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一起蓋主堂】 承諾,就該堅持下去-工地主任陳麗明師兄

0觀看次
A- A+

撰文/陳秀雲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證嚴上人曾說:「靜思精舍為靜思法脈,大殿已是全球慈濟人心靈故鄉的象徵;期待改建後,能具有佛教的精神形象。」上人表示,「精神」是看不到的,但「形象」可以留下來。因此,設計方向要樸素莊嚴,梁、柱等架構,皆不加以華麗裝飾,以其自然之結構美,襯托出建築之美。

2009年9月15日,百多名慈濟志工集結在花蓮靜思精舍,進行工程的工作分配與工安細則說明等;待一切就緒,9月19日便開始動工拆除觀音殿後方建築。是日一大早,上人在大殿前開示:「慈濟宗門已立,大家要以最虔誠的心來興建我們的祖庭(註)。」

工地就像他的家

陳麗明師兄說:「我把工地當成自己的家。」 (攝影:林玲俐)

陳麗明戴著工程帽,一身藍天藍褲、黑球鞋,從工務所到工地,腳程不過五分鐘,他每天來來回回地穿梭著。這條路走過百趟、千趟,工地就像他的家。

「在這邊不能用當志工的心態,來個幾天就回去,不行!工程會停頓會接續不上。」陳麗明把精舍主堂的興建工程,當作自己的事業在經營;工程不能脫節,必須要有人在現場連貫。

「安全,安全最重要!」工地安全就是他的責任。身肩工地安全的重責,即使下雨天,踩著已溼透的鞋子,陳麗明仍堅守在這裡,看著鋼構吊運。

他指著一根根方型鋼柱說:「這樣粗的鋼構,能讓建築物耐震、安全,並用特殊的防火庇護,使其耐熱。由於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均為工程的主要結構,尤其中鋼結構品質穩定、耐震等方面,都較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略勝一籌。」

如此堅固複雜的鋼構設計,期待用最省的建築成本,達到最高的空間要求及美感,還要面對施工動線的困難,品管更不能疏忽。雖然材質、材料和一般建材沒差別,但為了提高安全係數,陳麗明說:「所使用配筋的量、鋼筋的量、水泥的厚度,都依高標準設計,基礎是很特殊穩固的。」

陳麗明師兄負責水平測量儀,丈量開挖深度。 (攝影:葉金英)

「一般蓋大樓,基礎會有水箱及地梁的設計,不像祖庭地下室的基礎都無地梁。」陳麗明有多年的建築經驗,但第一次遇上這種狀況。「四個角落灌有二米深的混凝土,中間基礎也有一米半的深度,但中間沒有水箱;這一片基礎無地梁很特殊,只有上下層鋼筋,相信很多人沒踫過這種設計。」

「施工動線不良及環境狹小,機械車輛無法靠近,四周通風道的土方挖掘及運出,全靠師兄姊及常住們的支援;好在有這群慈濟雄兵,使得這些問題能迎刃而解。」陳麗明說。

工地安全就是責任

建築團隊關懷組黎逢時師兄說:「梁昌枝師兄是專業的結構師,發包的工程由他處理;陳麗明師兄在建築工地可以獨當一面,工地安全就由他負責。外面的工地主任,只會把工頭叫來講一講工程進度;但自己的建築團隊不一樣,有許多師兄都是第一次參與,工程團隊必須從頭至尾說明清楚,讓參與的梯次志工知道如何做。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的說明,必須是心甘情願的才能做到。」

2007年7月,新店慈濟醫院的醫師值班大樓工程剛好完工,陳麗明接著參與靜思精舍各項修護工程,包括倉儲、南北寮三樓的增建,以及後院大排箱涵的興建。他已習慣半個月、一個月,花蓮與新店住家兩邊跑。

陳麗明師兄專業加用心,要求安全與品質必須達到100%。(攝影:劉存峰)

那時,由黎逢時帶領的工程團隊,已開始討論「祖庭興建」的大工程如何施工,以及出口動線等細節。工程基地本身沒有腹地,四周都是既有的建築物,整個基地全面開挖時,材料、卡車、吊車、怪手等如何進出、施工動線等,幾乎沒有多餘的空間。

「難度很高!這裡難度很高!」施工的複雜度前所未有,陳麗明指著中間的施工便道說:「我們只能在舊知客室前開一條便道出去,在基地中間作一個施工構台,讓卡車、吊車可以作業。」

陳麗明表示,構台是唯一的機械施工點,怪手就在構臺上往下開挖地下室;而鋼構視工程需要,由內往外吊裝,隨著工程進度一段一段拆,一段段撤退,這樣吊車才可以進來,鋼筋也才可組裝。

在三樓高的地方焊接,工程人員的安全纜繩堅不堅固?四十五噸的吊車在施工構臺上吊運近六噸的鋼骨,光是站在旁邊看就冒冷汗!陳麗明眉頭緊鎖一臉的憂心,工地大小事都是責任啊!

