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心傳】 「王子麵」的使命-王禎麒醫師(上)

0觀看次
A- A+

⌾王禎麒醫師(台北慈濟醫院骨科足踝外科)     撰文/明含

(圖片來源:慈濟基金會)


「『麵麵』來,啊~一聲!」
「『麵麵』來,阿姨要聽你唱歌!」
這個小名叫「麵麵」的孩子,是王禎麒醫師的獨子,因為從小愛吃麵條、麵包,也因他全身就像麵條一樣軟趴趴,所以外號「王子麵」。但在王禎麒夫妻倆的心目中,兒子絕不是麵條,而是麵糰,因為他有最大的可塑性。

陽光開朗的王禎麒,談起了他全面發展遲緩的兒子,時而憂愁,時而歡欣。
「我從沒看過這麼漂亮的天使,雖然他是男生,但始終笑咪咪的,漂亮得像個小女生。」

麵麵,絕不是王禎麒生命中的沉重負擔,而是他開創醫療奇蹟的動力......。

小球王變資優生

王禎麒醫師,嘉義縣朴子鎮人。愛做點心的母親,善用圖解數學教孩子,所以王禎麒的數學一向很好。父親是國中國文老師,教養雖然嚴格,但也任孩子自由發揮。三個子女都乖乖念書,一家和樂融融。假日時,父母分騎兩輛摩托車,載孩子去附近的溪畔、海邊烤肉玩水,這是童年最快樂的回憶。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到合歡山,雖然王禎麒一路暈車嘔吐,但生平第一次看到雪,還是雀躍不已。

鄉下的孩子,都沒有太大的讀書壓力,雖然王禎麒該念的都會念,但從不會想考第一名,父母對孩子的期許是凡事盡力,但不要強求,為人要心懷謙卑。王禎麒天天在野外悠遊,灌蟋蟀、打彈珠,連吃飯都要媽媽叫喚才會想起要回家,享有一段無憂無慮的快樂童年。反倒是母親找不到他時,常會擔驚受怕,擔心他掉到溪流裡去了。

高職畢業的母親,在派出所當辦事員,童年時王禎麒喜歡去陪媽媽值班,警察伯伯還教他打撞球,而父親也常帶孩子們去打網球、游泳,還學了跆拳道,從早玩到天黑,小小個子因此抽高了不少。
「棒球、籃球、羽毛球......,只要叫『球』的,我都會打。」

國一開始有升學壓力,他很認真念書,成績都是全校第一名,但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了,每天早上五點半就得起床,念到凌晨一點,也因考試的壓力,國一就開始長白髮。

要升國二時,父親調到台南市建興國中,那是一所明星學校,學校裡的老師,都是爸爸的同事,格外親切。父親任職總務主任,清廉自守,令人敬重,對王禎麒是最好的身教。
「只要一收到禮盒,爸爸一定打開來確認裡面有沒有塞鈔票,不接受賄賂。」

王禎麒才轉學,第一次考試就考了全校第一名,證明鄉下的孩子也能考全校第一名之後,他就鬆懈了,因體認到生活不是只有課業而已,同學們多才多藝,參加很多課外活動,這些更可開闊視野,讓生活更有意義,因此王禎麒花更多時間在逛書店、戶外運動、打籃球......當年學校就有棒球隊,棒球明星王建民,就是傑出校友之一。

國三上學期時,王禎麒已獲知保送台南一中實驗班,不用參加聯考,他輕鬆地當起同學的小導師,傍晚時還忙著買餐點給留校的同學吃。
「我算是早年的Uber Eats快送員,哈哈!」
「台南有名的福記肉圓,就在學校圍牆外,自然不會錯過。」

上高中後,處在青春迷惘期,王禎麒幾乎不念書了,因為再也不想回到早起晚睡,只求名列前茅的日子,因此仍以打球、運動為主,也看了很多課外讀物,晚上雖去補習,以虛應父母的期許,卻無心聽課,成績自然落後了。

