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心傳】無欲則剛(下)-曾效祖醫師

0觀看次
A- A+

撰文/ 明含;圖片提供/曾效祖醫師

⌾曾效祖醫師(臺北慈濟醫院骨科脊椎外科)

◎天生絕配

太太王東美醫師在台大牙科看診,她雖不是外科,但曾到美國進修顏面缺損的假體重建,次專科是牙科補綴科。當牙科同事忙著植牙時,東美卻忙著植臉,用矽膠做出有如好萊塢電影特技的化妝術,彌補開刀後顏面不能美容的遺憾,讓破碎的臉有尊嚴的活下去。

這種技術,在台灣雖非獨一無二,卻也寥寥可數,因此她享有專業的成就。但也跟效祖開刀一樣,工法繁瑣,工時又長,卻賺不到大錢,夫妻倆真是天生的絕配啊!如果她是一般的婦女,夫妻倆可能會以離婚收場,因她要獨力扛起家累不打緊,還要忍受老公經常三天兩頭熬夜開刀。夫妻倆這輩子的使命,就是要幫助特定的病患,重拾生命的尊嚴。「我們夫妻倆專搞『家破人亡的手術』!」

直到2017年,東美累到身體出了狀況,效祖當下閃過退休的念頭,想要好好照顧她。自省夫妻行醫多年,每天累得像狗一樣,錢也沒多賺,身體也搞壞了,何苦來哉?東美卻心急著如何安排病人轉診,但仔細想想,這種顏面缺損重建,台大醫院只有她在做,全台可能也沒幾個人能代勞,只能為病患硬撐下去了。「我們夫妻倆,是台灣混得最差的補綴科、骨科醫師。」

2018年,效祖的健康也出了狀況,睡到半夜會喘或咳嗽,做過心肺等各式檢查,都找不出病因,直到陳建華醫師判定是工作壓力導致的「非典型的胃食道逆流」。這是因為當年菲律賓又來了第二個脊椎側彎140度的病人,手術卻不像第一個成功,居然在最後關頭出現神經損傷的併發症,又緊急送進開刀房再動一次手術。「老天爺又在教訓我不能太自滿了!」

慈院很慎重,把病患留在醫院做了三個多月復健,效祖每天去病房看語言不通的她,比手畫腳地安撫愁眉苦臉的母親,三、四個月後終於有起色,直到她康復回菲律賓之後,效祖的病也不藥而癒了。

2019年初某日,本來要出席學長的忘年會,因為胃出血,這輩子第一次送急診輸血,效祖秀出躺在病床輸血的照片,跟學長請了假,也再度萌生退休的念頭,想要跟學長一樣自行開業。

「但心想這是醫學投資的浪費,自行開業只要訓練醫師會開藥即可,當初何必花費數年,認真跟醫學大師學脊椎外科開刀?」

這兩年他將門診減量三分之一,也減少開刀排程,不再熬夜開刀。幸好慈院不講業績,不限門診量,沒給壓力,也不開不必要的刀,讓效祖可以好好喘息,身體不藥而癒。他常交代病人要適度減壓,才是最好的治療,才能更有智慧地拚事業。

話雖如此,但心地善良的他,遇上需要緊急開刀的病患,常又心生不忍,連夜排除萬難加開大刀,在手術房一站又是好幾個小時。

如今夫妻倆的健康都已恢復,但生活步調一樣忙碌。

◎放不下的責任

根據統計,外科醫師因為開刀太操勞,平均壽命比一般正常人短十年,甚至有一篇研究指出脊椎外科醫師更短命二十年。效祖心想來日無多,乾脆結清財產,一起去遊山玩水,享受餘生吧。

「曾經規劃五十歲就要退休,但一直沒退休,所以食言而肥,體重一直上升,哈哈!」怕退休後很快失智,效祖曾有機會去參觀一家有山有海的安養院,環境相當好,有些心動,但聽說從登記到入住要等二十年,只能作罷。而且夫妻倆都不忍丟下病人,若狠心不理會,別家醫院也不會收治,那病患就難以離苦得樂了。

何況陳英和院長已屆退休之齡,還在繼續為駝背的人開刀;台大陳博光教授教效祖脊椎側彎的處理,兩位醫學界的絕世高手,各有所長,卻都不吝給他專業上的啟發,而效祖集其大成,還沒找到接棒人,怎可輕易言退?

「以骨關節的角度來說,四十歲以上的人就算老了,因為『酸、腫、痛!』(選總統的諧音)。但慈濟人即使站很久、坐很久都如如不動。」看著年紀一大把的慈濟志工,還在慈院穿梭,在非醫療的部分協助很多醫護人員,造就慈濟體系的成功。所以他要好好堅持下去,繼續照顧這一群慈濟志工。

⌾以病為師

2021年四月,有位名叫阿良(化名)的病人往生,讓效祖心生不捨,潸然落淚。他是第二例全脊柱截骨術的病人,十餘年來固定回診追蹤。

2009年阿良曾被誤以為是罹癌,後來才被診斷出罹患俗稱溶骨症的世界罕見疾病,病情把他的脊椎蛀蝕掉了,造成癱瘓,照X光竟然看不到肋骨,無法顯像。2012年效祖幫他進行手術之後,曾經一度還能行走,但是隨著病情的逐漸惡化,從五年前開始臥床生活。因為嚴重的肌肉萎縮,骨瘦如柴,形銷骨立。

