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簡淑絲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精舍寂靜的夜晚,工務所依舊燈光明亮,辦公桌前獨坐一位中年男子,灰白短髮、體態健壯的身影。他眼睛緊盯著電腦螢幕上的工程圖,手中滑鼠不斷滾動;偶爾抬頭,偶爾陷入沉思。他,正是精舍主堂興建工程的總召集人-梁昌枝師兄。
從工地開挖的那一刻起,他就默默地堅守崗位,每天進入工地巡視,將興建主堂,當作蓋自己的家般謹慎疼惜;即使偶爾回臺北開會,也是早上去,下午馬上趕回來。
梁昌枝師兄緊盯螢幕上的工程圖,將興建主堂工程當作自己的家般疼惜。(攝影:廖祥麟)
梁師兄說:「感恩家中同修曾美玉師姊全力護持,讓我無後顧之憂。」
梁昌枝家住臺北木柵,育有一女一子。他自中興大學土木系畢業,服完兵役後,即從事建築相關行業。33歲那年,自行創立營造公司,專業知識及實務經驗均極為豐富。
被「拐」進了慈濟
「我是被我家師姊曾美玉『拐』進慈濟的。」回想起進入慈濟的因緣,梁昌枝娓娓道來。
「1993年,臺北還沒實施垃圾不落地;當時,進口很多廢紙,致使回收紙價低落,許多拾荒者都不願意回收,很多人把舊報紙捆好,放在子母垃圾車旁,經常堆積如山。」
梁昌枝表示,美玉師姊為了響應上人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跟著文山區的師兄、師姊一起推動資源回收。剛開始,他們從自家附近做起,再從周邊的巷道回收,每天晚上做到九點、十點還沒進家門。
梁昌枝師兄以自身的專業全心投入工程。(攝影:許國賢)
曾美玉不但自己做,還帶著讀小學的女兒一起出門。她一邊撿,女兒一邊用小車子收,再將它們拉回家,搬到二樓公寓的陽臺堆放。太重沒辦法搬的,女兒就喊爸爸下樓幫忙,將家裡堆得到處都是。
「廢紙也賣不了多少錢,花那麼多體力,實在很不划算。」剛開始,梁師兄實在很不情願,但是拗不過女兒的「邀請」,做爸爸的也只好硬著頭皮下樓幫忙。
一段日子後,女兒又進一步說:「爸爸,都那麼晚了,您乾脆也一起來幫忙好了!」這叫梁昌枝更不知所措了。但為了女兒,只好再次勉強自己出門。每次,他都悄悄地走到垃圾堆旁,一個人躲在電線桿邊陰暗的角落,低著頭不敢抬起,心中的情緒也隨之不平衡;一邊做回收,一邊催促:「回家啦!回家啦!」
曾美玉剛開始會配合,後來就不理他了。回家後,梁師兄會板著臉對她說:「妳不要去撿垃圾了。賣多少錢,我來捐就好。」但曾美玉總也柔聲地說:「這是上人給我們的理念,回收能減少砍樹,不是捐錢那麼簡單。」
曾美玉依舊每天出門做回收。一天,剛補習完的兒子,跟同學一起經過家中附近的子母車,看到媽媽正在做環保,大聲地叫:「媽媽!」同學們紛紛好奇轉頭問:「你怎麼叫那個撿垃圾的人媽媽?」不料兒子非常正經地回答:「我媽媽不是在撿垃圾,她是在做環保資源回收。」
聽了兒子與同學的對話,曾美玉心裡相當感動,回家後與梁師兄分享。梁師兄聽了突然覺得十分慚愧,想著:「一個國中叛逆期的小孩,都覺得做環保是件好事;而我堂堂一個大人,居然連一個小孩都不如。」
當下,梁昌枝頓悟上人的開示:「做環保是街頭修行,如何把身段放柔軟,去我執,滅我相......」此後,他出去做環保的心情,除了歡喜,更感到一分自在。
專業加用心 事就不難
晚間地下室通風道灌漿,總召梁昌枝師兄到工地巡視。(攝影:王明煌)
2005年,臺北新店慈濟醫院剛完工,一旁需興建醫生宿舍,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師姊,邀請黎逢時師兄參與工程;黎師兄一一邀請北區慈誠師兄加入團隊,而梁昌枝也在其中。自此,他開始投入慈誠工務組,參與慈濟相關建築工程。
2006年精舍寮房擴建工程,梁昌枝承擔副總召,積累了企劃及現場調度經驗,與團隊培養出很好的默契,合作相當順利。
2009年,精舍主堂興建工程啟動,梁昌枝慨然答應黎師兄的邀約,承擔將成為慈濟祖庭的主堂興建工程的總召任務。
主堂興建工程施工地點,位處精舍心臟地帶;前有原靜思大殿、兩側為寮房,後有行政辦公室,被現有建築物四面包圍,施工動線相對困難許多。其中地下室開挖工程,是首要面臨的挑戰;既擔心開挖時,周遭建築有崩塌的危險,又無法用重機械開挖,工地安全堪憂,人工施作速度更是緩慢。
