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魏玉縣
攝影:林澤楨、張振成、陳素蘭、魏玉縣
位在臺中大肚山上的慈濟東大靜思堂,建於佔地4.45公頃的東大園區內,主體結構已經完成,在藍天白雲襯托下,就如一座寶塔從地湧出。靜思堂可使用坪數高達一萬多坪,戶外空間的植栽與步道也大致就位,眺望臺中市區,令人心曠神怡,不覺駐足良久。
證嚴上人在2021年11月18日上午,行腳到東大園區。大肚山上的風在中部地區享有盛名,雖有陽光照耀,東北季風依然呼呼地掠過山頭。不過上人還是用步行的方式,環繞園區將近四分之三圈。
上人的步履一步一步輕踏,沿著坡道細細看著身旁的一草一木,心生歡喜。在對東大園區的慈濟志工及環保志工開示時,上人提到,「我每踏一步,一分的心就產生一分歡喜、感恩、知足。雖然師父無法住在這裡,但是我很知足,感覺就像回到家一樣。」
園區內原有相思樹、苦楝樹等多種林木,有些大型樹木也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有的妥善移植,有的則就地照顧,打造多元豐富的生態環境。「我們規劃的這些景觀,上人看了都很歡喜,所以特地要下來走一走。」長期在東大園區耕耘的志工林聰明,掩不住喜悅地說,「他(上人)有說,他今天的運動量夠了。」
東大園區位於中部科學園區和臺中工業區之間,無論是前往清泉崗機場或臺中港、國道,都相當方便,未來將是慈濟辦理大型營隊的後盾。東大靜思堂於2017年6月13日動土以來,幾乎天天都到工地的志工林文秀,聽到上人的開示,以及對東大園區的肯定,也是欣喜萬分。
林文秀原是個家庭主婦,結婚後專心在家當個稱職的家庭主婦,整天的生活都繞在先生、孩子及家務間,不然就是和一群孩子班上的家長去逛街、喝下午茶,過著悠閒的貴婦生活。她常說:「我如果沒有加入慈濟,我現在真的不知會沉落在怎樣的生活當中。」
在東大園區的草創期,林文秀就已到東大當志工,一路走來,都在社區耕耘。「如果說要盤點自己的生命,我的慧命就是因為有東大,我可以說是東大孕育出來的菩提種子。」生長在偏遠的大甲鄉下,只有國中學歷的林文秀,加入慈濟後常想:「我一個歐巴桑可以做什麼?」所以她做起慈濟事來,總保持著「不空過生命」的態度,認真地想要做好每一件事情。
林文秀師姊(明苒)分享如何帶動工地人文、大寮生活香積運作方法、人力調派分工及資金的運用。(2018.10.04攝影/張振成)
「因為有這個道場才會有我,才有機會改掉我以前種種的不好習氣,也因為有東大,才讓我的生命發光發亮。」林文秀說,以前都只顧家庭的小情小愛,現在東大靜思堂如寶塔般湧出,她對上人說:「我們都已經有規劃了,我們一定會讓上人安心,會菩薩大招生。」往後在東大園區會成立「市農小集」,每月固定邀約小農展售安全栽種的蔬果。她有這個信心與願力,願意去實現對上人的發願。
林文秀在2016年就承擔和氣組長,有朝一日一定會面臨傳承,「我還是會守住東大,因為東大是我慧命的搖籃。」林文秀說,如果她的生命得以有「不虛此行」的感覺,每一刻都有成長,就是因為她身在慈濟的大家庭。
「一個人做事無常,團隊做事永恆。」林文秀把上人曾經說過的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裡,每件事情都以團隊運作,從不居功,所以也在組隊間創造了許多好因緣。因此不論她想做什麼,資深志工溫春蘆都會說「好!」林文秀說:「一句『好』,就是好話,如果別人是以善意來提醒我,我都會說『好』。」
不論是東大草創期的「園丁志工」,或是靜思堂興建期間,來自中區其他組隊輪流前來支援的香積志工,林文秀(上圖左,攝影/陳素蘭)總是帶領團隊,熱情招呼外區組隊,泡茶、遞咖啡、準備點心,讓所有到東大的人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就如北屯區的志工魏淑美說:「每次到東大,都覺得很幸福!」
上人最期盼弟子以「和」供養,林文秀也把上人的叮嚀銘記在心。她說:「我真的很感恩當區的師兄、師姊,大家不會計較,又甘願做,所以我們就是『祥和』。」看到上人歡喜,她除了跟著歡喜以外,一分感恩又感動的心念,順著血流滲入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真的,今天如果不是在慈濟,誰會在乎一個歐巴桑!」
「東大是我慧命的搖籃。」林文秀說,如果她的生命得以有「不虛此行」的感覺,每一刻都有成長,就是因為她身在慈濟大家庭。(攝影/魏玉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