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詹大為
整理/靜思園地編輯組
慈濟的發源地在花蓮,慈濟人的心靈故鄉在「靜思精舍」。「慈濟宗門」的愛遍灑全球,十方菩薩湧現,需要更大的空間來接待十方大德;雖不捨原有建築需要拆除,上人幾經深思,決定建蓋「靜思精舍大殿」(註:後經上人定名為「主堂」)。
黎逢時師兄向上人請求,由慈濟人自己來蓋主堂。(攝影:魏國林)
由於黎逢時師兄,十幾年來參與不少慈濟的營建工程,累積了豐富經驗,也引進、培養不少專業人才;因此,這次的興建工程,他向上人請求由慈濟人自己來蓋。在上人慈允後,各地慈濟人得以有此殊勝因緣,參與心靈故鄉主堂的興建。
關於專業人才的引進,黎師兄謙虛地說:「各階段工程都需要有不同的專業人才,而人才都是慈濟的,也都是上人的資源。我只是負責通知,把需要的人才找來。」工程總召梁昌枝師兄每天都會與黎師兄共事,他談到:「黎師兄以前帶領慈誠隊,有很好的領導力,與師兄們結了很深的緣,他很用心去了解師兄們的專長,並邀約參與工程。因為有他,我們才有機會參與工程。」
用心即專業
在工程中黎師兄幫忙慈誠師兄抬鋼管。(攝影:蕭嘉明)
1943年出生的黎逢時師兄,經營汽車材料生意,1998年參與精舍寮房擴建工程時,才初次接觸到營建。九二一地震之後,他擔任北區慈誠大隊長,帶領北區慈誠師兄在「希望工程」中,承擔三十二所學校的景觀修繕和連鎖磚鋪設;而此次的主堂興建工程,他則扮演關懷的角色。
為了主堂的興建,黎逢時師兄帶領長期志工們進駐精舍,進行倉儲、感恩樓的興建,以及寮房的加高擴建。施工範圍的原有空間,都需淨空後才能進行拆除。黎師兄笑著說:「淨空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是複雜、繁瑣的,許多設備遷移之前,需測試確認在遷移後可以馬上接續正常使用,這需要許多專人來處理。最後終於在2009年9月19日啟動拆除工程。」
2009年10月10日,主堂建設工程動工之後,需要更多的志工來參與。每梯次需求的福田志工人數,慈誠隊會事先規劃,慈濟人也隨時機動待命;只要訊息一布達,社區的和氣組隊長就會邀請師兄師姊來參與,報名非常踴躍。志工們帶著歡喜心回到心靈的故鄉,在梁昌枝師兄和專業志工帶領下,配合工序,善盡自己的本分,成就這千秋萬世基業,也一起在慈濟大藏經留史。
真心關懷
黎師兄會幫梯次福田志工調整工程帽,並提醒大家要有慈濟人的形象、威儀、精神和理念。(攝影:魏國林)
身為梯次福田與營建專業志工間的橋樑,黎師兄表示,專業志工做的是企劃工作,其中幾位長期志工,都曾參與過與慈誠隊相關的工程,為了工程所需,會積極考取專業證照;無論是經驗或是專業,都讓人相當肯定。
在關懷角色扮演上,黎師兄尊重專業,對於工程品質也會幫忙留意;對梯次福田志工的身體健康狀況,則會特別關照,多加叮嚀。黎師兄說:「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一樣,累了,該休息就休息。」
而「工地安全」是黎師兄最重視的。每天的工地早會,除了詳述一天的作息與必須注意的事項,他更會殷切叮嚀:「注意工地安全,工地即道場,請師兄師姊們尊重領隊和長期志工的吩咐,用心於當下。」
志工們回到精舍,黎師兄除了給予全方位關懷,對於志工的行儀,更是不忘要求;梁昌枝師兄說:「黎師兄還會提醒大家,要有慈濟人的形象、威儀、精神和理念等等......他有做到,才能要求別人,這是最可貴的。」
黎師兄對志工的安排與領導力,梁師兄感受很深:「他給我最大的支持,就是需要人力時,跟他說就好。他一直在後面,像一座山讓我們依靠,可以放心來推動這工作,很感恩他!」
以歡喜心來蓋主堂
每件工程,志工們都像螞蟻雄兵般,展現團隊合和之美,黎師兄也會投入一起做,偶而拿出相機為志工們留下精彩畫面,還會為大家打氣加油!見到師兄們無論扛鋼筋、排鋼筋或者綁鋼筋,都井然有序,綁出來四四方方的,非常整齊,黎師兄感動地說:「大家都是用戒慎虔誠,和感恩心來參與工程,就像蓋自己的家一樣,非常用心。」
