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林純霞(花蓮)
大年初四,八點半前,花蓮四位老縣長,已在精舍「報到」完畢。因為,他們四位連袂,要向久違的老朋友——敬愛的上人——拜年。
四位花蓮前任老縣長,由左而右,依序為:吳水雲、王慶豐、吳國棟、陳清水。
「我爸爸,今天一早,連早餐都沒怎麼吃,就急著要我開車載他們進來。」老縣長王慶豐的女兒王繼聆,說著老縣長今天「重要行程」的期待心情。
四位老縣長在花蓮,自一九七七年到二○○一年,從吳水雲、陳清水、吳國棟到王慶豐,連續接棒;而這二十四年,也是慈濟慈善、醫療、教育志業在花蓮,落地深耕與生根的重要關鍵期。
志業的推動,以一個宗教民間團體,無論是土地取得、行政協調等等,在在需要地方父母官的認同與協助。四位前後任的老縣長,代代接力,協助慈濟完成諸多繁瑣事務,一起參與與見證慈濟在花蓮的善護推動。
進入會客室前,在行進間,陳清水、吳國棟、王慶豐三位老縣長,不約而同指推「老大哥」吳水雲縣長代表發言,他們打趣說:「依任期,長幼有序。」
上人感恩四位老縣長,當年無論是慈濟醫院或教育志業的開展,均鼎力協助諸多事項。
「回來精舍,有著回娘家的心情!」吳水雲縣長說。
「我們有機會參與慈濟事,是在當時的位置,『做該做的事,盡該盡的責任。』」隨時都在關心慈濟志業發展的吳前縣長說,曾經在海外,許多國家的友人都知道慈濟,並且極力推崇。
「從太空看地球,有特別鮮明的兩條線,一條是萬里長城;一條則是慈濟綿延不絕『光』的長龍,而這一條長龍的光,『點燃火光』的是上人。」
對西部人來說,花蓮是後山;但對花蓮人而言,先見太陽浮出海平面的地方,是前山啊!是的,慈濟四大志業完成,也促成許多人才移居到花蓮。在座的縣長們見證了多年來,花蓮地方文化與人文的改變。
「我跟上人的情誼,一直都在啊!」高齡九十歲的老縣長王慶豐,在離開前,神采奕奕的說著。
◎長情,一直都在
臘月農曆年前,靜思精舍德如師父、德杭師父帶著精舍自製的發糕及福慧紅包,由慈濟志工潘惠珠、陳美羿等陪同,走訪早年在慈濟慈善、醫療、教育志業推動及建設的初始,大力幫忙解決或架接諸多行政工作的在地老縣長及友人。感恩大家一起努力,讓慈濟在花蓮扎根穩健後,將愛送到全球。
道感恩、話當年,話匣子一開,記憶湧現,席間歷史珠璣,令人感動。老縣長們不約而同表達:「過年要到精舍,向上人拜年!」
~找地,參與其中
拜訪這一天,吳前縣長水雲(上圖中)起個大早,等候一行人到來。一見到德如師父,如遇老友話起家常。
「那些年,每每有外賓及中央部會首長來花蓮,我一定向他們介紹慈濟,無論外賓行程有多滿,我都會請他們排除萬難,騰出時間,帶他們回精舍見上人。」吳前縣長說著說著,還起身走入他的書房,取出了兩本泛黃的《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
「這是我的珍藏版!」老縣長說到慈濟,鏗鏘有力。「這是當年,我介紹慈濟時,最好用的簡介小冊,我隨身攜帶著。」
慈濟醫院建院籌備過程,第一要務「找地」,正好是吳水雲前縣長任內,當時最需要有心、有力人士相助,以協調中央、地方、軍方、民間等多方意見。吳前縣長相挺,以地方父母官的角色參與其中,也讓找地的困境,撥雲見日,有了奠基花蓮慈濟醫院現址的契機。
~募款,努力其中
王慶豐老縣長(上圖中),在花蓮政壇服務四十年期間,參與、協助慈濟的大小事,無法細數,但王縣長最津津樂道的是,幫上人「募會員」。
「有一次,前行政院長李煥等部會首長前來花蓮,我帶他們進精舍。我向院長報告,『慈濟功德會為社會做的公益非常多,我們要支持,加入會員會有福報。』院長聽了之後,即刻捐款當了會員護持,其他部會首長也紛紛響應。』」他認為,政府部門更要支持民間的善行,所以有各單位首長來,一定要向他們說慈濟、募善款;也因此,只要有募款或義賣活動,他一定積極參與。
「慈濟護專用地的取得,還好當時地方人士信任我,協調工作也能順利完成。」王縣長打趣的說:「我的祖父也是台中市清水區人,也姓王,我跟上人在花蓮相遇,相信因緣深厚,所以上人遇到困難的事情,我一定要幫忙。」
