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鳳寶
攝影:簡宏正、簡淑絲、張維志
自認「不會說話」不敢拿麥克風,多年當窗口「非說不可」,已能上臺自在而說了。(攝影:簡宏正)
在中區合心真善美團隊裡,陳麗雪一直是大家公認的「不需掌聲的領軍」,她於1997年受證為慈濟委員(法號:慮珩)。因為少年白而有著一頭雪亮的頭髮,為了逗樂大家,也加強印象,她常自我介紹,「我是美麗的白雪公主,簡稱『麗雪』。」
「如果沒做慈濟,我應該會是一個憂鬱症患者。」因為從小責任感重,家裡若有人不開心或健康出問題,都會成為她心中的煩惱及擔憂。陳麗雪說,「年輕時的我,深覺人生是苦海,絕對不要再多一個家庭,讓自己煩惱加倍。」於是她不想受婚姻牽累一直保持單身。
做慈濟以後,當心中有解不開的結時,她會在家中上人的法相前訴說心中的苦悶,再翻開桌上所擺的靜思語小冊子,往往所翻到的那句上人開示語,正好化解了她心中的迷茫,甚而心開意解地增加了正能量。
1994年隨著大雅首任組長王郁清師姊訪視個案,看到她這麼忙還要身兼紀錄工作,於是陳麗雪主動表示可以幫忙分擔文書工作。剛開始是承擔文字,後來看到社區拍照人少,經常得請外區來支援,決定買相機開始學攝影,為社區留史、為志工留足跡。
身為合心窗口,陳麗雪身兼文字採訪和照相志工,還有檔案製作等,從不會學到會。(攝影:簡淑絲)
因為專業是護理,在做慈善個案的人文紀錄時,同時也付出她的專業技能。很多個案剛開始由林清棠醫師往診後,後續的換藥工作就由陳麗雪幫忙做。二十多年來,在大雅社區記錄了慈善結合醫療足跡,從中看到林醫師視病如親的仁醫身影。有病、有苦走不出來的人或孤老的榮民,志工和醫師走進去為他們拔苦、施醫施藥,對身為榮民後代的陳麗雪來說,更能感同身受,因為有愛陪伴讓他們不孤單。
1996年進入臺中兒童班成為文書組一員。在尤麗卿師姊的指導下,學會檔案製作、資料留存。2003年臺中負責全球兒童班營隊,因為活動地點在花蓮,陳麗雪初次承擔紀錄窗口,緊張到睡不好。「幸好有尤麗卿師姊的陪伴,讓我感到心安。」因此,她從中體悟到「資深若要培養新人,一定要陪伴;自己不一定要做,但隨時在旁邊,讓新人安心是很重要的。」
在志業與職業無法兩全下,2008年2月底正式退休,成為全職志工,才有機會參與第一次的國際賑災—汶川五一二大地震。四川512大地震周年前夕,再次踏上四川這塊土地。在那裏面對好多的第一次:浴佛典禮、周年慶靜態展、大型義診等,因應活動組的需求,在現場需要製作舉牌、桌牌、診間科別標語等,在設備及材料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就地取材。幸好,因為有多年的磨練才經得起考驗。
2010年中區需要她承擔人文真善合心窗口,最初因自己的三不會:「不會說話、不會企劃、不會規劃」,所以不敢接。當時蔡謀誠師兄開玩笑地鼓勵她說:「拿麥克風說話的事,讓我來;其他的事情都讓妳做。」但也因為承擔,陳麗雪克服了許多的不可能。
多年來,她落實社區,為傳承盡本分,更感恩真善美夥伴們恆持為慈濟留史盡最大的心力,共同圓滿了一次次的營隊或活動,也為自己的生命留下充實的印記。
上人勉勵她說:「不只讓你從不會學到會,現在也可以當老師了,精神可嘉,要好好傳承下去。」接著上人更幽默地說:「加油!再接再厲,白雪公主!」
陳麗雪一直是大家公認的「不需掌聲的領軍」,用她踏實地身影和真善美夥伴們共同圓滿了一次次的營隊和活動。(攝影:張維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