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心傳】來者不鋸-黃玄禮醫師(中)

0觀看次
A- A+

◎黃玄禮醫師(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    撰文/明含

(攝影/顏霖沼,2014/05/29)

 菜鳥醫師成長路

因為北醫附設醫院很小,學生都分散到各大醫院實習,實習醫師不能開醫囑,只能幫病人打針、抽血,做基本的尿液或糞便檢查。
「但打針打到病人的血管都破了,自己也害怕。」
「在加護病房見習時,我從心電圖私下發現病患有心室頻脈的跡象,還天真地邀同學舉起手腕,看著手錶讀秒,數心跳次數,證明我所言不虛。」
「突然看見住院醫師全部衝進來,拿起電擊器就開始急救,才知臨床上這是非常緊急的狀況,我居然當成兒戲!」

後來成為心臟科醫師後,回想當年的糗事,依然印象深刻,也覺得書本上的教條和臨床應用,仍有相當的差距。

菜鳥醫師的階段,雖然難免出糗,但也遇過很多影響深遠的好教授,例如長庚的吳德朗教授,是黃玄禮心臟科的啟蒙恩師,指導學生很嚴格,每天心導管的片子上,都必須載明病人的基本資料及病情,一個個報告給吳教授聽,再將吳教授的結論,記載在病歷上。也因這樣扎實的訓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年學到的技術,至今都還很受用,離開長庚後,每年的教師節,他還會回去探望老師。

當兵入伍後,黃玄禮因視力焦距不穩,臨時被告知不用服役,匆匆提前退伍,順利到長庚醫院內科服務。第一個月,就被派去感染科,感染科是大雜燴,病人又多,病況又複雜,一般住院醫師能少去就少去。

有一位病患腦袋長結核菌,做完腦部切片檢查後,黃玄禮習慣性地再去看一次病人,發現病人嗜睡,兩眼瞳孔不一樣大,顯示腦神經有被壓迫到,這也是以前書上讀過,卻是臨床上第一次遇到,黃玄禮趕緊打電話告知主治醫師李明勳。此時病患的昏迷指數急速下降,平日沉穩的李醫師緊急搶救,冷汗直流,幸好及時救回一命,事後他拍拍黃玄禮的肩膀,表示嘉許。也讓黃玄禮印證了書本上的知識要能活用,才是好的醫師。
「多看病人一眼,總能多一線生機。」
「病患的生死常在一瞬之間,從鬼門關前把病人救回來,除了能創造起死回生的奇蹟,自己更有成就感。」

黃玄禮醫師致力於「周邊血管介入治療」,在進入導管室前,將重達五、六公斤的鉛衣套上身以阻擋放射線。(攝影/顏霖沼,2014/05/29)

後來他選擇心臟科作為次專科,除了是興趣之外,也因心臟科極具挑戰性,雖然做心導管手術要穿厚重的鉛衣,而且常常要站一整天,但年輕的黃玄禮,就當成是對自己的訓練。

因周邊血管需要人手,心臟科溫明賢主任指示他跨領域學習,支持他自行摸索,出國進修並從旁加以指導,於是他從心臟科跨行到周邊血管,找到揮灑生命的舞台,也擴展自己的視野。

教養之道

太太是黃玄禮北醫的同班同學,個性跟自己互補。她愛聽古典樂,黃玄禮卻愛搖滾樂,為了追求真愛,黃玄禮特地為她改聽古典樂,時常藉機向她借錄音帶回家聽,或勤看古典樂書籍找話題,終於迎娶美人歸。

她是嘉義女中畢業的,在嘉義長大,生性單純,出生在書香世家,岳父母都是嘉義中學的老師。岳父母認為台灣最優秀的學生,例如很多奧林匹亞數理冠軍的菁英,都一窩蜂擠去當醫師,簡直是人才的浪費。黃玄禮深有同感,感嘆當年建中的同學中,有三位數學天才,後來卻都當了眼科醫師,台灣的數學天才就此被埋沒了。

「好醫師的條件,不一定要最聰明,資質OK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具足愛心、耐心、責任感,加上記憶力強就可以。」

黃玄禮並不想走學術研究路線當教授,認為讀書只是一種過程,能夠活用才有價值,當年在升學時,念了一大堆一輩子也不會用到的科目,那些時間若能多學些實用的東西,可能會更好。。

平日他該用則用,該做則做,堅持留德、留才不留財,不想留下太多錢財給孩子。自女兒國小三年級起,全家每年出國旅遊一次,夫妻倆都認為這是很重要的年度大事,因為可以培養孩子的國際觀,擴大人生視野,親子之間也會留下美好的回憶。

