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不住的魔力

0觀看次
A- A+

撰文/袁淑珍(苗栗)

習慣在幽靜的清晨,抑或忙中偷閒的午後,來上一杯香醇的好咖啡嗎?

鄰近慈濟醫院商圈,有一間非常友善並充滿愛的咖啡店;老闆娘謝琪惠,從小就很喜歡喝飲料,長大後,更喜歡品嚐好咖啡。

◎魔力從何而來

謝琪惠的父母均為花蓮人,並任職於慈濟醫院;他們工作忙碌而快樂的模樣,深深地影響了她的人生。(攝影/許雅雯)

謝琪惠的父母均為花蓮人,並任職於慈濟醫院;他們工作忙碌而快樂的模樣,深深地影響了她的人生。

「爸爸謝維清是名藥師,慈濟在花蓮蓋醫院時,他就去上班了。隔年,媽媽吳仁嬌從華航退休,也跟著到慈院做志工。」謝琪惠說,媽媽純粹只是想陪著父親,但因緣之下,也開始在醫事室住院組上班,後來更升任組長一職。

謝琪惠說:「印象中,爸爸不會開車,每天坐計程車到精舍和師父們開會,討論醫院的建設,有時候很晚才回家。」醫院興建完成後,她發覺父親更忙了,「除了要值班外,過年家裡煮了年夜飯,還要送去給藥師們吃。我覺得他很辛苦,可是爸爸並不覺得苦,反而每天都很快樂,臉上總是充滿笑容。」

其實,最早進入慈濟的是謝琪惠的外公。外公自鐵路局退休後沒多久,就去精舍當志工,剛開始是做豆元粉,後來看到木工房有很多木材,便拿來做桌椅和供桌等。知客室也有外公做的桌子,他使用傳統「卡榫」作法,不使用一根釘子,上人很喜歡。

外公從家裡騎機車往返精舍,十幾年間曾出了三次車禍,卻還是堅持不中斷。她不解慈濟到底有什麼魔力,能讓她的家人紛紛投入。後來在奶奶往生時,慈濟志工前來助念,「很感動,因為我跟奶奶感情很好,心想怎麼會這麼好,一般人對喪事都避之唯恐不及。」從那時開始,她也跟著媽媽去助念。

「我一開始跟著媽媽去助念,後來和媽媽去募款、招募會員。」謝琪惠說:「媽媽當志工時,都帶著我兒子,所以兒子從小就在慈濟長大。」因為父親的因緣,全家不知不覺都進了慈濟。

◎ 全家搬回花蓮

2012年,謝爸爸獲得模範勞工的肯定。本來要到臺北領獎,因為4月中中風住院無法前往,由勞動處一位科長來花蓮頒獎給他(前排中,坐輪椅者)。(攝影/黃思齊)

回想當年,謝媽媽說:「花蓮慈濟醫院剛開業的時候,只有三位藥師,先生兩三天就要值班,很忙碌。」

歲月悠悠,一晃眼三十年過去了;謝琪惠的母親退休那年剛好受證委員,心想退休後,專心做慈濟。

「琪惠住在宜蘭,小孩剛滿三歲準備上幼稚園時,便帶回來給我顧。」謝琪惠的母親一邊帶孫子、一邊做慈濟。當她到醫院當志工時,她的好朋友便帶孫子去玩;導覽花蓮靜思堂時,則是帶著孫子一起去。半年後,孫子讀幼稚園,這才有了更多的時間做慈濟。

光陰似箭,當年讀幼稚園的孫子,現在大三了。

而原本住在宜蘭的謝琪惠,因為先生的孝順和體貼而回到花蓮,她說:「先生覺得爸媽會老,我們應該要回來照顧;而且小孩也已經帶回來了,所以就申請調回花蓮。於是,2007年我們全家搬了回來。」

