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城國慶日 與客工同歡

0觀看次
A- A+

縱然疫情反復,慈濟人文青年中心與五個公益組織為宿舍客工舉辦線下嘉年華活動,慶祝新加坡56週年國慶日。250名客工難得在長達一年半「兩點一線」的生活之餘喘一口氣,放鬆身心。

編譯/吳佳翰

客工朋友於克蘭芝客工休閒中心參與「與客工同慶56週年國慶日」嘉年華,其中一項熱門活動為一小時半的瑜伽環節。(攝/李富民)

過去十六個月來,建築工人瓦祖姆尼(K. Vazhumuni)大部分時間僅能在工地和宿舍這「兩點一線」之間穿梭。反復無常的疫情難以預測,業主與人力部擔心疫情再度在較密集的客工宿舍傳開,所有像瓦祖姆尼的宿舍客工皆無法隨意離開工作地點和宿舍。2021年8月29日,他長久累積的壓抑,終於在這項專門為客工舉辦的嘉年華活動中釋放。

喜愛運動和做瑜伽的他説道:「能來到類似的活動,我很開心。和這麼多人待在宿舍那麼久,我感覺不好。」

作為56週年國慶日的其中一項活動,來自克蘭芝一帶逾五間宿舍的250名客工,難得可以放鬆自己,投入於六個非政府組織及客工權益團體所舉辦的趣味活動。在人力部和裕廊集團的支持下,聯辦此項活動的公益團體包括Homeforall Migrants、一街之善(Welcome In My Backyard)、慈濟人文青年中心、Sama Sama、24asia和A Good Space。

活動地點克蘭芝客工休閒中心(Kranji Recreation Centre)是新加坡全島八個客工休閒中心之一,是政府專門為宿舍客工建設的假日休閒中心。疫情前,客工不需預約即可前來購買飲食、日常用品和電訊商品,甚至享用修剪頭髮和匯款等服務。在這社區中心,宿舍客工可以約見其他宿舍的朋友,一起堂食、消遣。

沉寂的休閒中心在這天變得生氣勃勃。遊戲、瑜伽、繪畫等共十來個攤位營造了熱鬧氛圍。客工從宿舍巴士魚貫地排隊及登記入場,領取結緣品後,再到不同的攤位聆聽志工講解活動如何進行。專注於活動的每個當下,讓他們從忙碌的工作中抽身。口罩阻隔不了迴盪在休閒中心的歡笑聲和談話聲。熱鬧歡愉以外,活動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活動意義在於表達團結。我們想讓客工朋友知道,民眾仍記得他們,仍想要關懷他們,且邀請他們同慶國慶日。」活動協調阿比熙(Abhishek Bajaj)分享道。也是Homeforall Migrants共同創辦人的他補充說:「除了慶祝新加坡建國56年, 我們也想藉此認可客工朋友的貢獻,不僅是基礎建設,而是身為社會一份子(social fabric)的面向。」

青年中心經理林杏純認同:「這是青年中心近期最大型的線下活動。它不僅僅為客工朋友帶來歡樂,也能讓本地居民更加了解客工朋友。」林杏純特地邀請了慈青參與這個活動,「今天的志工多是本地人。若非這類型活動,他們很少有機會和客工朋友坐下來,彼此聊天。」

客工朋友投入在一街之善所策劃的彩繪活動。(攝/ 吳佳翰) 

客工朋友在A Good Space的志工帶動下,一邊跳舞,一邊為新加坡唱生日歌。(攝/ 李富民)

活動貴賓人力部中區總部指揮官卜來興先生(Poh Lye Hin,藍衣者)使用慈濟所提供的環保碗,分發餐食給客工朋友。為提倡減塑,慈濟志工贊助了所有環保碗的費用,與客工朋友結緣,並在碗上貼上紙條,鼓勵他們重複使用。(攝/ 卓嘉苓)