因為太喜歡聽音樂,黃玄禮夢想退休後到世界各地,周遊列國,聆賞世界級大師的音樂會。平日他喜歡結交醫界以外的朋友,擴展自己的人生視野,還跟同好自組家庭音樂會,定期幫子女開音樂會。

同事還建議他退休後可以去開餐館,因為黃玄禮的父母都很會煮菜,平日他很挑嘴,假日更喜歡自己下廚。黃玄禮認為看病如同下廚,不愛受傳統束縛,喜歡追求創意,如何為病人做出最好的療效更重要,他雖無資質可以成為創始者,但喜歡整合之後再創新。
「例如炒吻仔魚時,我會改做吻仔魚蛋捲,漂亮又好吃,連兒子都讚美我的手藝比太太好太多了!」
「我練成可以同時兼顧兩個鍋子的好廚藝,辦桌請客也不怕。」

找到人生大舞台

來到台北慈院之前,黃玄禮在長庚醫院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醫療糾紛,當時他支援急診室,有一位做完息肉切除的病患肚子痛,黃玄禮憑理學檢查與X光片,認為並無腹膜炎的現象,反倒有一些糞便的堆積,因此幫她打了止痛針,並灌腸希望能改善脹氣的情形。但後來在乙狀結腸處,真的發現腸穿孔,並導致腹膜炎。

病患住院一個月後,醫院收到病患投訴,且同時投訴三位醫師,針對黃玄禮,質疑灌腸灌破了腸子,醫審會也認定這是不恰當的醫療動作,檢察官建議和解,賠了十萬元之後,她說:「希望將來行醫的過程,你能多看病人,多體會病人的心情。」

這段話讓他記憶深刻,從此看診更加小心翼翼,病人是醫師的老師,醫師並非拿病人當試驗品,或用來發揮創意巧思,因此行醫的過程中,一定要多驗證,多關心一眼,才能醫病雙贏。

剛升上主治醫師時,輪值照顧加護病房,病人做完心導管手術,產生併發症,病況較不穩定,當時他也曾被家屬質問過:「這樣的case你看過幾個?」
讓他覺得很不受尊重,後來才能理解,對方就是不懂,才更要稍微停頓下來,用淺顯的話語來跟他說明,保護自己也尊重家屬。

剛好台北慈院正要啟業,離家又近,因此決定離開長庚醫院,重起爐灶。當時不少資深醫師並不看好,也說慈濟醫療系統剛起步,難成主流。這句話黃玄禮聽進心裡,日後反而成了刺激他突破的動力。

雖然台北慈院的待遇不高,但有很多揮灑的空間,後來更因跟證嚴上人分享糖尿病足的醫治,「來者不鋸」的事蹟經常躍上媒體版面,一些心臟科的前輩,冷語嘲諷雕蟲小技,何足掛齒?後來黃玄禮慢慢做出好口碑,許多醫院都派醫師來學習技術,對黃玄禮成了另一種肯定。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正是他的信念。

多位海內外醫師來到臺北慈院,吸取黃玄禮治療周邊血管的經驗,他也傾囊相授,希望能因此挽救更多病肢。(攝影者/顏霖沼,2014/06/09)

「不要怕人家跟你學,要怕你自己沒有東西教人家。」
「一個人再厲害,也只有一雙手,我一年救150隻腳,二十年也只能救3000隻腳,倘若我教會了40個醫師,每年他們只救30隻腳,二十年也有24000個病人受惠。」

加上黃玄禮擔心醫師五十歲以後,眼力和手指的靈巧度都會退化,也不能久站,因此未來更想將周邊血管疏通的技術傳承給後進。

台灣每年有將近六千位糖尿病患者,常因下肢血管阻塞而截肢。糖尿病足手術耗時甚長,且健保給付甚低,雖然不賺錢,但黃玄禮心想台灣已經有很多醫師可以照顧心臟病患,應該有更多醫師來關心糖尿病足,因此特地到國外知名醫院學得技術之後,重心全放在治療病人,經常讓免於截肢的病患,感動到泣不成聲。黃玄禮來者不鋸的事蹟,還曾在國外報導過,知名度爆紅,但並不符合自己低調的個性,只覺得自己越來越忙碌,能自行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

「感謝多年來治療過的無數個病患,他們永遠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由他身上的病痛,學到無數寶貴的經驗。」
「少了這份情,醫師只是手術刀,病人只是一種病。」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