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冷越開花——寫屏東陳梅花

0觀看次
A- A+

撰文:明萌(台北)
圖片來源:陳梅花提供

一九八五年,台灣商業模式轉變,產業外移,導致傳統產業連續關閉。陳梅花所經營的工廠,即是其一。當年,臺灣的票據法猶存,他們工廠一結束後,背負一大筆債款。不得已之下,只好低頭向親朋好友借款,也跟債權人取得和解,約定一個月要支付十六萬元,分十年期攤還。

陳梅花與丈夫及婆婆仔細精算過,每天擺地攤做生意,必須連跑七埸,才能賺到五千五百元,否則難以應付一個月十六萬的債款。如此重壓下,天天有如烏雲覆頂,他們日日夜夜奔忙。每天從早市做到中午、再從下午做到黃昏市場,連晚上的夜市也沒放過,分分秒秒都想著要解除龐大的債務。那段歲月,縱然外面是晴朗的好天氣,他們也無福消受,幸福更已離開好遠。

最難受的還有心境,曾是威風凜凜的老闆和老闆娘,卻落入了擺路邊攤的命運,心情的落差難以平衡,更怕遇到了熟人,也怕被警察追趕。在那一段痛苦糾結的日子,他們天天上車前,都自我鼓勵,出門前,唱著「愛拼才會贏」;回家後,則高唱「媽媽,請你要保重!」心中的抑鬱,真是無處宣洩啊!

有一天,陳梅花在報紙上看到一尊觀音聖像,她覺得好莊嚴,就剪下來、貼在牆壁上。每天出門做生意之前,她都虔誠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希望祂能幫助他們買賣收入達標。結果,這一念虔誠,竟然天天如願。

不僅如此,她也覺得是觀世音菩薩將慈濟人帶到他們家。編號第722的慈濟委員蘇金鳯,有天在市場見到她,安慰說:「聽說你們公司出事了,現在做的是不一樣的生意,那就是『路邊的董事長』了。我想邀請你們來投資一家醫院,每個月只要很少的錢,就可成為這家醫院的貴人。」

陳梅花聽了很激動,從工廠關閉以後,她人生長期處於低谷。可是那一句「路邊董事長」,卻帶給她無比的力量,讓她有奮鬥的勇氣。剎那間,她覺得有股巨大的祝福。回想每天賣命工作,全年中,大概只有三天停下休息,也就過農曆年期間;他們天天趕集,一天之中連跑了七場,可說是身心俱疲。

但是,這位嬸輩的金鳳師姊所說的話,卻讓她感到備受重視,也覺得自己有助人的力量。因此,她欣然應允,要贊助慈濟醫療志業的建設,即使因此要每天省吃儉用,她也決定每個月捐出三百元。

她不僅捐了錢,還發揮做生意的口才。凡是在市場遇到的客人或周邊的攤販,她都開口去勸募,一直累積到超過四十戸,她才加入固定捐款的會員行列。

這一善念的發抒,是在他們經濟最拮据之時,更顯得彌足珍貴。而原先預訂十年需還清的債務,居然不到十年就全額償還了。更難得的是,梅花在翻轉人生後,也深刻體會苦難人的痛苦。她發心立願,培訓成為了慈濟委員。

現在,不再跑路邊攤的她,改開一家小雜貨店兼賣早餐,並已成為一個手心向下之人。她不但投入臨終病患的安寧關懷,也承擔屏東區的骨髓造血幹細胞關懷窗口,且任委員組的互愛、和氣組長;在天災人禍發生時,要負責調派人力,投身於救人和重建工作。

陳梅花受證慈濟委員後,不但投入臨終病患的安寧關懷,也承擔屏東區的骨髓造血幹細胞關懷窗口,且任委員組的互愛、和氣組長。

角色的轉變,讓她的生命更加精彩。走出了黑暗,她開啟心靈的那一盞光,照見自己,也帶給別人希望。她更期許自己是上人所稱的「小小螢火蟲」,提燈照路。用自己的微光,聚集更多的螢火蟲群,使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陳梅花的人生遭遇,曾經讓人同情,卻是充滿了勵志。她的精神毅力,就如其名「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也印證了一句靜思語 :「不要把陰影覆蓋在心裡。要散發光和熱,生命才有意義。」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