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秀貴(桃園)
攝影/黃秀真
一隻螢火蟲的微光,或許不容易讓人發現,但一群螢火蟲同時閃耀,熠熠生輝,顯現「火金姑,來照路」的意境。
這家位於慈濟中學對面的蔬食餐廳,便如同螢火蟲般默默地閃著光芒。2021年11月中旬,更成為花蓮職志同仁推動的第425家愛心商店。它的愛心不只是在櫃檯擺放愛心竹筒,更多的是對於「食」所延綿的一分愛。
◎天然蔬食材料 注入天地愛心
陳炳汎祖傳三代的「豆堡」遵循古法手工煙燻,可說是打響店裡名聲的招牌。
餐廳使用天然蔬食為食材,讓食用者吃得安心又歡喜。「我們主打不吃再製品,因此餐盒裡看不到再製品,都是新鮮的蔬果。」身為老闆兼主廚的陳炳汎說。
因為小女兒的乳名「喬喬」之故,大家都暱稱陳炳汎、張鈺琪為喬爸、喬媽;喬爸雖不是專業廚師,但吃過各式各樣的料理,還是覺得天然的食材最好。就是如此單純「推己及人」的心念,將健康的飲食觀念注入料理中。
由於喬媽的婆婆和大姑皆為慈濟志工,深知人文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因此一雙兒女也從臺北轉讀花蓮慈濟中小學;行動力超強的喬爸,更在結束大陸十九年的工作返臺後,舉家搬遷到花蓮,且於三、四個月後,和太太聯手開了這家素食餐廳。
◎大哉教育 推廣素食
「因為孩子在慈小、慈中就讀,就想在能夠離學校最近的地方接觸到孩子,還能服務孩子的同學。因為有些國中的孩子,假日會外食,如果能讓他們方便買到素食餐點,又可以安全的回到學校,是不是會更好?」喬媽說明開設蔬食餐廳的初衷。
又因喬媽以前在臺北,經常會去有名又特別的素食店用餐,覺得素食能做到這麼好吃,是值得推廣的。再加上上人一直慈示「大哉教育」的重要,因此「我們就在素食這一塊好好的發展。」成為蔬食餐廳開設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見苦知福 大愛無邊
本是花蓮女兒的喬媽(左圖)同是原住民,有些同學曾就讀慈濟護專(即現今慈濟科技大學),聽說他們的家庭受到慈濟很大的幫助,畢業後也選擇繼續在慈濟醫院工作。上人的愛是不分宗教、語言、種族與膚色,喬媽深覺這麼寬廣的愛,令人為之動容,尤其對原住民的照顧,因此感觸特別深。
開了餐廳以後,夫妻倆接觸到很多師兄姊,他們都會分享做志工的快樂,讓喬媽覺得慈濟是個很有愛的地方,進而開始參與見習和培訓課程,並於2021年1月受證,隨後先生也於2022年加入培訓志工行列。
在跟著師兄姊去看訪視個案時,喬媽看到很多照顧戶家庭的艱困,也很感恩自己的家庭雖是小康之家,但相對穩定,覺得自己既然有這分能力就要多付出。
◎災疫無情 人間有愛
體悟見苦知福,讓喬爸和喬媽把握機緣默默行善付出。
新冠疫情迄今兩年多,病毒一次接一次地變種,一波接一波鋪天蓋地而來,影響著許多人的生計。於是,喬爸推出四十九元的便當,希望減少消費者生活負擔,也帶動多一些人吃素;同時也參與縣政府舉辦的愛心餐,提供餐食給需要的人。
當愛心餐活動結束後,夫妻倆順勢在店門外掛起「愛心待用餐」的告示,提供許多免費愛心便當,從早餐的餐包、豆漿,到中午的餐盒準備得很豐盛,希望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用餐,讓他們能夠飽足一餐。
喬媽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兩位單親家庭的媽媽幾乎每天都來用愛心便當,但因餐廳營業時間是週一到週五,為此暖心的喬爸和喬媽,會特別準備一些冷凍食物,或者多準備一些餐盒給他們。
去年盛暑,有位媽媽背著一歲多的孩子,兩個月來每天從美崙騎車來拿愛心便當。有一天,這位媽媽看到喬爸腳受傷,還特地買了藥布給他,「她自己都過得很辛苦,還這樣做,讓我很感動。」
有時假日因接受預約供餐,所以也會開店。有天週末,一位瘦小的學生來店裡用餐,點了一碗麵。由於喬爸煮的麵都很大碗,但這位學生吃完後卻還要再加一碗。
這舉動讓喬爸感到奇怪,後來他請兒子和這位同學互動,原來是這位學生沒錢,想利用午餐吃飽一些,晚餐就不用再吃了。喬爸得知後就和孩子說,「你晚上過來吃沒關係,不用錢。」
「叔叔,那我可以幫忙洗碗嗎?」孩子很感動,也希望自己能付出。
喬爸對學生的愛,兒子也看在眼裡,有時候兒子會跟同學說:「我爸很會煮,來我家吃飯。」藉此故意邀約某些同學來家裡用餐。
「就算是免費的愛心餐,我還是用煮給家人的方式在做。」喬爸不論在調味料或食材上都是一樣的用心。
這間蔬食餐廳透過素食的推廣、默默地在社區行善,讓純樸的花蓮街道更增添一分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