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鳳寶
攝影:張美齡、陳寶滿
一群時常在幕後默默為慈濟記錄人間美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義消、老師、護理師、家庭主婦等,大家都不是專業人士,但秉持著「用心就是專業」,從不會學到會。他們或經由採訪,或透過鏡頭,深刻體會每個人都是一部大藏經,並在「做中學,學中覺」中藉事練心,進而洗滌自己的習性,期許自己的人生能做到真正的「真、善、美」。
2021年11月17日,上人與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溫馨座談,合心窗口蔡謀誠師兄,帶領多位志工向上人分享真善美志工功能,藉由記錄慈濟歷史,來盤點自己的生命價值,也分享一路走來慧命滋長的法喜。
慈善影片網路影展
適逢慈濟「慈善五十五周年」,大中區人文真善美影視志工,用影音留下慈濟慈善的歷史足跡,總共製作了十四部短影片。運用新媒體、網路的優勢來推廣溫馨感人的故事給社會大眾,尤其是擅用新媒體的年輕人。同時也希望能為長年默默付出的慈濟人,他們赤誠付出的一念心,在歷史洪流中留下美善印記。
張翠娥代表介紹,在製片過程中,由資深做後盾,志工合力完成,相互審核、協助字幕把關、提供剪輯技巧等,從不會學到會。當十四支影片完成後推播出去,十多年來一直在中區指導影視志工的萬榮奭導演回饋回來的訊息:「給大家鼓鼓掌!我傳出的影展,外面團隊觀感甚佳,對題材與善的力量都有心得,這是走入社會的具體分享。讚喔!」
這樣由運用團隊的力量,一起拍攝製作愛的故事,到正式推廣給社會大眾,猶如一大群的螢火蟲,在黑暗中點燈照路。期望讓暗路中的人從中感受到慈濟人帶給社會的光明與溫暖。
齊心協力 建置「慈濟多寶塔」
「慈濟多寶塔系統」完整收錄慈濟志工個人史料。
適逢921二十周年、環保三十周年,人文真善美志工在本會文史處指導下,開始學習口述採訪與撰寫。中區人文真善美志工群,於2019年12月出版《覺無常》九二一.二十周年口述歷史專書。
又於2020年11月分別出版《拓荒》資深慈濟人子藏專書,及《拾福》環保三十周年口述歷史專書。日前再出版環保三十周年第二本口述歷史《惜地》;也將再出版九二一.二十周年第二本口述歷史。
真善美志工經由採訪過程中,汲取資深者的智慧,更加增廣個人的生命歷程。在今年五月中旬COVID-19疫情嚴峻之際,中區一群真善美夥伴,不願獨善其身,於是成立「口述採訪關懷小組」,分別在大中區的六個聯區推動,希望把自己摸索過的經驗和新手分享,並協助有心投入者早日進入狀況,達成為資深志工留史的使命。
張美齡是召集人,她用心制訂進度表,逐月追蹤激勵動力;也偕請師兄師姊自行撰寫。尤其擅長電腦系統設計的張廷旭師兄專程編寫了「多寶塔系統」,並辦理講習,讓志工採訪後的資料得以保存在雲端。
張廷旭編寫了「多寶塔系統」,並辦理講習,讓志工採訪後的資料得以保存在雲端。(攝影:陳寶滿)
採訪後,除將採訪資料上傳系統外,並收集受訪者基本資料、曾經承擔的功能及露出資料,以充實其人生。目前中區已將一千號內委員,全部鍵入「多寶塔系統」,逐步完成採訪資料上傳。同時持續、逐步採訪具典範的慈濟人,希望協助中區每一位慈濟人留下珍貴的史跡,留住慈濟人發光發亮的生命故事。
成立「口述採訪關懷小組」,並製訂表格互相激力各區的進度。
人人有個莊嚴靈山塔
聽了多位志工分享心得後,「感恩,莫忘那一年、那一人、那一件事,更不要忘掉為自己寫歷史。」上人慈示:「寫別人,也要把自己稍微互相記錄一下,這都是現在人間的菩薩。多寶塔,還是要從地湧出,人人心中都有一座莊嚴的寶塔。人人有個靈山塔,請大家要把自己這一座靈山塔讓它湧現出來。你們可以彼此訪問互寫,或者是自己寫自己。」
上人再次叮嚀:「很美,菩薩的世界真的在這個世紀,在慈濟世界裡看見了。你們要再接再厲,每一個印記、影像,還有文字、口述都很好。師父很感恩、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