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江國誠(花蓮慈濟醫院二十西精神科病房護理長)
小夢手繪圖感謝二十西病房護理團隊。
小夢的故事,讓我聯想到「施工中的青春」,來自王浩威醫師的書名《我的青春,施工中》。
小夢外貌清秀,被長期安置在機構,去年底第一次來到二十西病房住院,今年三月,是我們第二次見面。這是一例十歲不到,便要被迫成長的生命故事。由於父母離異、酗酒、官司、家暴等問題,以致輾轉來到機構生活。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創始人艾瑞克森說,家庭,是青春期的墊腳石,若缺乏依附關係而產生恐懼與自卑,到了青春期,將大大影響社交與自我認同。
印象中,小夢第一次住院時,說話聲音細柔,病房中幾乎聽不到她的喧嘩聲,大多時候都是靜靜地寫功課、畫畫。看似按部就班的住院生活,就在有一天,突然聽到同仁驚呼:「有病人跌倒了!」原來是小夢倒臥在如廁的途中,但前往探視時,她卻這樣睡著了,細柔的呼吸聲,搭配著不忍打擾的安詳睡姿。
由於同房病友驚恐萬分,我們打算移送沉睡中的小夢到保護室,但在輪椅運送過程,小夢驟然起身,又跌了第二次,然後又回到安詳入睡的姿態。我因此寫了幾次的病安事件檢討,加上與主治醫師、小兒神經會診醫師討論後,似乎看懂了什麼。
接下來的住院期間,仍不時出現晨起叫不醒、裹著棉被跌落床欄、突然倒臥浴廁等令照顧者不安的行為。當班護理同仁怕病人受傷,只能使用輪椅進行保護性約束,並帶到護理站就近觀察,不過換來的是小夢不停地低頭啜泣。
「不知道!」常被小夢用來拒絕護理師的關心。「很想死!」則是小夢的第二個回答。
然而,有經驗的同仁總能運用同理性的問句,找出憤怒情緒背後的原因,例如:「妳看起來很難過(生氣),能告訴我們發生了什麼事嗎?」原來,是因為她被誤會賴床,而感到不開心。
隨著我們對小夢的了解,處理跌倒事件,也不再那樣硬梆梆的照本宣科,取而代之的是接納與安全保證;而同仁們也都知道要用「同理心」來扶起她,而不單單只是做出彎腰動手的這個動作。
這次三月份的住院,護理師麗屏用日記、心得交換等方式,取得小夢的信任與配合,大大降低跌倒發生率。然而,四月一日起,病房轉換防疫居隔模式,這又硬生生地將護病間的連結摧殘得搖搖欲墜。
小夢時常按鈴求助,說她頭痛、胃痛、焦慮、睡不著,然而每次的投藥,都有如隔靴搔癢。
原本熟悉的護理師,變成全身防護裝備的「大白」部隊,滿是霧氣的面罩幾乎看不到臉,進到隔離室無法久待的關心,等同於把焦慮送進心門。所以,監視器中的小夢,開始喝洗髮精、乾洗手液,以及跌倒,甚至出現憋尿與血尿問題,接著就是值班醫師陷入要不要使用約束或鎮靜劑的煎熬。
每天早上,主治醫師會透過對講機引導與關心,通常可以換得暫時的平靜,但在隔離室裡度日如年,半小時的心靈膚慰,到了晚上又被分離恐懼稀釋掉了。
於是我們設了停損點,接納小夢的求救訊號,不以約束制約其衝動行為。當傷害發生時,工作同仁不能焦慮,要積極地與她用對講機對話並安撫支持,例如有次小夢搜刮了尖銳物劃傷手掌。
「小夢,我知道妳很難過也不舒服,妳先用衛生紙止住血,我們等一下著裝後會進去看妳。」「對、對、對,妳做得很好哦!」護理師取得小夢暫時的配合後,趕緊著裝進去處理她的傷口並紓緩情緒。
四月十一日,全體病人PCR 核酸檢測陰性,終於可以解除隔離,所有護理團隊與病人終於打破「居隔藩籬」,脫去大白套裝「坦誠相見」。這時的我們,是興奮的生命共同體。
(左圖)在護理團隊的陪伴下,小夢(右)度過艱辛的新冠肺炎居家隔離,不久後病情恢復,平安出院了。(右圖)護理師們寫給小夢的的祝福卡,讓她感受到醫護同仁對她的關愛。
小夢不再自傷,主護麗屏關心小夢的心靈功課,護病之間重新擁有溫度。四月十五日,小夢出院了,她利用繪畫的天分,描繪了心情圖卡送給我們,上面寫著:「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挑戰,都不能放棄機會!」「護理師,謝謝你們^^」主護麗屏也收集大家的祝福,送給小夢。
我要對小夢說:「住院的點點滴滴,都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們會陪著妳,妳不孤單。」祝福小夢的青春修復工程,順利美滿。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人醫心傳第222期》,靜思園地編輯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