地也不用再帶藍圖,因為尺寸都很清楚了。」而模型也被拿到設計通風設備的台科大,「這樣比較具體,讓設計師對實際狀況比較有概念。」

前置的周詳準備和用心,以及認真的做事態度,讓溝通變得順暢,也讓工程順利進展。

安全與品質

劉慶煥師兄說:「工地,安全為上;是責任,也是一份真情的關懷。」(攝影:簡淑絲)

劉慶煥幾乎把心思都放在工程上了,每天一大早,他會先到工地看看,晚上工務會議結束後,也會和總召黎師兄討論隔日和未來的工程。2009年12月19日晚間發生強烈地震,長期志工們立即想到工地安全,劉慶煥更是在第一時間就衝到工地現場探看。「兩分鐘不到,我們都跑到工地來了。因為地下室工程挖得很深,有六米多,周邊都緊鄰著建物;一進到現場,發覺土方都沒有崩落,安全措施通過了考驗,真的很安慰。」說到這兒,他的臉上展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在精舍參與過的建築中,對於工程品質,劉慶煥謙虛中帶有一分安慰:「也沒什麼特別啦!如果真說有什麼,在倉儲的建築工程中,參與的人很多,我花了滿大的精神,至少蓋好已滿兩年,屋頂沒有裂縫,排水、水電不漏水,結構也沒有龜裂的現象,這一點倒是滿欣慰的!」

工地裡面許多地方沒有護欄,又堆積很多建材和工具,鋼筋裸露,處處充滿危險,對於自己大聲罵不守規矩的人,劉慶煥嚴肅地用心表達:「這一行做久了,工地意外看的很多,吊掛東西鋼索斷了也常發生;工地裡面出問題,如果事前不先提醒會很內疚的。」

對於劉慶煥的聲色,廖年亭師兄會向被罵的師兄姊解釋說:「師兄師姊,對不起!劉師兄口氣是比較兇一點,但他是一個面惡心善的人;不知情的人會認為他很兇,其實相處久了,也就瞭解了。他講話是比較直接一點,不過安全上的事是他的職責,真有法律責任,也是他要去面對。」經過廖師兄的解釋,師兄師姊們都能了解,在工地裡也提醒自己要更謹慎小心。

心靈的寄託 付出無所求

與大家齊心付出,劉慶煥師兄(左二)歡喜地說:「慈濟人向心力很強,各地的慈濟人搶著回來參與大殿工程,是責任,也是一種使命感!」(攝影:陳淑真)

看到精舍師父和梯次回來的師兄師姊們認真參與工程,劉慶煥總是很感動:「看到我們慈濟人的向心力很強,各地的慈濟人搶著回來參與主堂工程;連醫生或是教授也放下身段來投入,雖然外行,但大家都有使命感,做得滿心歡喜。」

以前為了賺錢,蓋房子、趕工程,但參與精舍興建主堂工程後,讓劉慶煥感受很深:「和以往蓋房子的感覺不一樣。今天蓋的是一個很神聖的殿堂,以後全世界的慈濟人回來,都希望可以看到會起歡喜心的主堂。看著主堂一天天拔高,莊嚴度又多出來一些。搭火車經過時,那種感受都很深刻。」

進到慈濟,帶著歡喜心回到精舍;工程參與久了,劉慶煥覺得自己的專業是種使命,因此更有責任感。「也沒有求什麼,想說自己會就來付出,做到現在,想不做還不容易呢!感覺已經是心靈上的一種寄託了!」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