~換地,協力其中
記得慈濟醫學院現址中,臨中央路的側門處,大停車場及大喜館周邊用地,當年是花蓮市果菜市場;為考量校地的完整性,慈濟以現址果菜市場用地,欲與之「以地換地」,但溝通不太順利。時任縣長的吳國棟(上圖中),積極從中扮演溝通協調的角色。
「我們有機會做這項功德,要把握住;只是換地,就能成就功德,何樂不為!」吳縣長回憶與「花蓮縣蔬菜運銷合作社」理監事溝通,關鍵的「一席話」,促成完美的結局。
「上人做多少功德,大家就能得多少功德,何況新的地點比現在還大,沒有任何損失。慈濟大學座落在花蓮,是由全球慈濟人的善款共同成就,我們能參與其中,就連我們的『祖先』,也會感到無比光榮!」吳縣長以「接地氣」的話語,打動理監事們,大家一致同意換地。
談起了吳縣長以「菩提樹」,訂為「縣樹」的因緣。
吳縣長說:「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證悟,展開說法度化眾生;慈濟在花蓮,以菩提樹為縣樹,是代表著上人依著佛法,發了宏願,推動淨化人心、慈善助人,無可計數。」
他舉志工潘惠珠為例,「以前在當市民代表時『恰粑粑』,問政犀利;今日的她與過往就截然不同。」這就是上人的諄諄教誨。
~遷葬,親力其中
一行人,在花蓮市民代表會,拜訪陳清水老縣長(上圖左)及現任代表會主席蘇美珠(上圖右),對於參與的慈濟事,侃侃而談。
蘇美珠主席在花蓮,是知名的專業舞蹈家;她早期為了協助慈濟建院募款,舉辦大型義演活動,號召了許多鄉親,共襄盛舉。
而陳前縣長清水,直到年前,終於完成了他在過去縣市長任內,一直沒有完成的人生目標——「佐倉公墓遷葬」。他拿著報紙,難掩興奮與激動的說,「您們看,今天的更生日報,斗大的標題:『三十五年努力,換來佐倉公園綠地—花蓮市佐倉公墓A區,完成全區遷葬......』。」
這一區剛好位在慈濟大學校區正後方。這片土地,從一片公墓,現在已披上一大片綠油油的草皮了。
陳清水老縣長,蹲在公墓八年,「用雙手」遷墓。
「這是我在花蓮公部門服務四十年來最大的心願!」遷墓,是高難度的任務,用公權力也難以解決。
「多年來,自己以『小老百姓』的身分,用『雙手』,把一個一個的墓地,掘開、起骨、移遷。」陳縣長說,「從沒想過要花多少時間完成,就只有一個目標,要『遷葬,換來好市景、市容』。」
配合花蓮市公所的行政作業,這個願,八十高齡的他,花「八年」時間,將佔地「九點七七公頃」的墓地遷葬完成。
「這八年來,如果有人經過該地,一定會看到一位老伯伯,不論颳風下雨或烈日豔陽,拿著鏟子在墓堆裡工作。」志工潘惠珠這麼說,也曾經有慈濟大學的學生好奇的去訪問他。
~文宣,使力其中
花蓮雁山彩色印刷公司,現任董事長林若如(上圖右)看到德如師父的到來,緊緊握住如師父的雙手,泣不成聲。
「好像見到家人,我興奮的止不住淚水!」她握著如師父的雙手,述說著早年跟著父親林清材「認識上人、做慈濟事」的點滴。
「裡面那一間房間,是上人與爸爸經常討論文宣品設計的地方,我把這個空間保存著。」在林若如的記憶碟中,存放著諸多父親林清材與上人的對話。「爸爸一筆一筆勾畫慈濟法船,上人經常來到廠裡,討論如何修改......」
「記得,早期跟著上人下鄉到玉里義診,我的任務是播音員──一手開車,一手拿著麥克風,沿街告訴鄉親,義診訊息。」說到參與慈濟事,林若如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如師父,您看,媽媽握著您的手,都不放!」原來,林媽媽已失智,「媽媽連我是她女兒,都忘記,卻好像沒忘記師父與上人。」這也許是,在林媽媽的識田中,已種下好因,結了好緣。
一趟慈濟老友拜訪之旅,勾起了諸多人間美善的記憶。這些老友,陪伴慈濟走過創建的艱辛歲月;至今,談到慈濟,仍長情滿滿,大愛盈盈。
(筆耕團隊 2022年02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