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舌傳法度苦難 --孫玉貴的訪視人生

0觀看次
A- A+

撰文:張麗雲

孫玉貴有長年做慈善的經驗,同時也是四個關懷據點的窗口,她與社區健康中心高專許齡尹(右)為長者帶活動。(攝影/賴妤瑄)

「個案觀念不正確,好吃懶做,我會毫不留情,說出的道理可是一大串喔!」臺中市潭子區慈濟委員孫玉貴,個子瘦小,說話語調輕而短,在吵雜的環境下若沒有仔細聽,根本聽不清楚她說的話。

對孫玉貴的認識,是幾年前寫檀施出版的《醫往情深》一書中的幾個章節,當年她正在關懷江永旭的個案,我到她家中採訪,她卻謙讓地對我說,「我沒有什麼好訪的,也沒有什麼故事好寫,江永旭是臺中慈濟醫院的個案。」

她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我既然來了就不想空手而回,總要挖點東西帶回去。

閒談當中,她一直說:「我很會罵個案,他們不聽話,我就罵他們!」我很好奇,慈濟人輔導個案都來不及了,怎能罵個案呢?我更好奇的是,一位不拿薪水、花自己的時間、油資、社會經驗與智慧,一頭栽入做訪視二十幾年,沒日沒夜地與個案「盤撋」,若單靠個人的思維模式,不具備豐富的社會學、經濟學、生理學,甚至生死學等人生課題,面對眾生百態,豈能隨時應接投來的變化球?

於是故事就這樣展開了。

瘦削的身軀,全心全力全人投入訪視個案,一做就是二十幾年的孫玉貴,有先天性胸腔骨壓迫心臟症狀,從有藥吃到沒藥,1999年醫師對她說:「這種藥不進口了,妳的病我沒有辦法了!」

「沒有辦法難道就這樣等著被宰割嗎?」她自問。

1988到1991年間,孫玉貴幾乎年年住院,但是公司只給十五天的假期。出院後,她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有。其實早在1988年,豐原漢忠醫院老院長年輕的女兒就要孫玉貴戒葷食,她老大不願意,心裡暗嘀咕著:「那我要吃什麼?」每吃葷食就吐,與公司同仁中午聚餐,人家吃得好高興,她一聞到葷食就開始嘔吐,無法站、無法繼續上班,主管就說:「那我們自己享受了,妳乾脆戒葷算了。」

為了要活命,就要素食,1989年她由葷轉素,可是胸骨壓迫心臟的症狀並沒有好,那是先天性的,而且是整排壓迫,唯一的辦法就是不可拿重物、不能使重力。

1999年受證後,評估慈濟四大志業,很多工作都不適合她,連比手語太誇張的動作,她也會感到很喘。「做慈善不需要動太多勞力,靠我這張嘴就夠了!」她有兩個孩子要養,每個禮拜上兩天班,做兩天休兩天,有時輪大夜班,工作到天亮。休假的時候,白天可以去學校拜訪,了解學生的家庭問題或學費需求,或去刑事局、勞保局等相關機關,辦理與個案有關的事務。拜訪個案不分時間,不費力氣,輕輕說話即可,她覺得自己最適合做慈善。

孫玉貴師姊(明芠)分享訪視心得。(攝影/許建穎)

當年個案不多,除非很不得已,才會報案。整個潭子區一個月只有三十幾件,以緊急、生活極困頓的居多。慈濟志工少,「馬上、即時」的服務做到位,晚上十點多接到個案,孫玉貴馬上去關懷。近年來,國民所得提高,社會生態改變,個案反而增多,手上訪視個案一百多件,日日行程滿滿,有些案家並不是真的遭遇到很大的困難,卻對社工描述得很嚴重。

2003年報來的脊椎損傷者曾啟雄的個案,是曾爸爸已經面臨心力交瘁、心靈匱乏的境遇,才會向慈濟討救兵。曾爸爸覺得家裡生活還過得去,不需要慈濟金錢的支助,孫玉貴擔心的卻是曾啟雄的未來現實人生。