環保再利用 青年喜付出

宿舍客工長期無法自由行動,心理健康成了活動設計的主軸。這些攤位包括正念環節、療愈繪畫和手工活動。青年中心負責其中兩個攤位,與合作夥伴Bhumi Lifestyle負責的瑜伽活動,以及環保手工攤位。

喝過的飲料紙包裝,經過巧思設計和巧手裁剪,也能華麗轉身成口罩套,好讓客工平日暫時摘下口罩時,可以放入其中,避免染污口罩。林杏純表示,她僅預留五十份口罩套的原料,沒想到反應過於熱烈。中午時分,原料已經所剩無幾。幸好,她多準備了用回收物製作花朵裝飾品的備案。此備案同樣大受歡迎,作為裝飾宿舍床邊裝飾物。

「我覺得這個環保手工活動很棒,還有人教我怎麼折紙花。」前來新加坡工作十一年的薩洛瓦(Sarowar)分享道。「以往,我習慣去濱海灣慶祝國慶日,今天卻無法前往。今天能來這裡,我很開心。」

當天共有十多名慈青報名,把握機會和客工朋友互動。其中一名是年僅十六歲,來自印度的安努煦(Anushri Bhattacharya)。大約一年前,她來到家裡附近的青年中心享用早餐,透過看板得知青年中心有招募志工,於是便留下了聯絡方式。與眾不同的是,她能透過母語孟加拉語和孟加拉籍的客工交流互動。

「因為我是孟加拉族,而大部分的客工皆來自孟加拉。自然而然,他們來到我們的攤位時,覺得很容易和我溝通。」旅新兩年,就讀全球印度人國際學校(Global Indian International School)的她解釋道。「很多客工朋友面臨憂鬱,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無法回家。在如此艱難的時刻,此活動帶來了希望和正能量。」

慈青安努煦(Anushri Bhattacharya)協助一名客工製作口罩套。(攝/ 卓嘉苓)

青年中心的合作夥伴Circular Asia提供了口罩套的原材料,並在活動前一周向志工提供教學服務。(攝/ 卓嘉苓)

身穿活動上衣的慈青,耐心地向其他客工解說如何製作花朵裝飾品。(攝/ 李富民)

疫情反復 籌備團隊勇於克服

除了對客工朋友的正面影響,此活動也展現了不同公益組織如何在疫情期間溝通合作。大部分組織的志工僅能在業餘時間投入策劃,自七月起,大夥兒僅能在下班時間在聊天室討論或視訊會議。要在疫情反復期間舉辦高人流的活動,安全措施絕不可少。

7月22日至8月18日期間,新加坡政府因本地案例升高再次宣布回到「高警戒解封第二階段」(P2HA),禁堂食,社交活動僅限兩人。原定8月7日和8日兩天舉辦的活動,一度延期到P2HA後的8月22日。後來因為人力部對活動風險再度評估,二度延期到29日。

一街之善的志工黄佩晴提及:「因為本土案例變多,舉辦線下活動不容易。但這活動對客工來說很重要,我們要學習和疫情共存。」林杏純補充:「看見不同組織團體一起彼此部位,發揮所長。團隊精神是這個活動最美的部分。」

活動協調阿比熙(中)和人力部職員進行協調溝通。(攝 / 卓嘉苓)

互動前一天,志工前往進行場地佈置。(攝/ 林杏純)

客工朋友進行活動前的新冠檢測。所有參與者皆必須完全接種疫苗。(攝/ 李富民)

隨著新加坡接種率趨向八成,部分常態逐漸回到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生活。人力部因此也計劃即將鬆綁宿舍客工的行動限制。對這長期被忽略的群體來說,無疑是個喜訊。

阿比熙補充:「多數客工期待可能在假日自由離開宿舍,回到一般人的活動範圍。以往,他們習慣參與的各類活動,如寫詩或在海邊野餐。如今,這些已成為離他們越來越遙遠的記憶。」

「我們希望透過此活動,能鼓勵更多團體一起來為客工朋友籌劃類似的活動,不讓他們落單。」

(資料來源:潘在祥、李嘉儀)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