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約旦貝都因人 溫暖照進河谷地

0觀看次
A- A+

撰文/吳秀玲、林綠卿;編輯組整理
攝影/林綠卿、陳秋華

為了擴大紓困,十一月至隔年四月,農田休耕期間,每隔兩個月,慈濟志工帶來發放物資,也為愁眉不展的鄉親,帶來了笑容。(攝影:林綠卿)

「疫情帶給我們一段痛苦的時間,也讓我們受到困難和折磨。感謝阿拉,讓您們非常辛苦了,希望疫情能夠好轉;您們真心地對待我們,非常感謝您們的幫助。」約旦河谷區(Jordan Valley)居民伊兒罕,從慈濟志工九十度彎腰與恭敬的身形中收下物資包,娓娓道出心中的感動,臉上漾開的笑容,有如藍天下的燦燦冬陽。

「約旦政府對貧戶也有發放補助金,但是這幾年經濟不佳,政府沒辦法再承擔也找不到資源;所以河谷這三個區,是我們的重點區。」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濟暉)強調,河谷地三區,連約旦人都不太願意踏進這裡,對志工而言,這裡是重點區,也是肩上的重擔。

◎領取單 發放點滴分明

志工前來關懷,發放米、糖、豆子、油等食品。而這次的冬令發放,首次改採登記造冊,透過領取單,讓愛的贈予更加確實。(攝影:林綠卿)

約旦河谷位於約旦西部低於海平面三百五十公尺。約旦河是約旦及以色列的國界;二月首都安曼氣溫六度,約旦河谷白天氣溫二十三度,晚上轉冷偏寒。

從2002年起,約旦慈濟志工開始關懷遊牧民族貝都因人,以往每年都會為河谷區六百戶的家庭,舉辦冬令和齋戒月的發放;近幾年,由於新冠疫情蔓延全球,讓居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慈濟志工愛心不減,2020年擴大紓困,十一月至隔年四月,農田休耕期間,每隔兩個月,便帶來發放物資,幫助貧困鄉親度過寒冬。

2019年11月,志工前來關懷,發放米、糖、豆子、油等食品,但這次冬令發放,首次登記造冊,透過領取單,讓愛的贈予更加確實。

志工協助民眾依照名單與號碼蓋手印,領發放劵。(照片來源:佛教慈濟基金會)

「每一個物資都來得不易,我們為了誠正信實,照顧戶來的時候,我們一一核對名字,讓他打手印蓋印章,確定他有領到這份物資。」慈濟基金會同仁麥鳳儀,細細說明每個人手上的領取單,讓發放點滴分明。

善的漣漪,也感動了來自戰亂的敘利亞籍阿布歐比達,他們在逃難時,發現太太營養不良,三歲的兒子也患有嚴重氣喘,幸得志工伸出援手,成為約旦慈濟的第一位照顧戶。曾歷經艱難困苦,如今,他穿上志工背心,走入苦難。

阿布歐比達話不多、默默做,只見他高大的身軀搬上忙下,汗水浸溼了衣服,臉上還是掛著微笑:「我的想法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這樣的想法,讓我在每晚入睡都是安心的;任何人,不管是老弱婦孺或男性,我都希望他們快樂,我進慈濟以前就這樣認為,但在慈濟又學到更多。」如同佛法說的「眾生平等」,他一步步在慈濟路上實踐,在愛裡堅強。

約旦河谷區三個地點,民情各不相同;有的寡婦居多,有的孩童眾多。2002年起的關懷,開啟了綿綿長情路;手中拿著銅板的貝都因少年:「我聽了證嚴上人竹筒歲月,想幫助更需要的人,所以這些錢交給你們。」志工將貧中之富的種子種下,這回饋讓大家紅了眼眶。

◎紓困金 祝福也很珍貴

休耕期間再加上疫災,河谷區貧民原本的生活就不易,現更加艱困,似乎沒了盼頭。2021年2月,約旦執行長陳秋華和慈濟志工們再度來到,除了發放食物等物資外,還增加二十約幣(約合新臺幣八百元)的補助;多數居民將此補助用來繳交房租,以紓解燃眉之急。

「我很高興,再一次感到快樂。當我跟他們說話、給他們食物,還有疫情紓困金時,看到他們每個人都很高興,我有同樣的心情。」租金有了著落,志工安納思看到鄉親不再愁眉苦臉,這分快樂,源自於付出,讓他的心也不由得跟著飛揚,黝黑的臉龐,笑得比陽光還燦爛。

大人井然有序地領著物資,不知愁苦的孩子們,也一個個乖乖排好隊,接到志工彎下腰,親手遞上的棒棒糖,臉上露出雀躍歡喜的神情,那分單純的滿足,志工是心疼,也是感恩。

而陳秋華手中的福氣竹筒,更是引起熱烈回響;多年來的援助,愛在彼此間滋長,民眾法第碼離去前不忘投下愛心:「我孩子的父親已經去世,我想要做好事,幫助有需要的人。」

無論銅板抑或是紙鈔,大家隨緣量力,就算無法投入金錢也沒關係,婆婆媽媽們手心向下在竹筒上送上深深的祝福,布施真誠的心;愛,彌足珍貴!