黎師兄說:「帶著感恩心和歡喜心來蓋大殿,相信以後來精舍的人看到了,也一定會起歡喜心。」(攝影:簡淑絲)
黎師兄表示:「上人剛出家時克儉、克難,上人的俗家母親──王沈月桂女士,出資購買靜思精舍的土地來蓋精舍,那時候上人一定很高興;所有來蓋的人也都帶著歡喜心來做,讓我們現在看到的人都起歡喜心。所以我們也要帶著感恩心和歡喜心來蓋,相信以後來精舍的人看了也會起歡喜心。」黎師兄以泡茶來比喻:「就像以歡喜心來泡茶,不論甚麼茶都會變得很好喝。」
「每一個慈濟人回來做,都做得很歡喜。」黎師兄描述道:「曾經有一對同修從海外回來受證,把握時間想回來做半天,結果做了一天,做得好高興!」懷著歡喜心,很多慈濟人都會把握因緣,利用回花蓮健檢,或當醫院志工前後空檔的時間做個幾天。黎師兄也會考慮到他們的安危:「要顧到大家的安全,不論熟識與否,仍需了解他的身心狀況是否適任再分配工作,儘量讓大家做得歡喜又安全。」
送往迎來 準點的時刻表
清明節前,主堂興建工程,主要是吊裝飛簷鋼樑及焊接工程;基於安全考量,幾位福田志工被安排在精舍前的菜園區,挖掘埋設灌溉水管的渠道。
(攝影/張家基)
黎師兄在巡視主堂工程後,信步走過田園來到鐵道邊,關心正在挖掘渠道的志工們。此時,一列火車往花蓮方向呼嘯而過,黎師兄隨口說出:「這班次是4點44分的。」隨即拿出手機看了一下時間,大家也不約而同地看了一下手錶,果真是接近4點44分了。黎師兄隨即又說:「這班是太魯閣號,梯次志工回來也會搭這班車,接送久了自然就記起來了!」
送往迎來,一梯又一梯,黎師兄關心每一位志工幾點會到,幾點幾分離開,同時提醒接送的師兄,早會時也不忘感恩即將告假的志工。若志工把握搭車前短暫時間捨不得停手時,黎師兄也會不時提醒:「記得及時放下手邊的工作,趕上回家的班車喔!」黎師兄對法親的關懷,已落實在日常生中了。
領導風範
多年來,黎師兄帶領慈誠師兄參與工程,不僅成就了有形的建物,更在營建過程中,蓄含著傳承靜思法脈,弘揚慈濟宗門的使命。負責工地器材保管的游碧璋師兄,和黎師兄一起參與工程十來年,對黎師兄敬佩有加!
游碧璋說:「大隊長是個典範。921以前,我們就在精舍一起工作了。921工程後,從大林醫院、關渡園區、慈濟中小學、新店醫院等,一路走來都在一起。他對慈誠隊員很關心照顧,帶隊、協調、工作的分配,規劃周到,也很有責任感;安全及生活起居都很注意。」
承擔志工領隊的廖年亭師兄,參與關渡園區工程時,見到黎師兄以身作則帶頭做,自此佩服他的領導力。廖年亭師兄說:「921跟了一年十個半月,之後只要黎師兄一通電話,我就回到工程團隊跟著學習,長期下來也培養了很好的默契」。
談到默契,廖年亭師兄敘述一段往事:「記得921希望工程中有一所學校,工程人員已撤退,大隊長去驗收,對於草皮區不滿意,就打電話給我。我去看了之後,他問我一句話:『請你來看的目的,你知道嗎?』我回他說,這地方不及格要重來。後來我們重新整地,再請志工來種草皮,長得很美,連慈濟月刊都有刊載出來。」
堅毅不拔、守之不動的菩薩身影,黎師兄以生命守護慈誠金剛護法團隊。(攝影:詹大為)
彼此間的相互尊重、信任與默契,就是這分慈誠情誼。廖師兄以一首打油詩來讚歎大隊長:「慈誠大老黎逢時,護持慈濟不畏苦,身先士卒髮漸疏,樹立典範傳千古。」
殊勝因緣,能全程來參與靜思精舍宗門殿堂興建工程,黎師兄以歡喜心把握這分好因緣。雖然已是銀髮蒼蒼一長者,但黎師兄精神依然敏睿。主堂興建工程期間,一年有三百多天在精舍,他淡淡地說:「我在這裡做得很自然,感覺能來到這邊是非常有福報的。」
建設主堂不遺餘力,黎逢時師兄全力以赴的精神,無論是經驗傳承、人才養成,對法親們的關懷鉅細靡遺。他以生命守護慈誠護法金剛團隊,堅毅不拔、守之不動的慈濟菩薩精神,將會和「靜思精舍主堂」永遠傳承下去。
(撰文日期: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