直到實驗班高三的第一次模擬考,四十個人考試,他竟名列三十幾名,幾乎沒有學校可念,這才有了危機意識,開始認真念書。所幸最後一年的衝刺,順利考上台大醫學系,那年的同班同學有七位考上台大醫學系,或在其他名校的理工學院上榜,如今有十幾位在當醫師,更有好幾位是大學教授或科技公司的主管。

醫學生涯

很多人念醫學系的動機,純粹是因聯考考高分或是迎合師長的期許。其實王禎麒的數學很好,本想念台大數學系,但想想學醫救人更有意義。因為高三那年,父親的心臟瓣膜出問題,當年心臟手術死亡率很高,開刀都要送紅包給醫師。
「北上找台大的林芳郁教授開刀,但正派的林教授拒收紅包,反倒是其他小醫師會收,我見證了一位大醫王的風範,行醫多年也不收任何病患的紅包。」

大一、大二,是醫學系較輕鬆的時期,他全心投入社團活動,彈吉他、唱民歌,甚至參加漁村服務社,到偏鄉的望安、七美,關懷小朋友的課業,或跟著學長參與醫療服務隊。

印象最深的是大五時到蘭嶼,遇到超級強颱,浪高幾層樓,離島一遇上天災就出不了門,食物斷源,因此更能理解離島居民的苦,也見證了偏鄉醫療的欠缺,日後更懂得關懷弱勢。
「一群醫學生被困在學校裡,缺了食物還要村民送來補給。」

當兵退伍後,王禎麒利用這幾個月空檔,到台北市立陽明醫院內科工作,後來應徵上台大醫院骨科,如魚得水,因他自小喜歡組裝玩具與電器、做木工等,自覺手的精細度不錯,應該適合當外科系的醫師。

2000年開始當住院醫師,台大醫院的骨科訓練很辛苦,清晨五點半就要到醫院換藥,七點晨會要報告,八點到開刀房,晚上回病房關心病人,常忙到深夜十一點才能回家,值班時更不能熟睡。因為責任感重,當病人有狀況被護理師呼叫時,他一定會到現場察看,甚至曾經創下連續四天值班的紀錄。

台大骨科住院醫師較多,訓練期間當助手或執刀的機會較少,王禎麒因為個性隨和,任勞任怨且有責任感,學長在開刀房需要人手時,常會叫他去協助,因此有許多練習執刀的機會,學到更多寶貴的經驗。而老師交代的臨床工作或是研究,他都會努力完成,也因此在住院醫師時期,即完成人生第一篇醫學論文寫作,並獲得骨科醫學會優秀論文獎。

第五年當完總醫師,次專科專攻足踝外科,當年全台少見足踝的專業醫療,即使全世界也少有。而台大骨科王崇禮教授,正是全台三位足踝外科專家之一,更是台灣與亞洲的足踝先驅,王禎麒在教授的引領下,得以進入足踝外科醫療的殿堂。

但王禎麒自覺台大醫院體制大、限制多,升遷機會較少。剛好2005年台北慈院啟業,於是在陳英和院長的引薦下,得以到台北慈院服務,即使台大骨科一直挽留他,他也決心到慈院,成了慈院醫療體系第一位足踝次專科醫師。
「因為大五時跟另一位同學,同時申請到慈濟提供給醫學生的獎學金,曾從證嚴法師手中接過表揚狀,也開啟了我跟慈濟的因緣。」

台北慈院開院時的骨科,有多位醫師都是台大前輩學長,因剛開業,篳路藍縷,共同建立骨科開刀房規模、調度人員。而陳英和院長、于載九主任等花蓮慈院骨科創院大老,也都會來台北慈院看診、開刀或指導後進,醫療團隊非常和諧,合作無間,從不會勾心鬥角,感情都很好,這是慈院骨科最大的特色。

坐姿端正的陳英和醫師,是老師,也是最好的長輩,常轉介病患給後進,共同討論病情,精進醫術,不遺餘力地提攜每一位年輕的主治醫師,這是最讓王禎麒感動的地方。因此台大多次邀約回去,都被王禎麒婉拒了,因為慈院實在太溫馨了。

博士班畢業那年升等助理教授,由趙院長親頒證書,之後於106年升任副教授。(圖片來源:王禎麒提供)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