◎食物包 溫暖這個冬季

2022年2月18日,陳秋華和十二位志工,清早開著車在黃沙漫漫中,沿著崎嶇山路,帶著食物包,走訪河谷地三區。(攝影:陳秋華)

疫情看不到盡頭,志工們心懸河谷地的居民。2022年2月18日,陳秋華和十二位志工,清早開著車在黃沙漫漫中,沿著崎嶇山路,帶著裝有白米、白糖、食用油、紅扁豆、椰棗、黃起司、紅茶包、番茄糊、短麵線的食物包,走訪河谷地的法努須村、阿茲瓦村以及卡瑞瑪村。

每區兩百戶的紓困發放,與一百位清寒家庭學童的冬衣捐贈。六百份食物包、三百件冬衣,滿滿的物資,暖暖的愛;相信這個冬天,又是一個溫暖的季節。

第一區法努須村,防疫期間志工們做好防疫措施,量體溫、戴口罩、消毒手並保持距離,口罩下難掩眼底的善意。鄉親們依照名單與號碼蓋手印,領取發放券;發放前在祈禱中凝聚大家的善念,祈求疫情早日消弭、人人平安。本土志工如思師兄恭讀證嚴上人的祝福信,傳達上人誠摯的祝福和期盼,在愛與善的氛圍下揭開序幕。

在阿茲瓦村,志工借用鄉公所辦公室進行發放,現年二十七歲的志工瓦以德,是沙烏地慈善組織的職工;2019年加入慈濟志工行列,共同的心念熱情參與發放,並在現場忙著核對登錄資料,能盡一分心力,細心的她一樣忙得高興。

河谷地第三區卡瑞瑪村,志工來到法蒂瑪學校發放,寬廣的運動場上,兩百份的食物包一個個排放整齊,場面壯觀。(攝影:林綠卿)

而卡瑞瑪村,志工來到法蒂瑪學校發放,寬廣的運動場上,兩百份的食物包,一個個排放整齊,場面壯觀。為了遵守防疫規定,群眾必須保持距離,當地警員也來維持秩序;這村落有較多行動不便的長者以及眼盲的照顧戶,志工們輕聲引導,暖心攙扶。

「因有這麼多的愛,才能圓滿一場場的發放。」陳秋華代表致贈上人的福慧紅包,給三位當地協助的負責人,感恩祝福之心滿溢。

◎靜思語 利他刻在心版

左圖:一句句的靜思語,志工如思師兄(前左)與小朋友親切的互動,孩子學得歡喜,也把利他行善的大愛精神刻在孩子心版上。(攝影:林綠卿)
右圖:志工蹲下身子,仔細的核對尺寸,親手幫孩子們穿上冬衣外套,溫馨之情流淌在每個角落,孩子們在這個冬季不只身子暖了,心也暖了。(攝影:陳秋華)

發放現場等待的當下,如思師兄引領小朋友們學習靜思語。一張張圖卡上,色彩鮮明的有趣圖案,簡單的文字,總能讓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

「認真學習要具備,赤子的真誠、駱駝的耐力、獅子的勇猛心。」「時時面帶笑容,要別人笑,自己要先笑。」一句句的靜思語,以及如思師兄與小朋友活潑親切的互動,讓孩子們學得歡喜。朗朗的讀書聲,一遍遍迴盪在風過林梢的樹下空地或教室裡。

靜思語教學,利他行善的大愛精神,在這貧瘠之地,志工用心澆灌這群小幼苗,也將愛輕輕刻在心版上。

一天三場的發放活動,無論是在哪個農村,都能看見志工蹲下身子,仔細地核對尺寸,親手幫孩子們穿上冬衣外套,溫馨之情流淌在每個角落;孩子們在這個冬季不只身子暖了,心也暖了。

「做中學,學中覺。要親自通過我們的手和眼,去到有苦難人的地方,除了將慈濟大愛傳過去,還要轉識為智,祈希更多的人了解,力行上人的法,是一條快樂的菩薩道。」將上人的教導奉為圭臬的陳秋華,在約旦期盼匯聚更多的善念,攜手同行善道,溫暖更多苦難人。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