訪視志工與家屬間的意見溝通就像在拔河,正常的人對受傷者勸慰的一番話,案家往往會認為:「那是你們的天方夜譚!」直到受到極大的衝擊才會相信。就像曾啟雄看到父親在他面前倒下,奶奶失智,他無能為力,就不得不振作。

志工也有遇到瓶頸的時候,曾啟雄的父親不讓他畫畫,要他學電腦,花了大筆的鈔票和時間,拿到電腦繪圖證照,卻因手部無力拿卡尺丈量物品,有工作卻無法勝任的窘境。

「有一天父母會老去,有一天當你孤獨一人時,你要如何活下去?」孫玉貴對曾啟雄說重話,將謝坤山請到家裡,才激起他的生存鬥志。同樣的話,她也對江永旭講。

江永旭雙腳潰爛,她煩惱得無法入眠。隨著時日的推移,家人對江永旭的未來,希望愈來愈渺茫,但她神通廣大,請來簡守信院長、造口護理師、復健科主任,死馬當活馬醫。家屬和江永旭卻意興闌珊,十幾年都躺在床上了,怎麼可能有翻轉的機會呢?

孫玉貴總為案家爭取任何生存下去的機會,有了前面十幾年關懷曾啟雄的經驗,她勸江永旭認真去接受復健,他堅持不要,偏要聽傷友的建議去某脊椎損傷中途之家學技藝,還要請外傭跟去桃園,把她氣壞了。「你若離開我的範圍,我什麼都無法幫你了!」她不是威脅,各區訪視志工負責各區的個案,離開了就不是孫玉貴負責的區域,當然幫不了他。

孫玉貴說不動他,但她總有辦法,請來曾啟雄,讓江永旭親眼看到曾啟雄能畫、能開車、能養活自己和父親,孫玉貴不必再費口舌了,江永旭也想通了,積極復健與學畫,兩人相切磋,成為患難與共的莫逆之交,改變家庭、改變自己,給社會帶來正能量。如此一而十,十而百,而無量,苦既拔已,復為說法。

該說重話時,孫玉貴一點不省口舌,兩位脊椎損傷者的年紀,就像她的兩個兒子,她心疼他們不該浪費大好人生。有一次一個案家的父親,隨意花費案主的資源,生活不檢點,她也毫不客氣地對他說:「某某先生,我告訴你,不管你怎麼搞,我都不介入,但是慈濟的錢不會給你用。」

坐在電動輪椅的江學員(中)與曾學員都是脊椎損傷的病人,由孫玉貴陪伴參與培訓。他們希望走進苦難人家庭,以身示教鼓舞身心有病的人面向陽光。(攝影者/許順興)

今年,曾啟雄與江永旭即將受證,孫玉貴感到很安慰,她還是很謙虛地說:「他們的改變不是我個人的力量,是大環境,是團隊一起陪伴,慈院醫療的介入,慈濟人是無私的關愛。心靈的富有比物質重要,社會才會祥和,很高興他們能成為慈濟的一分子,加入慈濟大家庭。」孫玉貴很感恩曾啟雄與江永旭願意聽她的話,然而,這並非人人做得到的,須時間累積,愛的存款夠厚才能辦得到的。

曾啟雄與江永旭身體的不完整,終於能夠翻轉人生與大眾結緣,來現身說法,但是社會上無法面對自己的不完整的人不少,孫玉貴要曾啟雄與江永旭走出來,對他們說:「不完整還是可以活得很美麗,為什麼一定要墮落自己,局限在自己的思維裡?」

孫玉貴時常鼓勵他們:「你們跟我一樣,什麼工作都無法做,但是你們還有一張嘴,可以現『廣長舌相』,以正思惟、正念,傳上人的法;說正語,將上人的理念廣宣出去......」曾啟雄與江永旭做到了,他們以口來養活自己,以畫來展現自己的心境,但孫玉貴希望他們能夠更深入,以更寬廣的心迎接未來的挑戰。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