主堂的興建,施工安全與品質要求需達到100%,而梁昌枝等工程規劃者,正是最後的把關者。梁昌枝以專業經驗加上工程團隊的用心,在不影響精舍常住師父作息及安全原則下,兢兢業業地細心規劃。梁師兄說:「整個工地四周開挖六米深,以擋土牆措施,置入605支鋼軌樁及129支微型樁,提供足夠的抗彎強度及安全支撐,來保護工地周遭環境,及工作人員安全。」
為確實對主建築邊坡灌漿,梁昌枝(右二)與陳麗明主任(右)在場監工。(攝影:簡宏正)
整體鋼構建築物檢測品質進行把關,他與工地主任陳麗明,曾先後三次遠赴高雄中國鋼鐵結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鋼板品質查驗取樣,以及焊接廠內超音波檢測。
此外,證嚴上人堅持環保節能減碳,精舍的集會場所,以及寮房、辦公室、講經堂等,都不使用空調。除了一樓講經堂,地下一樓也是集會必用之處。一般而言地下室不熱,但有滯悶與潮濕問題,既不想使用空調,又要維持不會滯悶與不潮濕,那可是一大學問。梁昌枝說:「如能保持室內的乾燥,加上良好的空氣對流,之後使用就不會感覺那麼悶熱。」
要保持室內乾燥,首重建築物周邊的防水工程。在梁師兄以結構技師專業思考及團隊的腦力激盪下,大家認知地下室的防水在基礎板(註)的部分,而在基礎板及四周外牆混凝土二次施工之間的接縫處,以止水帶與膨脹性止水條等措施施作,讓地下室外側的水,能夠完全阻隔在外面,順利克服了這項防潮大挑戰。
「愛」是最豐沛的資糧
梁師兄說:「參與主堂的興建工程,每一位常住師父都對我們非常用心照顧。除了三餐外,也常於上午九點、下午三點,準備豐盛的點心,給工地菩薩與志工享用。」
曾有一回,一位常住師父拿著點心到工務所說:「梁師兄,你快來吃!快來吃!」說完後再看他一眼,隨即改口:「啊!你不能吃,你太胖了!」
回憶起這段小小的插曲,梁師兄覺得好笑,但也充分感受到常住師父的關愛。「師父們怕我們餓著,又怕影響我們的健康,真是難為師父們了。」
有責任的「好好先生」
每日清晨六點半,梁昌枝師兄會與來自全省的梯次志工進行關懷叮嚀。(攝影:林玲俐)
每日清晨六點半,施工部分長期志工與梯次志工會於工務所前集合,由生活組師兄帶動,精神抖擻地唱誦〈無量法門〉、〈慈濟功德會會歌〉、〈慈誠隊歌〉;梁昌枝除了說明組織架構、工作安全及注意事項外,亦叮嚀大家注重威儀形象。對於來自全臺的各地志工,更是時時關懷、親切招呼,梁師兄說:「工程團隊的默契與合心,是最重要的。」
中道、溫和、善良是他的寫照,黎師兄說:「只要有跟他接觸過的人,都感覺他是個好好先生。已經答應的事,再怎麼困難,都會想辦法把它完成。進行中的工作,也會親自去看有沒有安全?」
時時用心考慮多方立場,關懷別人又善解,都讓梁師兄予人多做少說的形象。黎師兄又說:「今年(2010)三月初,發生六點八級地震,梁昌枝趕緊帶著兩位工地主任衝到現場,檢視工地的安全措施是否扎實,再仔細詳查施工完成的區塊,真是一位有責任的『好好先生』。」
陳麗明則補充:「梁師兄是個大菩薩,把自己的事業放下,全心投入在主堂的興建工程;一起工作時,深深覺得他很老實,一點也沒有大老闆的架勢。」
※
施工進度一天一天地往前推展,寶塔彷彿從地湧出。(攝影:簡淑絲)
「承擔總召,倍感責任重大,但能夠以個人專長為精舍工程付出,讓我十分感恩。」踩著堅定沉穩的步伐,他不斷穿梭在工地的每一個角落。梁昌枝表示,初接下任務時,是懷著一顆臨淵履薄、戒慎虔誠的心,默默地承受因使命責任所帶來的壓力,力求工程運作的人事圓融。
謹記著證嚴上人的慈示:「精舍主堂是所有慈濟人的祖庭。」梁師兄感恩有此機會能夠參與這個工程,「這是百千億劫難逢的因緣。」
站在工地旁,看著施工進度一天一天地往前推展,彷彿寶塔從地湧出,梁昌枝敬畏的思緒油然升起,更加不敢疏忽懈怠;他期許自己:「用心,做就對了!」
(撰文日期:2010年)
註:構造物位於地面以上稱為上部結構,地面以下稱為下部結構俗稱基礎。適當的基礎設計可將荷重傳遞到下土壤中,而不致使土壤的應力破壞產生沉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