「我九年前幫阿良做全脊柱截骨術,打下去的長鋼釘都從背後的脊椎穿刺出來,每天要消毒換藥,睡覺翻身更有如椎心刺骨,讓人看了非常不捨。」

當過憲兵的阿良,體格強健,也有論及婚嫁的女友,他的父親聲如洪鐘,壯得像牛,阿良原以為會比父母早走,誰知父親竟罹患肺癌,五年前猝然往生。阿良強撐了五年陪伴母親,平日在家要用行動呼吸器,但肺功能越來越差,甚至嚴重到無法用行動呼吸器,也不想躺在病床插管,病況越來越糟。又怕母親受折磨,決定放棄治療,請效祖幫他安排住進心蓮病房,想要安靜往生。

「活著太痛苦了,因為連滑手機的力氣都沒有,整天戴著面罩,躺著呆視天花板,這樣的日子真是生不如死!」

阿良原以為住進心蓮病房的當天就會往生,沒想到沒死,他還很生氣。真的拿掉呼吸器的面罩,預感即將往生的那一刻,求生的本能讓他還是很害怕,要求打嗎啡減輕痛苦後才安詳往生。阿良臨終前四天,可能知道大限將至,緊握著效祖的手道感恩,效祖只能看著他,一句話都說不出來,那一幕效祖永遠記得。

效祖在阿良身上做的手術,台灣沒有醫師敢做,但在醫療上,阿良卻是效祖的老師,因為他讓效祖見證到溶骨症最後死亡的過程。

「每個病人都是我的老師,每個醫療經驗都是我的老師,即使因為治療而癱瘓的人,也是我的老師。因為他們教會我許多事,精進我的醫術......」

◎失敗主義者

效祖對開過刀的病人,甚至家人都有印象,醫病關係的互動,不是冷冰冰的,因此即使治療結果不完美,病患對他也是心存感恩。因為他不是光顧著看病,有時候還會跟病人聊天,當年就是太急著開刀解除病苦,才有糾紛。現在的年輕醫師,往往就是忽略了這道關心。

慈院有慈善人文,醫病關係不同於買賣契約,不是業務上的往來,常收治活在社會暗角的病人,拔苦予樂,不計成本。

「很多病人來找我,是來收驚的!」例如脊椎開刀沒有一勞永逸的選項,不常有急迫性,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需要開刀,效祖會主動幫病人設想開刀對一輩子的影響,常勸病人謀定而後動,開刀之後,就要先想好下次開刀的時間,因為開刀的後遺症,可能會導致餘生還要開好幾次刀。「所以我很少在六十歲以下的病人身上動刀,因為他們還要背負養家活口的責任,不能承受再開第二次刀的風險。」

「很多老人家覺得開刀就一勞永逸,因為餘生有限,根本活不到下次開刀的時間,所以不知道開刀後遺症的嚴重性,誤以為開刀就可以解除一切病痛。」「陳英和院長說我是『失敗主義者』,因為我都會對病人強調手術失敗之後的後果。可能因為我常有機會看到脊椎手術失敗的痛苦吧!」

雖然效祖不是聖人,但至少清心寡欲。這跟小時候的教育有關,父母都不教效祖賺大錢,加上沒有小孩,不需賺錢教養子女,「冥冥中,老天爺讓我們夫妻沒有子嗣,才有更多的時間開刀,照顧更多可憐的弱勢。」

◎無後為大

2018年他得到新北市醫療公益獎,父母起初以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為由,不肯出席頒獎典禮;他開玩笑地說:「你兒子自從國中畢業,拿了全校第一名之後,隔了三十幾年,才有機會上台得獎,怎能不出席?」終於說服老人家北上觀禮,全家合照,留下珍貴的回憶。雖然沒有子女,但堂堂大男人,偶而也會撒嬌娛親,這也算是另一種形式的孝道吧。

照顧老人家就像帶小孩一樣,驚覺父母已退化到跟小孩一樣,如今一有空就回去陪伴家人。偶爾遇到病患臨時取消手術,他會把握時機返鄉陪高齡九十八歲的爹娘,甚至帶他們出門遊覽。

上了年紀的老人,大多落寞孤獨,或只有外傭陪伴,但效祖的父母很有福報,因為都還健在,而且不用花太多心思照顧。父親晚婚生子又長壽,還可以安享晚福,讓效祖可以安心行醫,實在感恩啊!

但「百歲父母,常憂八十兒」,父母至今仍在煩惱兒女,生活重心全放在弟弟的兒子身上。「老爹每年訂製生肖金牌送弟弟生的兒子,十二生肖的金牌都送齊了,卻還盼不到我生兒育女的喜訊。」

求孫心切的老爹,曾經讓他感受到無後為大的壓力,大到甚至是大逆不道。幸好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越來越多不想生兒育女的頂客族,也就不以為意了。

這位老爹心目中無後為大的兒子,在旁人眼中,卻是「無後,所以偉大」!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歡迎加入靜思園地