◎ 同理的初發心

謝琪惠開咖啡店的動機很單純:「因為自己從小愛喝飲料,每個人都說飲料不好,後來才知道是原物料的問題。因此就想開一家自己敢喝,也可以分享給和我一樣喜歡喝飲料的人。」

「那時候常常進醫院去找爸爸,發現很多人在等待――等待醫師或陪病等待;醫院也沒有舒適的環境可以休息。」謝琪惠一念悲憫的心,特地挑選在醫院商圈開店,讓在醫院等待的人,也能好好放鬆一下。

由於咖啡店離慈濟大學不遠,很多學生假日會到店裡點一杯飲品,一待就是一整天。

店裡吧檯上擺放許多水果,可以免費自由取用,「因為自己的小孩在外地讀書,每次跟兒子通電話,我都會問有沒有吃水果?孩子覺得吃水果很浪費錢。所以我的吧檯隨時會擺上水果。」謝琪惠向來店裡的學生說:「不用客氣,可以拿來吃。」她希望也有一家這樣的店,幫忙照顧她在外地就學的孩子。

「當你快樂或悲傷的時候,會想到有一家店,可以紓解情緒、放鬆心情。」這間咖啡店不只是咖啡館,同時也是心情聊天室。有些人僅來過幾次,和她並不認識,但會與她聊心事;謝琪惠認為,扮演助人的角色蠻好的,因為他們只是需要找一個不大熟的人來傾訴心裡的事。

◎一個充滿愛心的據點

咖啡店不僅是心情聊天室,同時也是一個愛心據點――學生課後輔導班、小農市集。

由於謝琪惠的先生是數學老師,他常和學生說不要補習,上課認真聽講,有問題可以發問;而先生晚上或假日都在咖啡店,有問題可以來找他討論。每學期開始時,先生會給家長一封信,希望家長能讓小孩不要補習,因為很多學生去補習後,功課反而寫不完;因此有的家長會把小孩送來問問題。

「我先生很像坐檯,這一桌、那一桌,一直跑來跑去。」她開懷地笑說,這種奇觀倒成了每週末的特色,原來這家店還提供這樣的服務。

「因為我們簡餐的菜色全部都是小農栽種,之前量不多時小農會送來店內。」充滿愛心的謝琪惠,在和小農聊天後成了朋友,了解他們看天吃飯的痛苦。為了方便大家,很多的小農蔬果便在這裡流通,成了小農市集。

「小農要送蔬果來店裡,我就幫忙開團購。」活潑開朗的謝琪惠開始在群組發文:「今天有什麼菜、大概多少錢、都是有機沒有農藥的。」經過大家口耳相傳,紛紛下訂後再到咖啡店取貨付款。

◎加入愛心商店

 

花蓮第485家慈濟愛心商店,名副其實是一個充滿愛心的據點。(圖片來源/謝琪惠提供)

咖啡店就像一個溫馨的小窩,吧檯上除了擺放當季的水果,還有醒目的愛心竹筒。

「有一次拜訪咖啡店,店員告訴我,店裡已經有放置愛心竹筒了。」推動愛心商店的慈濟志工黃秀真師姊,聽店員這麼說便離開了。

「以前我會以為自己募的,才算是愛心商店。但同學冠慧給我一個觀念,其實只要這一家店有付出愛心,它就是慈濟的愛心商店。」黃秀真感恩地說,四個月內就增加了三百家的愛心商店,這間咖啡店就是其中一家,成了花蓮第485家愛心商店。

因為李冠慧師姊的這段話,又剛好在群組看到同仁說要去咖啡店取貨;黃秀真興起一個念頭,要再去拜訪咖啡店,將慈濟的愛心飾品、貼紙送到店裡。

黃秀真開心地說:「聽了訪談之後,我更知道咖啡店的美好。」

喜歡喝咖啡,不要忘了這間充滿魔力的咖啡店;這裡有濃濃的咖啡香、心情香、人情香,還有滿滿的愛與溫馨動人的故事。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