工程總召梁昌枝說:「就工程來說,陳麗明師兄本身有專業的技能,所以整個過程都很熟。從安全支撐施工開始,所有的步驟他都很清楚;當然,工地工作是蠻繁雜的,有他的協助,團隊運作的確蠻順暢的。」

用心細心,轉壓力為助力

「打水泥時從底下先灌,下面的好了,再灌上面的,才有轉換的空間!」地下基礎澆注時,為了避免多叫水泥,陳麗明仔細評估後續需求量。一分用心,最後水泥量不多不少地灌滿工程用地。一天下來總共灌了二十六車,二百立方米的水泥(混凝土),連續五天,基礎及週邊共計灌了2,468立方米的水泥;這個數字讓他印象特別深刻:「難怪,上人說要多用心。」

工地主任陳麗明師兄(左)與中鋼結構人員(右)討論工程細節事項。(攝影:徐政裕)

面對全球慈濟人的期待,與精舍常住師父和慈濟志工的監督,其中不乏有建築專業背景的,陳麗明表示,壓力比之前的工程大多了。「基地開挖前,既有的大殿要保留,不能馬虎,所以我們特別做了微型樁托基的安全措施。」

「地下室需通風,挖地下室時更怕崩塌。工地腹地狹小,機械進出不易,兩邊的通風道是常住師父、師兄師姊,一鏟一鏟挖出來的。」陳麗明口中的地下室,是開挖六米深,總長度一百八十米長,鋼軌樁間所使用的擋土板工程,共約10,808平方公尺,分三層施工;分別由板橋區慈濟志工蘇燕貞師姊及其同修黃益茂師兄領導,兩人帶領著精舍常住眾及師兄姊們,一鏟一鋤挖出來後,再鑲上擋土板。

「他們本身是這方面的專業,帶來兩套施工工具,切的板子又快又準......他們說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工程在做。真感恩!在慈濟,當我們有什麼需要時,什麼樣的菩薩就會湧現。」

承擔工地主任,安全、施工品質等大小事都要負責,陳麗明感恩有個好團隊。而工作上難免會有意見不同時,這時會以多數表決,尊重專業的態度面對;或有時會利用晚上談心時間,經驗互相交流,把壓力轉換成助力。 

一次,上人即將全省行腳前,對著前來送駕的大家說:「家,讓你們顧。」陳麗明覺得好溫馨,更是戰戰兢兢,不敢鬆懈。他告訴自己:「機會難得,要忍耐!就算社區有活動也沒回去,一切以這邊為重。」

「反正都一樣,在家裡、社區都是做慈濟,只是把道場轉到這裡而已。」

終日奔波不畏苦

工地主任陳麗明(左一)與常住德侔師父及陳阿松(右二)、曾繁茂師兄(右)正在三樓頂,為修改鋼筋模組討論。(攝影:簡淑絲)

「工地安全最重要,大家搬運時用一手就好,有臨時狀況發生時,另一手才有防衛的空間。」扛鋼筋,大家一起做;上工前,陳麗明總是一再叮嚀大家。

材料、工程人員調度、水電等如何兼顧 ?看到有危險的地方立即處理,施工順序需要靠經驗,什麼地方先做非常重要;幸而工程團隊都有相當的共識與默契。

陳麗明說:「如有設計上的困難時,先問技師或建築師;梁昌枝師兄是工程的總召集人,他讓我靠啊!施工中遇到問題,互相以經驗交流,很快就解決。」工程進行中一有疑問,陳麗明必向相關人員提出並一起討論。

除了建築專業,當生活組人手不足時,陳麗明也會幫忙送點心。整個工地走透透,看不出已有六十出頭了。其中,最高興的莫過於工程一步一步的進行,施工很順利。

最熟悉的家,在台灣

仔細盯著手中的施工圖,陳麗明師兄專注於當下。(攝影:簡淑絲)

陳麗明的好「腳力」,來自以前奔波許多工地的訓練。

出身宜蘭縣羅東鎮的他,小學三年級時,與家人搬到臺北縣三重市。高中讀化工科,畢業後跑去學調酒,還曾到大飯店當調酒師;但由於上班時間都在屋內,讓體力正值旺盛期的陳麗明,覺得很無趣,進而開始思索,人生下一步該怎麼走?

退伍後,他看到朋友到美國發展,但自己沒有觀光護照無法用考察名義去。該怎麼去呢?「船員,船員是最快的!」於是他考取了船員證。

單身的陳麗明嚮往海上生活,當船員就可以環遊世界。「這裡到美國坐船要多久?到了美國可能會賺很多錢?船塢泊船處,水天一色,世界原來是這麼的美麗......」想到這裡,陳麗明決定去應徵船員工作。

憑著過去的調酒經驗,他獲聘到一艘「海上大學郵輪」當調酒師;但船上載運的都是學生,船上沒賣酒反而賣飲料。

暑假到美國時,「海上大學郵輪」搖身一變成客輪,載客人到南美洲繞一圈,又到洛杉磯,再到美國邁阿密載運學生。這樣繞一學期再繞回來,來來回回繞了兩圈,陳麗明就跳船當非法移民到美國工作。

在美國待了半年,陳麗明總覺得與當初所嚮往的生活差距極大,覺得自己最熟悉的家還是在臺灣,經過一番掙扎,他決定去自首表明身分,他想回家了~

回到臺灣時,正逢政府推動「臺灣十大建設工程」,陳麗明跟著從事建築的大哥學習在工地裡如何帶人。兩年後,他回臺北蓋房子,雖然有本事,卻覺得自己的建築專業還是不足,於是利用晚上再進修,專攻土木工程。

從事建築工作三十多年,沒想到在半退休的情況下,參與了慈濟海內外的監督工程。「因緣這東西怎麼講,沒想到留在花蓮的時間那麼長,中間有那麼多的變化,要把許多人聚在一起不簡單,個人有個人的使命吧!」

就是您了!

回想慈濟因緣,麗明師兄說:「一切都是好因緣!」(攝影:魏國林)

1999年,太太王秋菊參加慈濟委員的培訓,陳麗明被拉去跟在身邊拍照。有一回,社區的慈濟委員舉辦慈濟列車花蓮尋根之旅,車上需要有男眾,師兄、師姊邀約陳麗明幫忙。回程分享時,他不經意地說出:「感覺是師兄太少了。」有師姊馬上接口說:「就是您了!」

回想當初走入慈濟的因緣,陳麗明仍是哈哈一笑,臉上透露微微的紅暈,說話的語氣帶點宣示:「一切都是好因緣,就是我啦!」

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生世紀性的大地震,傷亡慘重。三千多人的生命消失、六萬多間的房舍毀損,許多學校在短短幾秒鐘變成一堆廢墟;慈濟基金會義無反顧地為鄉親蓋簡易屋、認養學校重建,無數的慈濟志工投入救災、陪伴膚慰及參與簡易屋的興建。

許多人想進入災區幫忙,即使是搬一塊磚頭也好,身為建築人,陳麗明當然不想缺席。這時,剛好社區有人邀約到臺中大里幫忙蓋簡易屋,他一早和大家搭車前往災區,出發時只有兩部車,沒想到到了休息站上個化妝室出來,停車場已有十幾部車在等待。

「自己搭的那部車子在哪兒?慈濟從哪裡動員這麼多人?臺灣原來有這麼多有愛心的工人。」當下他決定投入慈濟志工的行列,參加委員培訓。

工地主任陳麗明(右)與林忠庸師兄在三樓屋頂,協助銅瓦鋪設,陳師兄說:「感恩自己是有福之人,才有這殊勝的因緣。」(攝影:陳正忠)

2001年,陳麗明皈依證嚴上人,受證為慈濟委員,法號本謢。「我家師姊先受證法號明幼。上人除了要我維護慈濟的道場莊嚴,更要疼惜太太,因為我們二人的法號合起來是『護幼』」啊!」陳麗明覺得自己的責任更重了。

曾經,當工地灌完漿後,老闆慰勞吃完飯後第二攤,他們直接穿著雨鞋到舞廳跳舞;營造業者中,自稱是男人中的男人,能吃苦亦能享受;曾經是調酒師,家裡的酒櫃有各式各樣的酒,有客人來訪,自己調酒招待,順便展露一下手藝......,「哈哈!當時很無聊,真的很無聊!」陳麗明急忙解釋,「現在沒有了!進入慈濟後,酒櫃變書櫃,都放上人的著作。」

想當初剛回花蓮時,晚上住宿的「協力屋」緊鄰著鐵道,火車來往班次多,一個晚上會醒來好幾次,把車次時間記起來,一晚到底有多少車通過。想閉眼再睡,怎奈雙目就是闔不起來,所以早早就醒了過來。一次,上人問他:「晚上睡得著嗎?一暝有多少火車通過?」「咦,上人怎麼知道我一夜無眠,忙著數火車呢?」陳麗明像被看出了心思,害羞地說著。

一路走來,陳麗明感恩自己是有福之人,才能有這殊勝的因緣;而這就是慈濟人的特質,付出無所求,且持續永久,生生不息。(撰文日期:2010年)

(註)後定名為「主堂」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